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認識

「健康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認識

(圖片源於網絡)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流行學現狀

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居世界首位,糖尿病診斷10年內,神經病變的發生佔60%~90%,甚至可累及全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經病變中最常見的一種,發病率為30%~90%。其主要臨床特徵為肢體對稱性疼痛或(和)感覺異常,呈刺痛、灼痛等,夜間加重;四肢遠端手套、襪套樣痛覺減退,跟腱反射、膝反射常減弱或消失,或痛覺過敏;感覺異常,有麻木、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等。當累及運動神經時,肌力減退,晚期可有營養不良性肌萎縮,也可伴發神經關節病及腱反射障礙。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是足部潰瘍、感染和截肢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健康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認識

(圖片源於網絡)

中醫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認識

糖尿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關注,古人稱之為“消癉”、“消渴”、“肺消”、“脾癉”、“消中”等,其中使用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消渴。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中,雲:“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健康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認識

(圖片源於網絡)

儘管中醫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並無相對應的病名,但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古人有相關描述,如《普濟方》提出:“腎消口乾,眼澀陰痿,手足煩疼。”《王旭高醫案》中記載: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備急千金要方》提出:”消渴之人,…心煩熱,兩腳痠”。《丹溪心法》:“消渴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由此可見,古代把DPN歸為中醫學的“痺證”、“痿證”、“麻木”等範疇。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病因病機

傳統中醫對於DPN病因病機並沒有明確的描述,而是將其歸為消渴病中後期的變證,因此在病因病機的認識上大多與消渴病相同。現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總結我國相關方面的中醫研究,認為DPN病機是動態演變的過程,隨著糖尿病的發展可以按照氣虛夾瘀或陰虛夾瘀、氣陰兩虛夾瘀、陰陽兩虛夾瘀等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徵而演變。

中醫認為DPN的病位主要在肢體絡脈,以氣虛、陰虛或氣陰兩虛為本,由此導致肢體絡脈失榮而表現為以虛為主的證候,進一步導致臟腑代謝紊亂,產生瘀血、痰濁並留滯於絡脈,表現為本虛標實之證候。因此陰虧是發生DPN的關鍵,氣虛是遷延不愈的癥結,陽虛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久病及腎,肝腎虧虛,痰瘀交阻。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