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補貼淨利就降9成!中通客車轉嫁山東重工「以退爲進」?

10月11日公佈的中通客車三季度預告依舊不如人意,而公司將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繼續歸咎於政策補貼的持續退坡。作為業內最早佈局電動客車的企業,中通客車在政策的收緊下是否面臨風險?轉型受阻後,山東重工集團的介入是否能讓企業得到庇護?

沒有補貼淨利就降9成!中通客車轉嫁山東重工“以退為進”?


10月11日,中通客車公佈了2018年第三季度的業績預告,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期間,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3000-3500萬元,相比同期的淨利潤1.22億元,利潤大幅下降了75.39%—71.29%。而單看第三季度,公司淨利潤僅為150 萬元-500 萬元,相比同期大降逾90%。

公司表示,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系2018 年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政策持續退坡,國內客車行業持續下滑,同時因國家新能源客車推廣補貼資金未到位造成公司融資費用增加導致。

事實上,中通客車今年的一季度報和半年報中,淨利潤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而公告中每次提到業績下降的原因,都歸結於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持續退坡。為何補貼政策的滑坡會對中通客車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公司究竟有多依賴新能源車?

抓住政策機遇 佈局新能源車

中通客車是業內最早啟動對電動客車相關技術研究的公司。2008年,藉助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政策下,中通新能源客車開始了產業化征程。2011年開始,中通客車建立了電控系統、動力電池和動力系統三大核心實驗室。同年,中通客車投資13億元,建設新能源客車及節能型客車生產基地項目,2014年,三萬臺節能與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投產。

2015年,公司投資興建的6000臺套插電式耦合系統投入使用,同年,電池生產線也正式投產。截止2017年,中通客車每年投入研發資金佔銷售收入的4%以上,科研人員數量相交過去成倍增長。

通過押注新能源客車,2015年中通客車總共銷售各類客車17599臺,其中新能源車就佔到了60%。從純電動客車這塊來看,當年銷售的純電動客車共計8387臺,幾乎佔據了總銷量的近一半。

2016年,中通客車產值突破100億元,成為行業第三家跨入百億級別的企業,全年共銷售1.8萬輛,躍升至行業第二,其中新能源客車1.4萬輛,佔比達到77.8%,利潤貢獻度達90%。新能源客車成了產品結構中最主要的部分,這種收入結構為政策退坡後的公司收入埋下隱患。

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中央財政開始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其中,2013-2014年,實際發放購置補助資金101.9億元,2015年,預撥購置補助資金175億元,3年合計撥款新能源汽車補貼、獎勵金共接近200多億元,到了2016年,分為四個批次發放的補貼累計超過380億元。

隨著補貼的不斷增加,“騙補”這一詞在新能源車行業裡開始發酵

,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2016年1月,四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之後在其官網上通報了核查的結果,其中有五家客車企業被點名。之後,作為騙補重災區的新能源客車,被大幅削減補貼額度。

2016年12月30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進行調整,客車行業主銷的8米以上純電動客車最高國家補貼均下降20萬元,最小下調幅度40%,其他新能源客車車型國家補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調,同時增加3萬公里運營里程的申領條件等。

到了2018年,政策再度收緊,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對續航里程提出更高要求,還將電池能量密度、車輛能耗按一定公式計入補貼係數。其中,快充類純電動客車退坡幅度約33%至35%,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退坡幅度約50%

轉型受阻 以退為進?

2018年8月14日,中通客車發佈公告稱,公司接到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通知,公司實際控制人山東省交通工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無償劃轉給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持有。

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6月,屬國有控股,由濰柴控股集團、山東工程機械集團、山東省汽車工業集團聯合組建。公司旗下擁有濰柴動力、山推股份、濰柴重機、亞星客車、德國凱傲集團等多家上市公司。

本次國有股權無償劃轉前後股權結構變動情況如下:

劃轉前:


沒有補貼淨利就降9成!中通客車轉嫁山東重工“以退為進”?



轉讓後:


沒有補貼淨利就降9成!中通客車轉嫁山東重工“以退為進”?


公告顯示,此次國有股權劃轉實施後實際控制人由山東省交通工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變更為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最終控制方仍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這次重組其實早有預兆,早在2017年11月,山東重工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就開始兼任山東交通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不久前,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樹朋也曾對外透露,補貼退坡將加速新能源客車市場化進程,未來新能源客車產業的整合在所難免。

據悉,目前中通客車只有整車業務,沒有發動機、變速箱和車橋等零部件配套產業。而山東重工旗下擁有的獨一無二的商用車動力總成產業鏈或將有效補強公司短板。

同時,山東重工集團也早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公司旗下濰柴集團牽頭承擔的《面向重型載貨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集成與控制項目》已獲立項批覆,包括5000萬元科技專項經費和2500萬元配套資金億到位。而旗下收購的亞星客車同樣也屬於新能源整車領域。

不過,對於此次入主,外界也產生了疑慮,同樣是新能源整車,亞星客車的汽車銷量和業務類型與中通客車相似度極高,這樣的整合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否合理?在高補貼退燒後的新能源車市場下,中通客車究竟是欲意轉型還是尋求庇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