郭麒麟秀童年“可爱”照,自述“嘴欠”少年烦恼:孤寂和与大众的疏离

老舍先生笔下的《牛天赐》,曾有“北平少年蹒跚史”一说,被认为与牛天赐有着某种相似,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顺理成章走入了同名话剧。11月21日,导演方旭携主演郭麒麟与阎鹤祥等亮相“致少年的你,中国式少年之烦恼分享会”。席间,“大麟子”首次分享了自己从小的孤寂感和与大众的疏离感。

郭麒麟秀童年“可爱”照,自述“嘴欠”少年烦恼:孤寂和与大众的疏离

剧中牛天赐的饰演者郭麒麟表示,有原著可以围读是非常幸运的事,“读的过程非常酣畅淋漓,导演给了演员很高的自由度,以至于排练排的我都不想干别的事了,昨天的演出都差点不想去了,话剧让我收获了太多的快乐。”

1934年老舍先生在济南写就《牛天赐》,据称,由于创作环境的慌、忙、热,他自己对小说评价不高。但文学底色中的悲剧情怀始终未变。剧中饰演门墩儿的阎鹤祥称,“老舍先生在济南居住时经常去趵突泉附近的票房说相声,因此作品中与相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牛天赐》前幽默后写实的写作手法也恰与老舍先生一生的创作轨迹不谋而合。”

郭麒麟秀童年“可爱”照,自述“嘴欠”少年烦恼:孤寂和与大众的疏离

他同时“澄清”自己不是海报中写的所谓“领衔主演”,“因为后面门墩儿没有那么多的戏,老舍先生真的是用上帝视角在写作。而大麟子来演这个戏再合适不过,他的成长是孤独的典型,他在我们单位没有同龄人,所接触的人都比他大,我们之间肯定有代沟,这些与牛天赐都有着某些相似,虽然造成的原因不同。”

郭麒麟秀童年“可爱”照,自述“嘴欠”少年烦恼:孤寂和与大众的疏离

而在郭麒麟看来,《牛天赐》是一个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的作品。“有一次记者问我,我与牛天赐最相像的是什么?我想了半天,应该就是孤寂感和那种与大众的疏离感。小时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视线,住了好几年,同院的小朋友都不认识。到了北京,这些师哥都比我大十岁往上,只有’烧饼’和我像同龄人,牛天赐这一点和我相像。另外我们都性格内向,我和天赐都‘欠’,嘴欠其实意味着脑子灵。”而阎鹤祥也适时补充道:“我们都属于小时候玩’新白娘子’过家家演不了许仙的人,欠是为了引人关注。”

据悉,这部全男班出演的《牛天赐》将于12月25日登台天桥艺术中心,用北京人的方式演绎北平少年成长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柴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