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搜狐傳媒·傳媒對話,由搜狐新聞與清博大數據新媒體聯合推出,通過與傳媒業內人士深度對話,展現傳統媒體的堅守、創新、突圍的經驗。本期對話嘉賓是《投資時報》執行總編輯鄧妍。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在《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中,中國經濟成就格外亮眼。然而全球經濟風起雲湧,中國所面臨的內外挑戰依然挑動著市場的神經。在此背景下,財經資訊在這個信息時代正在成為一種嶄新的戰略資源,我國的財經媒體也展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預計到2020年行業規模將達百億。

在財經媒體行業巨大的想象空間中,2013年《投資時報》全新上市。作為一個全國性財經媒體平臺,《投資時報》專注於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兩大領域,通過六年多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精準、垂直、專業的特點,並構築出內容、數據、平臺三大核心優勢。不僅在財經圈具有廣泛影響力,還致力於成為移動互聯時代財經傳媒領域裡迭代升級的新物種。今天我們邀請了《投資時報》執行總編輯鄧妍,和我們聊一聊中國財經媒體的發展和未來。

傳媒對話 | 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Q:目前,《投資時報》每週的發行量是多少?相較於五六年前發行量有何變化?紙媒這部分業務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情況如何?未來營收重心是否會發生轉移?



新一代科技的變化,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影響。作為一家專注於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兩大領域的專業性財經媒體機構,我們在日常內容生產過程中,更是幾乎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前沿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升級中,實體企業、金融機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與發展。

對媒體人而言,新科技帶來的影響還在於,移動互聯網快速影響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摧枯拉朽式的促進著傳媒行業的融合發展,並推動了傳播生態的迭代升級。

傳媒對話 | 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從媒體研究視角看,大概從2013年、2014年始,受益於新媒體平臺端最近幾年來的發展,不少自媒體乘風而上,獲得了飛躍式進步。雖然從屬性而言,《投資時報》是一張“紙媒”,與自媒體不同,但實際上,我們也是新媒體平臺上揚曲線中的一大受益者。

由於定位垂直、精準,加之轉型較早、轉身速度很快,《投資時報》的商業模式亦基於自身的核心優勢以及專業領域方向做了很大調整,因此這幾年整體營收總體穩健。作為一位傳媒行業近二十年的觀察者,我們也在一直學習、觀察、研究未來傳媒行業的變革方向,並會基於新趨勢,不斷調整未來的營收重心,因時而變。

Q:“兩微一端”可以說是媒體的標配,《投資時報》雖然“兩微”已經齊備,但主要依託的還是網站,是否有計劃推出移動客戶端?如果有的話預計何時可以上線?如果沒有計劃的話是出於何種考量呢?



鄧妍:《投資時報》尚未推出自身的APP客戶端,且在可見的兩三年之內,亦無推出APP客戶端的計劃,這與我們對傳播生態的長期研究結果頗有關係。

如果說要對現在的傳播生態特徵做一些總結,我們認為,具備三個不同以往的特徵。

一是平臺化特徵。

平臺化是媒體與客戶、受眾等外部用戶一起,以開放、共享的姿態協同創造價值的模式。傳播的平臺化特徵首先表現為開放性,諸如Google、Facebook等科技公司依託雲計算平臺等技術優勢向媒體公司發展,傳統媒體、自媒體及用戶在這些平臺級媒體上尋求或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其次,表現為融合性,傳播的社交屬性越來越鮮明,加入關係和場景要素後,內容平臺、關係平臺及服務平臺越來越融合,傳播個性化、定製化趨勢越來越凸顯。

二是移動化特徵。

移動化是時間、空間維度變化帶來的信息體驗場景的變化。“從歷史來看,媒介數千年來都是以移動的方式存在——它或者是為四處巡行的人類,或者存於小說手稿或其他書寫媒介上”。

