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1

前段時間,董卿又一次上了熱搜。

在最近大火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大賽》裡,董卿作為央視的老牌主持人,擔任了節目的點評嘉賓。

而董卿對選手表現的點評中所透露出的強大知識儲備,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董卿的閱讀量有多廣泛呢?

點評選手孫鵬飛時,談及主持的立意,董卿引用《文心雕龍》:“其實主持人在說這個主持稿的時候,就是一篇小文章,那寫文章什麼是最重要的?立意啊。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之前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董卿鼓勵五年級的小選手時,她引用了《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一位想給自己的岳母送上一首詩的選手由於緊張,忘記了“愛子心無盡”的下一句,董卿立刻提醒他說:“歸家喜及辰”。

在《故事裡的中國》裡,董卿跟先烈後輩聊記憶,跟文學名士聊文化,跟導演演員聊演繹,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職業,她總能跟人聊的火熱,句句切中對方舒服的領域。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還有一次在“歡樂中國行”元旦特別節目裡,鬧了一個烏龍,現場突然多出兩分半鐘的空檔,這考驗主持人功力的時候到了。

董卿馬上緊急救場,她落落大方走到舞臺前,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這樣的排比句式,即興創造優美句子和觀眾互動,剛好填補了空擋。

在場的人無一不為之鼓掌。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是這樣的董卿。

若不是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功底,董卿就不可能在這樣莊重的舞臺上,書寫自己的傳奇。

如此龐大的閱讀量與詞彙量,再加上溫柔犀利卻又字字珠璣的談吐,絕非一朝一夕能夠練成,董卿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前幾天,我在一段對董卿的採訪把這個謎底揭開了。

在視頻中,董卿說,自己每天在睡覺之前就會看一個小時的書,這是雷打不動的。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採訪她的記者感到很詫異:你每天那麼忙,活動那麼多,又要出差,又要安排第二天的事情,這樣的閱讀習慣怎麼能堅持下來的呢?

董卿的回答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不需要堅持的,它會變成你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

她說:“我這個好像無所謂堅持不堅持,就是你習慣了。我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任何電子產品,這是我的一個習慣,就自然而然地、安安靜靜地看書,然後接著就可以睡覺了。”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這個習慣,她一直保持了幾十年,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知識積累。

忽然想起一句話,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它會穿過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氣質,改變你的容顏,浸染你的品質。

所以很多人說董卿的氣質很好,殊不知這是她長年累月的累積、讓讀書變成習慣的結果。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看到“堅持”、“毅力”、“恆心”這些詞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習慣性感受到一種勤奮的力量,彷彿這些詞就帶著一股“頭懸樑、錐刺股”的架勢,是在與自己內心裡的惰性對抗。

但桌子很贊同董卿的觀點,真正的努力是不需要堅持的。

當你真正喜歡一個東西,真正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忘了你這是在堅持,因為它會變成已經融於血肉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

你想想,我們有誰會說自己每天堅持打遊戲,每天堅持刷搞笑的段子?

不會的,因為那是人性的真正喜歡。

而對於真正喜歡讀書、健身、跑步、游泳的人來說,是同樣的道理,當他們長年累月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變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所以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堅持。

日本作家古川曾說過,當堅持成為一種習慣,被自己的身體接受之後,堅持就會很輕鬆了。

一個人之所以能在一個領域當中做到優秀,是因為他早已把努力提升自己當成了一種習慣,變成了一種持續性的自律。

2

臺灣著名作家吳淡如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上大學的時候,在她的宿舍裡面,有一個姑娘喜歡日語,她每天都學習,但是這個姑娘很奇怪,每天只學習30分鐘,但是學得很好。

吳淡如感覺很詫異,她很想超過她,於是吳淡如定下目標,每天學習兩個小時,她想著:我每天堅持學兩個小時,我就不信還不能超過你。

後來,吳淡如真的每天都學習兩個小時的日語,可是呢,她沒學習幾天就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來。

尤其是忙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學滿整整兩個小時,而且當她看到自己的日語沒有多少進步的時候,很容易垂頭喪氣。

最終,她的每天學兩個小時日語的計劃宣告失敗。

可是,吳淡如大學畢業的時候,她驚奇的發現,她宿舍裡面那個每天學習半個小時日語的女同學,這個習慣竟然一直保持了整整四年,後面考上了去日本公費留學還沒有止步。

後來吳淡如感慨說:最重要的路程應該慢慢跑完,而不是剛開始跑得有多快。

很多人都是間歇性的努力,而高手是持續性習慣,他們會盡力去發覺這裡面的樂趣,發自內心喜歡,變成一個習慣,累積之後的改變讓人驚豔。

美國總統奧巴馬之前鬧了一個很大的烏龍事件,有一次他對波蘭訪問,這是很重要的一次訪問,被別人拍到在酒店的健身房裡面齜牙咧嘴地在搞健身。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於是很多人笑著說,美國的安保工作實在太差了,隨便一個路人都可以拍到總統在做什麼。

其實當年奧巴馬去健身的時候,他們沒有清場,所以就有當時在健身房裡面的人拍下了這些照片。

那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訪問期間,奧巴馬為什麼還有時間溜到健身房鍛鍊呢?

