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我们基本都是看着86版的《西游记》成长的。

算算时间,过去整整32年了,如果算上电影,西游记被翻拍了无数版。

但是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86版的《西游记》,它在很多人回忆中所占的分量,已经不能用电视剧的成就来衡量。。

这部电视剧一播就是三十多年,带给我们一个魔幻的世界,孙悟空就是中国版的超级英雄。

剧中孙悟空变大变小,上天入地,虽然现在看起来特效粗糙,但是当年谁不目瞪口呆?

各路神仙腾云驾雾,当时看得我两眼放光。

...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但86版的《西游记》如此经典,不光因为六小龄童一个人的演绎,更是全剧组,以及导演杨洁的智慧和心血。

许多人应该都听说过86版《西游记》的拍摄因条件限制,十分辛苦。

那时候特效不是最好的,各种设备也是勉强凑合,但就是那么差的环境下,却拍出了一部让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有人说,《西游记》幕后的拍摄之苦不亚于西天取经。

今天,拾光君就给大家扒一扒《西游记》经典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内幕。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01

在上世纪80代初,接手《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剧,确实需要些胆量,因为要用到大量特技。

我们现在也许会说当年看到的那些腾云驾雾都是“五毛钱特效”,可就是这“五毛钱特效”也来之不易。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因为技术实在有限,许多时候都会用到替身: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但也有演员亲自上阵的,六小龄童就讲过:

1984年底,有香港同行参观《西游记》拍摄,给杨洁导演提意见:“你们的特技没有重量感和真实感。”

杨洁也有同感,立刻询问解决方案,得到的答案是:“不是只用蓝幕,要把人吊起来!”

杨洁申请去香港取经,参观了香港无线台拍摄的金庸武侠剧,才明白“吊起来”就是要吊钢丝。

杨洁参观时正值无线台新年放假,没有专业人士解释具体操作和技术,她回去之后马上成立武术特技组,用钢丝、滑轮等自己琢磨“吊人”。

但她不知道,钢丝要涂成和背景同样的颜色才看不出来,只能用尽量细的钢丝带,这样就容易断。

孙悟空三个师兄弟都因为钢丝突然断裂而摔伤过。

六小龄童最严重,直接从四五米的高度摔下来,“地上腾起一层灰”,落地时已经昏过去,所幸无大碍。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02

当时国内旅游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许多景点尚未开发,山路奇险自不必说,上山后更是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剧组更是远赴印度、泰国等地取景。

取景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遇险,杨洁有次差点从山上跌入悬崖,师徒四人拍摄走过瀑布的场景时也差点滑脚跌落。

就连白龙马,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沟渠等险情。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要想拍摄出《西游记》这么一个神话剧来,真的是相当困难,我们负担很重。

它是个大规模的集体艺术创作,可这二三十年来,总被描述得像是小玩闹似的,我心里就有点……不太平衡。”

这是杨洁导演的心声,但是你们知不知道当时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我们看到的25集连续剧,全都是由这一台摄像机拍出来的啊!

比如剧中拍摄宝象国公主追黄袍怪化身的兔子时,

“一个人抱着一只兔子,摄影师扛着机器准备着,然后放兔子,摄像师只好扛着机器在后面猛追,后面是一群助理扛着监视器跟着跑,

杨洁导演也是跟着监视器跑,就为了这一个追兔子的镜头。”

这就是十来个人拉成了一长串在追着兔子跑!

这台老机器还没有长焦距功能,需要长焦镜头,还要打报 告,排队,才能用上三天再送回去。

只有一个摄像机,不能同时多角度拍摄,效率很低,《西游记》拍了六年的时间。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03

现在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粗糙的特效和抠图。

就像孙悟空在天上飞的时候,还有飞进水帘洞的时候,都可以看出来是抠图。

也不难理解,那时候三十多年前,我国对于做这些特效技术并不发达,所以做到这个水平也是情有可原的。

更何况现在很多电视剧电影的特效也没有那么逼真。

可以说,当年的86版《西游记》剧组根本不知道什么特效,所有的魔幻镜头,都是想尽了办法解决……

孙悟空的筋斗云,是用棉花塑的形。

因为孙悟空,观音菩萨还有一些神仙之类的会在天上飞,那么飞也不能干飞啊,看着有些别扭。

剧组就想着用棉花做成云朵的形状,让演员们踩在云朵上,这样有一个支撑物,看起来就显得自然多了。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想人走得快些,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就用滑板。前面一个人拴住绳子,拉着孙悟空走。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那些用来营造仙境气氛的袅袅白烟,其实是有人趴在下面不停地摇干冰瓶。

