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鄉村振興的強音

專訪林口縣柳樹鎮黨委書記於洪禮



■柳樹鎮位於林口縣西南部,距林口縣城50公里,距牡丹江市48公里,交通便利,是牡丹江、林口、穆稜等市縣的交通樞紐。人口2.76萬,耕地面積20.7萬畝。



■2018年度,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738萬元,農村人均收入2.1萬元。貧困戶66戶151人,脫貧29戶59人,脫貧率43%。



■2019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奏響鄉村振興的強音


於洪禮

山坡上,碩果滿枝頭;養殖場,雞鳴合奏;田野裡,高粱漲紅了臉;池塘裡,魚兒躍水……盛夏時節,走進柳樹鎮,筆者切身感受到了那裡生態農業的紅紅火火。

青山、田野、綠水……組成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美景和一張張笑臉,都在講述著同一個主題:鄉村振興。

《追夢·鄉村行》採訪組一路走,一路看,整潔村容、結滿辣椒豆角茄子的農家小院、飛舞的蝴蝶,點綴著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站在農家院裡,記者見到了幹練、儒雅,對振興鄉村經濟很有自己獨到想法的鎮黨委書記於洪禮。

“不用採訪我,還是多看看柳樹鎮的產業,多寫寫這裡幹事兒的人吧!”沒想到,專訪的開場白,竟圍繞這句話開始,他還補充了一句:“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治水土流失治出大產業

在去往三道村豐谷屯的路上,650畝沙棘鬱鬱蔥蔥。於洪禮介紹說,由於地理原因,前些年豐谷屯水土流失特別嚴重,嚴重到影響了本地村民的生產生活。

經過多次論證,柳樹鎮一邊發動村民退耕還林,一邊動員村民種植根系發達的沙棘,保護土壤,抑制水土流失。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

事實證明,通過退耕還林栽沙棘樹,不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保護了生態,沙棘還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幸福果”。今年,僅沙棘一項,預計可增加農民收入200萬元。”

讓柳樹鎮人引以為豪的是,計劃兩年綠起來,三年美起來,五年富起來,他們提前實現了。

告別滿山沙棘果的豐谷屯,記者又來到柳樹村的匯興肉雞養殖場,於洪禮書記覺得將來發展循環經濟,這兒最容易出彩。

走進匯興肉雞養殖場,聲聲雞鳴劃破天際,整潔的雞舍映入眼簾。

肉雞養殖項目帶頭人姜中磊感慨道:“十年前,哪想到今天肉雞養殖成氣候。”不過,雞糞的處理,也讓他絞盡腦汁。

當他為雞糞發愁時,上任之初的於洪禮,給他支了一招兒,建一座有機肥廠以肥養地,發展綠色農業。這讓他茅塞頓開,可處理雞糞不夠專業、規範,種地又不擅長……卻又難住了他。

探討了多次,又想出了穩妥的辦法:招商引資,鎮裡負責聯繫有機肥生產的企業,養殖場出原材料和場地,生產出的有機肥,由鎮裡牽頭,推薦給本鎮的果木種植大戶,實現綜合利用,有機循環,延伸產業鏈。

於洪禮向記者透露,有機肥加工廠項目正在洽談中,一旦落戶,不僅僅解決環保問題,還可以帶動有機農業。對此,於洪禮非常有底氣。

循環經濟柳樹鎮樣本

採訪中,於洪禮把土甸村兄弟家庭農場主人張士猛介紹給了記者。他說,張士猛在外創業多年,借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返鄉創業,帶富村民,是村裡的能人。

張士猛回鄉後,相中了養殖、垂釣、民宿、農村文化大院等項目,目前累計投資500多萬元,把柳樹鎮的鄉村旅遊做的風生水起。

當著鎮領導的面,張士猛曬了一把自己的幸福賬單。

他說:“就拿葡萄種植來說,我們人工除草、施農家肥,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葡萄口感純正、味道甘甜,年產8萬斤葡萄,僅這一項產值就在50餘萬元。”富裕了的張士猛對記者說:“如果沒有鄉鎮幹部在後面保駕護航,要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這樣的效益,難!”

一子落而滿盤活。“像張士猛這樣,‘錢袋子’越來越鼓的農民在柳樹鎮並不少。”於洪禮又把記者帶到了萬畝綠園果樹基地,他說:“全牡丹江市,這片果園面積算得上數一數二的了。”

站在萬畝果園中,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頭,果香沁人心脾。

“春賞花、秋摘果”成了柳樹鎮的一個亮點,真正把鄉村變成了“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農旅融合的“花果園”。

“將來,有機肥項目上馬了,果園基地也到了盛果期,就不用到處買有機肥了,這是鎮裡又給我們產業大戶送的一份大禮啊!”綠園果樹基地理事長張豔軍說。

有著多年鄉鎮工作經驗的於洪禮說:“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幸福起來的同時,循環經濟很重要。”

據記者瞭解,除了匯興肉雞養殖場、沙棘種植、綠園水果基地和將要打造的林口縣最大的有機肥生產基地吸引眼球外,柳樹鎮的富民計劃還有嘎庫村方舟現代農機合作社、韓氏糧食收購烘乾、復興村沙棘冷儲、滑子蘑木耳種植、寶豐高粱種植等項目,未來這些項目,將為柳樹鎮增加就業崗位500多個,增收近千萬元。

圍繞“基地+農戶+企業”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接過這一棒的於洪禮,在率領柳樹人奔小康的路上,信心滿滿。

產業興旺,絕不以犧牲土地為代價,農民的根是土地,保護生態環境,做好循環經濟,就是保護好了農民的命根子,這就是柳樹鎮樣本。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在柳毛村,坐在因病致貧的村民蘇建寶家的炕頭上,於洪禮和他聊起了家常,這已不是第一次來到他家了。

蘇建寶說:“在縣民政部門的幫扶下,繳納了醫療、大病和意外保險,又在鎮裡協調下,自建了新房,去年村集體種植平貝,入社入企後,先後分紅3000元。”

如今,沒有了後顧之憂的蘇建寶,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養起了大鵝。他告訴於洪禮,去年他家收入17795元,已經脫貧。

“現在,有黨的好政策,有鎮村領導支持,只要肯幹,好日子還在後頭呢。”蘇建寶說。

據瞭解,柳樹鎮2018年10月份精準扶貧工作動態管理後統計,共有貧困戶66戶150人。截止到目前,累計已脫貧29戶65人,未脫貧36戶85人,脫貧率43%。共有貧困村1個,2018年底已脫貧出列,脫貧率100%。

要讓農民拔掉窮根,產業是重要推力。於洪禮介紹:柳樹鎮在推進扶貧產業工作上,按照“長中短”相結合。

截止目前,僅光伏電站一項,就有35戶貧困戶在入企、入社方面,已享受分紅每戶2000元。

鎮裡安排的55個公益性崗位,讓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工薪族”,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的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問題,也讓他們在就業增收中找到了尊嚴,實現了脫貧摘帽與鄉村治理的雙贏。

鎮裡還動員貧困戶發展庭院平貝和綠色小菜園種植,65戶困難戶,僅小菜園一項,每戶現已增收600元。

在於洪禮看來,“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下一步,鎮裡要繼續整合扶貧資金,建好產業扶貧基地二期工程,主要包括1500平方米冷庫、1萬平方米晾曬場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大力實施“品種、品質、品牌”三品工程,發展訂單農業,推廣標準化生產,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實現以產業的精準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及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決不讓任何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閆靜雪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崔皓 記者 張秋夜 石璐 張振強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