因為他實在受不了,沒有健身就渾身不舒服,這個愛好已經變成了他的習慣。

奧巴馬非常喜歡健身,每天都會鍛鍊45分鐘左右,此外還會打籃球等等,不止是訪問波蘭,在很多高密度的行程中,他一有空就會跑去健身。

所以,這麼多年他的身材一直保持得很好,他不覺得自己是在痛苦堅持什麼,而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桌子曾經看過一篇採訪文章,《那些大佬們,為什麼鬧鐘都定在早上6點鐘?》

百事可樂董事長兼CEO斯蒂夫·雷尼蒙德說:我每天6點起床,然後在跑步機上跑四英里(約6.4公里),足足跑了幾十年。他說:“我從不會入住那些沒有跑步機的賓館。”

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說,“我保持了幾十年如一日在清晨那幾個小時裡從事文字創作的習慣”,就在早上那幾個小時,他寫出了轟動世人的著作。

李嘉誠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

80多歲高齡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他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讀書,看新聞。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

“習慣這個東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堅持去做,就能勝過那些艱難的大事。”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自己要做的事情變成習慣?

因為很多在每次做之前,都要消耗自己的意志力,比如說去看書,要給自己做思想工作,要暗示,比如說去健身,要給自己鼓勁,要逼自己。

但是變成習慣就不要了,你做這件事情,就會如同條件反射一般,不需要消耗意志力也能進行。

比如早上刷牙、洗臉,你從來不會考慮心情好不好,牙膏味道好不好,只是按照慣性去做,因為刷牙、洗臉已經變成了你的習慣。

就像白巖松,在除夕的那天,也會下樓在小區的運動場裡去跑步。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他說,跑步就成為了他的習慣,只要一到點,他就會自然地換上跑鞋出門,享受奔跑和出汗帶來的快感。

就像《徒手攀巖》裡的主人公,即使好不容易征服了從未有人徒手攀登過的酋長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有人問他,下午準備去哪裡慶祝?邀請了多少朋友?

他卻淡淡地說,下午就像平常一樣做懸掛訓練。

他不覺得征服了酋長巖就是一個什麼標誌性的東西,他是真正喜歡攀巖,讓他繼續攀巖,就是最好的慶祝方式。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所以你看,真正的牛人都是不需要消磨太多意志力,也不靠自我說服或者自我感動,這些東西都變成了習慣。

懶洋洋的自我強迫和一時澎湃的野心,都難以維持你的勤奮和努力,只有把熱愛變為習慣的內驅力,才能最終助你更上一層樓。

3

不僅僅我們平時生活是這樣,在職場也是一樣的道理。

雷軍有多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全年無休,每天都是拼命三郎的狀態。

可是有一次他去韓國三星集團訪問,才發現自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他在那裡認識了幾位三星的副總裁,幾人相談甚歡。

席間,雷軍跟他們聊起了韓國首都首爾下班高峰期的堵車情況。

他本以為三位副總裁應該也都深受其害,頗有共鳴才對,卻不想幾位副總裁都面面相覷,完全無感。

雷軍也納了悶兒,連忙追問才知道,這幾位副總裁幾十年來,都是早上六點就已經踏進了公司大門,而晚上更是十點多才離開,完美地避開了高峰堵車。

在他們的作息時間裡,就從來沒有過早晚高峰的概念。

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在堅持什麼,怎麼怎麼苦逼,而是真正投入在裡面,這樣的作息已經變成了習慣,而就是他們的努力讓三星成為了一個一流的企業。

我曾經認識一個朋友,他說自己想走上靠寫作吃飯的道路,但是呢,他寫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然後寫完到朋友圈炫耀,看到別人說寫得好就開心,看到別人說水平還有點差勁,就賭氣半個月不寫。

我笑笑之後覺得他應該走不了多久。

果然,沒多久他就把寫作這個愛好放棄了。

桌子在公眾號寫作之前,就已經在QQ空間,在朋友圈寫作,那個時候每天一篇,我從來不覺得痛苦,也覺得不需要堅持,我覺得能夠讓我表達,能夠讓我去體驗文采飛揚,就已經非常開心了。

別人覺得我寫得好或者不好,他們怎麼樣的評價,都不能阻擋我。

我不需要獎賞,能夠讓我去寫作這本身就是最大的獎賞。

如果某一天我不能寫作了,不能表達了,那麼我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如同枯寂一般。

對於寫作者來說,能夠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和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學到一個豁然開朗的觀點,這就是最好的獎賞;

對於舞蹈家來說,能夠給他們一個舞池,一雙舞鞋,一首歌曲,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感受自己的身體在空氣中伸展的美妙,這就是最好的獎賞;

對於音樂家來說,手指能夠按在琴鍵上,聽著曼妙的歌曲緩緩地傾瀉而出,感受到音符的律動和快樂,這就是最好的獎賞。

不要覺得痛苦,不要去排斥,你要覺得那就是你的生活,是你的習慣,然後學會去享受,從裡面找到快樂。

很多人覺得,每天一時興起做做這個,做做那個,間歇性的自我感動,這就是努力了,他們跑到健身房,拍了幾個照片發朋友圈,跑到圖書館借幾本書,跑到網上買幾節課,然後沒有下文了。

這不是努力,而是在緩解墮落帶給自己的焦慮感,因為他們只有這樣,才會覺得自己不是在消沉和墮落,心裡才會好受一點。

說白了,這只是假裝很努力,是一場叫做努力的行為藝術。



看了董卿的採訪我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真正的高手,都是在一場無涯的荒漠裡,一個沒有掌聲的舞臺裡,一個時間和空間疊加的空間裡,暗暗發光。

他們從來不需要額外的獎賞,不需要意志力的調動和強迫性的堅持,不需要向別人炫耀,他們只是在靜靜地喜歡這個事情,十年如一日在保持一個愛好。

你的內心驅動力,你的習慣,就是為了成全自我而激盪澎湃、永不枯竭的內心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