有一个工作人员,还曾经因为吸入干冰过多而晕过去了。

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被念紧箍咒的时候,为了让孙悟空的主观镜头有种晕眩的效果,

拍摄的时候就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摄影师就被人扛在梯子上逆时针转。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美猴王的装,沿用京剧的做法,全体幕后人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美猴王的妆容定了下来。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04

剧组里没有主演和配角之分,主演的待遇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没有优待。

拍摄结束后一样要和剧组一起搬运几车皮的设备工具。缺少龙套演员的时候,一样要和剧组一起化妆救场。

沙僧的扮演者名叫闫怀礼。

他扮演了《西游记》中的千里眼,太上老君,观音寺的和尚,西海龙王,牛魔王...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被收服之前在流沙河兴风作浪的河妖:红色毛发更为他增添一丝狂野的气息。

还有御马监监丞,年轻版卷帘大将,围观悟空的老者都是闫怀礼老师扮演的。

汪粤(第一任唐僧)在《西游记·猴王初问世》里演了一只白猴。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徐少华一人分饰3角:唐僧,唐僧的父亲,东海龙王。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迟重瑞一人分饰4角:唐僧,井龙王《除妖乌鸡国》、天庭文臣《四探无底洞》、沙僧《传艺玉华洲》。

李鸿昌本是西游记制片副主任。

他一人分饰7角:渔翁、黑狐精、多目怪、驿丞、大臣、接引佛祖,客商。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也是他,在后来剧组资金紧缺的时候,到处找资金,最终找到了三百万资金。

这才挽救了《西游记》。

用六年的时间、跑这么多的地方拍一部戏,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西游记》如果在今天拍摄所需的费用可能会是个天文数字。

可当年剧组人员每人每天的伙食补助是五块钱,包括主要演职人员在内,片酬每集最高才拿一百多元。剧组人员都不是冲着这点报酬来的。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这里面包括参加演出的著名演员、老艺术家,像程之(饰老方丈)、赵丽蓉(饰车迟国王后)、朱琳(饰女儿国国王)、李玲玉(饰玉兔)等等。

当年的条件那么艰苦,可86版《西游记》依然百看不厌。

这证明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态度。

想想以前演员对演戏的态度, 再看看现在某些演员动不动耍大牌, 没有多少多少出场费就不上场等等, 我真心觉得过去演员太辛苦了。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05

然而在客观条件都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西游记》拍摄周期长达6年,且边拍边播,知名度慢慢提高,闲言碎语也多了起来。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地到国外取景,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拿着钱出国游山玩水”。

很快,便有调 查组到剧组了解情况。

后来调 查组跟剧组一同拍摄,体验拉钢丝、抬机器,临走时留下的话是:“来了才知道你们是这么辛苦!你们的条件太差了!”

调查结果证明了剧组的清白,还看到了剧组的不容易。

随后调 查组为剧组争取来一百万的经费,可以购置一台新的摄像设备,给剧组每人一件风雨衣。(据说直到一年后,1987年拍摄进入尾声时,新机器才到位。)

......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杨洁导演曾说:“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经费,但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告吹。直到1998年的春节,才拿到批示,经由中央台杨伟光台长同意,我得到了再拍续集的机会,这时距离前面的二十五集,已经过去了十七年!”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1982-1988年、1998-1999年,先后共发行二部:《西游记》25集、《西游记续集》16集。

《西游记》大火,三十多年来获奖无数,至今仍被不少观众奉为经典,各个电视台争相反复播出,以至于很多观众都对其情节,乃至不少细节倒背如流。

好作品,永远也淹没不了。

这是一个时代的人,底蕴深厚、本性良善的折射。

5毛钱特效,还抠图:也就只有这部中国版的“超级英雄”不会被喷

写在最后:

杨洁导演曾在她的书中说过: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诉苦。

我就是想告诉人们,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我们这些人是那样工作的。

我忘不了那个时代,那是个以艰苦奋斗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为荣的时代,也是个开创的时代。

虽然我书里写的只是点点滴滴的记忆,但却是对那个时代的纪念。”

虽然老版西游记没有那么的完美,但在我们的心中始终是别的电视剧无法逾越的存在。

如今,只要稍微用点心的电视剧都被称为“良心剧”,殊不知以前拍摄一部电视剧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的。

《西游记》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

优秀的作品就是如此,钱和技术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难能可贵的是潜心创作的使命感以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啊。

用心拍出的好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向这部经典作品和这些伟大的老艺术家致敬!

我是作者拾光君,感谢阅读和关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