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由於不懂評估和法律適用,你的拆遷補償就這樣變少了

文章導讀:由於不懂評估和法律適用,你的拆遷補償就這樣變少了。

第一、舊法新法不同,城市鄉村的差異,適用有利於拆遷方的法律。

我們見過這樣的案例,拆遷方在適用法律上,會耍一些小手段。所以我們老百姓在遇到徵地拆遷時,要明確幾個問題。楹庭拆遷團認為,首先,確定土地性質到底屬於國有土地還是集體土地,若是集體土地,能不能適用國有土地上的法律規定。第二,已經廢止的法律規定的適用問題。如果沒有廢止的,然而案件距離現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了,那麼當中的某些規定,能不能適用?其拆遷徵收補償價格能否參考這些規定?如果不超過十五年的,是可以適用的。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房價迅速上漲的問題,如果現在拆遷,卻參照十五年前的補償標準,就顯得十分不合理了!拆遷方這種偷樑換柱的行為,會直接導致被拆遷人的補償款數額被壓低。還有一些企業、商鋪、餐館的合法建築因適用法律錯誤,被誤當成違章建築予以拆除,由於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經營,被拆遷人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老百姓由於不懂評估和法律適用,你的拆遷補償就這樣變少了

第二、在選擇評估方法時渾水摸魚,壓低補償款數額。

1、根據我國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評估辦法》和《城鎮土地估價規程》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徵收補償應當遵循及時補償原則和公平補償原則。

如果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使用城市土地和房屋的,市、縣人民政府應依照法定程序和內容來實施徵收拆遷,並且由專業的評估機構對不動產和其他涉案財產進行評估。

2、評估不動產時,應根據被徵收不動產的區位、用途等影響被徵收不動產價值的因素和當地房地產市場狀況,綜合選擇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假設開發法等評估方法,對被徵收不動產價值進行評估,合理確定評估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償。楹庭認為在企業廠房、商鋪、賓館、餐館等商家面臨徵地拆遷時,不僅要考慮到對不動產等固定資產的評估,也要考慮到停產停業損失補償的問題。

3、房地產評估方法包括: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假設開發法等。其中的成本法評估方法,可以說補償是最低的。有些拆遷方為了壓低補償款數額,當然希望使用成本法。雖然法律上有明確規定,被徵收拆遷的房屋有收益的,要用收益法來評估。然而很多被拆遷人此時被拆遷的事搞的焦頭爛額,經營的項目也被迫停產停業,所以忽略了評估方法的選擇問題。在這個時候,拆遷方採取了渾水摸魚的戰略,選用了成本法來進行評估。因為在法律中也明確規定了成本法,且給予了評估機構相應的選擇自由,所以用成本法來評估並不違法。

老百姓由於不懂評估和法律適用,你的拆遷補償就這樣變少了

第三、以公益項目為名義立項,實際用於商業開發。

在律師實務當中,很多人會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拆遷方(徵收方)會說所有項目都是公益項目,而不是商業項目,但在具體建設時,卻在該土地上建設了大量商業建築和設施?事實上,有些項目確實以公益基金立項的,但是其中也包含一部分商業配套建築和設施。那麼這種項目到底屬於公益性質?還是商業性質呢?這點很難界定!還有一種情況,立項時說要建學校、醫院,這看似是公益性質的,但公立性質的學校和醫院屬於為公共利益服務,而私立的貴族學校和私立美容整形醫院有明顯的商業性質。也就是說,在具體建設和使用時,與立項時的目的有一些偏差。楹庭拆遷團瞭解到,在這類情況下,拆遷方(徵收方)就打了個擦邊球。可能被拆遷人永遠也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或者當知悉真相之時,也為時已晚。以建設公益項目為名義立項,實際上卻用於商業開發,本質上是以謊言和偽裝來隱瞞其真實意圖,屬於一種“瞞天過海”的行為。下面我們看一個類似案例。

老百姓由於不懂評估和法律適用,你的拆遷補償就這樣變少了

提示您:各地的徵地拆遷政策和安置補償標準不同,徵地項目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對安置補償有異議,可以怎麼做呢?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被徵收人被拆遷人可以在收到徵收決定、徵收補償決定等具體行政行為的60日內提起行政複議,6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如果房子被強拆,要在知道強拆之日的6個月內提起訴訟維權。如果您沒有與該政府協商好補償條件,可以諮詢徵地拆遷專業律師,或者請律師介入,用專業的法律知識與政府協商談判,爭取獲得公平、滿意的補償。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徵地拆遷補償不合理或者相關問題,可以私信我,提供免費諮詢!點擊文章尾部“瞭解更多”免費諮詢我們。我們將為您帶來最專業的法律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