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利率低位徘徊 險企以退為進 限售或停售部分產品

■本報記者 冷翠華

“這兩年,不少保險公司主動縮減銀保產品和理財型業務規模,以提高發展質量。在持續的低利率環境下,險企還會對部分產品採取限售或者停售的辦法,控制或縮減保費規模,以退為進。”一家中型中資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前,我國市場利率在低位徘徊,且業界普遍認為中長期利率將呈震盪下行態勢。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如何應對低利率環境是重要課題。《證券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險企對低利率環境已有較充分的認識,對此的焦慮感比前幾年有所下降。同時,無論是保險監管機構還是保險公司,都在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應對。

險企對低利率的焦慮感下降

今年以來,全球貨幣政策寬鬆風潮再起,步入低利率時代。長期持續的低利率環境對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產生深遠影響。

西南財經大學校長卓志在11月19日舉行的2020年銀行與保險資產管理峰會上表示,低利率環境對壽險公司資金運用主要有三大挑戰,一是利差風險增加;二是負債轉型壓力增大,利率不僅影響負債端,更影響資產端,因為資產負債必須匹配前行;三是資產配置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不少保險公司也對低利率環境的影響進行了相應研究。人保集團董事長繆建民認為,低利率環境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顛覆保險企業傳統的投資信條;二是拉低投資收益率,增加利差損風險,並扭曲金融資產估值;三是改變保險企業的風險偏好,放大信用風險。

低利率環境的影響是顯著的,保險公司對此是否感到焦慮?從普華永道近日發佈的《2019保險業香蕉皮報告》來看,今年,保險業感受到的整體風險水平處於2007年該項報告開始發佈以來的最高位,但從具體的風險來看,利率風險排名第十位,相對靠後。

對此,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表示,當前利率處於下行通道基本已是全球共識。保險業經過了過去幾年的消化和應對,對低利率環境的焦慮,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部分地區過去幾年利率下行的速度比預期緩慢,我國2017年還出現了利率回升的階段。因此,調研結果顯示,險企對利率風險的擔憂從2015年之後開始下降。同時,來自不同國家的多家險企負責人表示,壽險公司已經習慣了更低的利率環境,能更好地去適應。

不過,周瑾也指出,在我國,由於在高投資收益時期形成的客戶預期和產品結構需要大幅調整,還必須確保短期流動性,加之國內市場的長期資產相對缺乏,因此我國的保險公司應對利率風險的挑戰更大。

多措並舉謀應對之策

應對低利率環境,全球保險業有一些通行的做法,我國保險監管機構未雨綢繆,調整政策,並對險企進行風險提示,保險公司也在結合自身實際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從國際通行做法來看,保險業防範低利率風險主要採取五大措施,即調整產品結構,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資產負債匹配,降低利差損風險;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加大另類資產投資;加大境外投資。

8月底,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後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複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較小者調整為年複利3.5%和預定利率的較小者。

“從監管機構的態度來看,防範風險是行業十分重要的任務,時常給險企敲警鐘,提升企業風險防範意識。”某壽險公司負責人表示。

從保險公司來看,目前,已有險企對部分熱門的高複利或高預定利率產品採取限售或者停售的辦法,控制或縮減保費規模,以退為進。但或許是由於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有部分險企對保障型產品或長期產品的風險防範意識稍顯不足。日前,銀保監會召集13家保險公司總精算師進行窗口指導,要求部分公司從12月份開始停止銷售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險產品,防範低利率環境下的利差損風險積聚。

繆建民指出,應對低利率風險,險企首先要優化商業模式,降低負債端的風險。在他看來,目前壽險業過於聚焦於保證回報的儲蓄型產品,需要大量增加非利率敏感的保險產品,優化利源結構,增強抵禦利率風險的能力。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率下行週期,險企發債融資成本降低,多家融資主體選擇新發債券來置換存續債券,以降低負債成本。

在資產端,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指出,利率走低是趨勢,但也會有一些週期性變化,其中有一些機會險企可以把握。同時,險企需要利用衍生產品對沖風險,還需要提高主動投資管理能力以及投後管理能力。另有多家險企投資負責人提到,加強資產負債匹配十分重要,在利率下行週期,險資再投資風險和新增投資風險大增,因此,尋找長期優質資產,拉長久期,也是防範風險的重要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