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记者 吴晓芳)上周三,被称为除华为之外,中国最有实力的科技公司海康威视发布“两董事涉信披违规被证监会调查”的公告,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

一直以低调著称的海康威视再次进入公众视线。

目前,监管对两董事的调查还在进行,舆论也在持续发酵,“爆雷”“黑天鹅”等字眼见诸报端,然而海康威视在A股市场的股价并未如市场预计的大跌。

那么,两董事涉信披违规被调查,这件事情对海康威视后续影响有多大,算不算“黑天鹅”“爆雷”呢?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海康“三剑客”

根据海康威视上周三的公告,公司副董事长龚虹嘉、总经理胡扬忠因涉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此次调查与公司无关,仅针对董事个人。海康威视未在公告中透露两董事被调查涉及的具体事项。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海康威视公告

当天,A股上市公司中源协和、富瀚微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

从中源协和及海康威视对媒体的表态来看,龚虹嘉、胡扬忠两董事可能是因股权激励未向市场披露,但事先说漏嘴构成信披违规。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中源协和公告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富瀚微公告

上市公司的一纸公告同时将神秘人物龚虹嘉推到舆论台前,各大自媒体津津乐道其造富神话。

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龚虹嘉排名第171位,财富值86亿美元。2019年7月24日,2019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发布,龚虹嘉以1000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捐赠总额排名第43位。2019年10月10日,胡润百富榜发布,龚虹嘉、陈春梅夫妇排名第34位,财富值650亿元人民币。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龚虹嘉家族排名第26位。

公开资料显示,龚虹嘉1965年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他创办和拥有德生科技、富年科技、富信掌景、海康威视、握奇数据等高科技公司,还任富年科技董事长、嘉道谷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嘉道私人资本管理合伙人,天使投资人等。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海康威视副董事长龚虹嘉

龚虹嘉投资的相关企业都实现较大盈利,被外界称为“最低调、最神秘的投资人”,亦被称为“中国的孙正义”“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海康威视是其投资生涯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海康威视是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研究所整体变更过来的。52所又名杭州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1962年创立于太原,1984年从太原搬迁到杭州。

2001年底,胡扬忠带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二所的27位员工脱离事业编制,创立海康威视,开启市场化运作道路。

2010年海康威视在深交所上市,经过短短18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行业内全球领先的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

上市9年来,公司凭借稳定增长,深得市场认可。截至11月19日收盘,海康威视以3176.37亿元的总市值,傲居中小板之首。

在海康威视18年的成长历程中,胡扬忠、龚虹嘉两人功不可没。

而胡扬忠、龚虹嘉与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一同被称为“海康三剑客”。三人同年出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大学毕业后,陈宗年、胡扬忠进入中国电科52所工作,而龚虹嘉走的是另一条创业道路,80、90年代风靡一时的德生收音机就是其创办。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从左到右:陈宗年、胡扬忠、龚虹嘉

海康威视创立初期,龚虹嘉出于“帮帮同学”的想法,投资了245万,占49%股份。后来经过多次股权划转及增加注册资本金等,截至2019年三季度,龚虹嘉持有海康威视12.55亿股,占总股本为13.42%,是海康威视的第二大股东,也是第一大自然人股东。

从初始投资到海康上市,龚虹嘉获利2万倍,成为投资领域奇谈。

目前龚虹嘉担任海康威视副董事长,但未参与公司经营。

三剑客之一的陈宗年目前是海康威视董事长,中国电科集团下属企业委派领导,未持有公司股份。

胡扬忠目前担任海康威视总经理,持有海康威视1.82亿股,占总股本的1.95%,是海康第二大自然人股东。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王者海康

混迹资本市场的,对海康威视这家上市公司都不陌生,大白马股,长期稳坐中小市值板“一哥”宝座。但与茅台、美的、格力等比起来,知海康威视者寥寥。

其实,海康威视的“一哥”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海康威视2001年创办时,最初创始团队仅28人,从一家普通的音视频压缩板卡公司起步。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监控产品供应商、全球安防“智造”的领导者。2018年全球安防公司排名,海康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分别为大名鼎鼎的美国霍尼韦尔和德国博世安防(我国的大华股份排第四)。

其市值更是超过了美的、格力,在“AI+行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安防、警务、刑侦、交通场景等“关键性应用”方面,也让BAT巨头望其项背。

细数海康威视的“强势”,其至少有三大竞争优势:

优势一:庞大的研发队伍和强大的研发能力。

上文提到海康脱胎于中国电科第52研究所,历史原因,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所有的技术牛人都在国有研究所,可以说几乎没有漏网之鱼,海康因此有强大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沉淀。

应该说,海康是典型的技术型公司,看看管理层履历就知道了。

董事长陈宗年,52所所长,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外围设备专业,浙大管理学博士(注:是国有控股股东派来的行政领导)。

副董事长龚虹嘉,著名科技企业家,上文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基本不管经营的正副董事长之外,以胡扬忠、邬伟琪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以技术型人员为主,且长期保持着稳定。上市至今核心人员,除了主管营销、人事、财务和法务的副总及董秘是后来进入的MBA或会计师、法律专业人员之外,其他几乎清一色的原52所高级工程师出身。

截止2018年12月31日,海康威视全球员工超34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超1600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7.1%。

此外,海康的研发投入在国内也无人能匹敌。2019年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40.07亿,占营收的16.7%,同比增30.20%,绝对数额占据业内前茅。

在庞大的研发队伍和巨额的研发投入的加持下,视频监控领域最领先的技术理所当然地会出自海康,未来依然是技术的领先者,甚至可以说,整体技术领先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海康的研发费用每年都直接作为费用扣除了,没玩什么资本化,财务政策上足够保守。

优势二:对行业和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

视频监控系统,不是标准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段,都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海康自建立以来,一直是安防行业的龙头企业,期间在公安、交通、司法、文教卫、金融、能源和智能楼宇等行业实践了大量的真实项目。

这种经验能力,是长时间、多维度的积累,并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迭代而深入细化,这是无法直接复制也很难获得的。

正是这种对行业和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使得公司在国内营业收入以直接建设项目为主(项目贡献营收约70%,渠道贡献约30%营收)。基于同样道理,公司深耕国外市场很多年(上市第一年,国外营收就6亿元,占总营收的1/6),营收从2010年的6亿,飙升到2018年的141.91亿(占总营收约28.4%),却依然是渠道贡献营收80%,项目创造营收仅占20%。

这一方面说明伴随着海外的经验积累,高利润率的项目营收占比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对行业和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不是一个可以快速模仿和获得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三:“人才为王”的激励机制。

无论是技术还是经营,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这方面,海康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就上周三“曝”出龚、胡二人被调查时,就有媒体深挖龚21次减持海康的行为。其实媒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007年,在海康发展到注册资金高达1.4亿、年净利润高达3.6亿时,龚虹嘉将自己持有的公司49%股份里面,作价75万将15%股份卖给威讯投资--这是一个以总经理胡扬忠为核心的49名公司核心人员的持股平台公司。

不仅如此,龚先生还主动额外地将5%股份以2520万的低价转让给另一个持股平台康普公司。康普公司由龚夫人陈春梅持有80%,海康公司总经理胡扬忠持有12%,常务副总邬伟琪持股8%。这一转让,实际上是以相当于1.4倍静态市盈率的价格,额外给了胡总和邬副总合计1%的海康股份--12年后的今天,这1%股份价值31.76亿。

目前,海康最早的核心人员,以及后来进入海康并作出贡献的技术营销等各方面核心人员,或通过上市前的持股公司威讯投资、康普投资,或通过2012年至今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累计有5000多名高管、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获得了公司股权,与公司形成了荣辱与共的格局。

天鹅“不黑”

优秀如海康,突曝两董事涉信披违规被调查,瞬间在资本市场“炸锅”,“白马失蹄”“爆雷”“黑天鹅”等字样见诸报端。大有“媒体煽风点火,吃瓜群众落井下石”之势。

于是,有人坐等“白马失蹄,股价跌停”,也有人期待“跌停抄底”。

海康上周四开盘股价如市场预期一度大幅下挫,“候场”资金如愿抄底,抢筹最多的要数北上资金。在股价下挫中,北上资金趁机抄底约1500万股,净买入5.03亿元,成为上周净买入最多的个股。

两董事涉信披违规,安防龙头被指“爆雷”冤不冤?

海康威视11月14日-19日日K线图

而在稍早10月底至本月上旬,北上资金一度连续14个交易日增持海康威视,持股数创4个多月新高,持股市值更是创半年来的新高。

其实,观察事件性质是不是黑天鹅,关键是看其对公司的负面冲击有多大。

就海康两董事被调查这事,小编认为,对公司毫无影响。监管只是针对董事个人调查,不是针对公司。另外,从各方信息来看,两董事的“说漏嘴”在信披违规中也不算太严重,但作为信披不严谨的代价,小编猜测,可能会被罚点款,罚个站的,所谓“雷”“鹅”都是自己吓自己。

那么,目前3000多亿市值,不到400亿营收的海康威视还有增长空间吗?

当然有,且增长空间巨大,记者认为,海康未来的增长至少来自三大部分:

其一,需求的增长。从国内而言,视频监控是政府维稳和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数据来源,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持续建设,安防业务的需求在可见的未来,必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另外,视频监控、传输及处理,不仅可以用于公安、交通领域,同样可以用于楼宇管理、工商业场所管理、金融机构管理、医院学校景区管理等等。按照海康官网的介绍,公司已经能够提供七大类行业,数十种场景的系统方案。这些领域,都是海康过去完全顾不上吃的肉,这也将是需求增长带来的潜在增长源。

其二,技术升级带来的增长。2016年以来,公司发布了“深眸”摄像机、“超脑” NVR、“脸谱”人脸分析服务器等人工智能(AI)产品,初步形成市场覆盖,并获得市场认可。

此外,安防设备大部分安装于室外,日晒雨淋的,且处于长时间持续运行状态下,一般寿命也就三五年,升级换代的市场需求巨大。

其三,创新业务将带来巨大增长空间。创新业务主要包括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技术、边缘计算和海康微影等,目前,这些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但部分已实现营收平衡。这些创新业务,可以视为海康的“副业”。如果发展的好,可以给海康锦上添花,如果发展不好,对海康也不造成什么影响。

当然,海康的经营也并非高枕无忧,最大的不确定来自美国的“禁运”。即便如此,海康曾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表示,其已有解决方案,长期影响有限,如果必要,海康会自己研发芯片。

美国的禁运可以借用尼采的一句名言“凡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