三是智能化特徵。

傳播的智能化大家都有體驗,一是以算法為驅動的信息推送,未來可能更講求人性化體驗,更注重以人體實時狀態的數據為基礎的聚合推送,而不是一推了之,比如,你正忙著工作時,忽然收到一條“吃雞”的遊戲邀請函;二是智能化特徵表現在對人類部分腦力勞動的可替代性上,出現進行信息整合發佈的“寫稿”機器人,傳播內容的生產面臨新的挑戰。未來大數據開發和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將不斷影響傳播,如果各類可穿戴、可植入設備的價格大幅下降,將會帶來新的傳播模式革命。

作為媒體人,我們喜歡擁抱變化,也會做很多基於“變化”的課題研究。

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不僅改造了傳統媒體的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成為不斷推動傳播生態演進的新力量。最近幾年,不少傳統媒體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消失的原因多種多樣,疏於管理規範、經費來源受限、組織架構重組進展緩慢、人力資源配置不均衡、產品定位不清晰等,不過它們具有一個共性,就是傳統傳播渠道的失靈。

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技術的進步,使得紙質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傳播渠道失去了傳播主渠道的地位。從我們的觀察和研究看,在此之後,大多數傳統媒體延續慣常思路:將入口級信息平臺與垂直型信息服務這兩個不同的信息服務匯於一身,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APP新聞客戶端等入口級信息平臺的建設,每個傳統媒體都是一個終端,都是一個信息入口,並且履行著小而全、或是大而全的信息服務。過去所謂的“一報在手,通曉天下”,便是對這種邏輯的描述。

但是,能夠像今日頭條這種入口級信息平臺,一年“傳說”中的推廣費就達十幾個億的傳統媒體,鳳毛麟角。沒有推廣,就沒有流量,沒有流量,就成了擺設。“一報在手,通曉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只能是國家級和大鱷級媒體機構才能實現。

因此,在我們看來,聚合類新聞客戶端這類的入口級信息平臺競爭是一種寡頭獨佔式的競爭,其實際的市場效用將隨著排位的遞減而呈幾何級數的遞減,最終,可能只有前幾位才能生存。

最近有個中國手機用戶使用情況的調查數據:每個手機下載APP客戶端的平均數量為23個,其中只有7個會在一星期中被至少點開一次。這也意味著,大量入口級信息平臺,尤其是非定向的、大眾傳播的聚合類新聞APP客戶端,可能效果都不佳。所以,基於多方面因素考量,《投資時報》一直未選擇推出自己的APP客戶端。

相對入口級信息平臺而言,我們認為,垂直型信息服務才會是類似《投資時報》這樣的財經專業性傳播機構迭代升級的突破口。要在垂直型信息服務方面有所突破,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對外要解決與入口級信息平臺對接的模式;對內要解決自身內容產品模式的升級換代,利用既有平臺,把內容生產好、分發好,做好內容供應商的角色。

過去幾年來,我們正是圍繞這幾個方面,鍛造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傳媒對話 | 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儘管《投資時報》沒有自身的APP客戶端,但在移動互聯網端口的傳播,絲毫不遜色。藉助十餘個入口級信息平臺,《投資時報》在新媒體矩陣平臺的傳播影響力,一直頗具優勢。除與各主流網站合作之外,《投資時報》的新媒體矩陣平臺涵蓋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頭條號、百度百家號、一點資訊、阿里UC大魚號、趣頭條,以及新浪財經頭條、騰訊天天日報、搜狐號、網易號、大風號、雪球號、東方財富號、同花順號等十餘個平臺。不僅突破了報紙周出版的時間限制,資訊7X24小時實時更新,新媒體矩陣平臺的渠道分發、內容落地能力,亦優勢明顯。

舉例而言,我們在搜狐號上分發的文章,百萬級別以上閱讀量的非常多。

Q:《投資時報》致力於成為互聯網時代最有靜氣的資訊與思想平臺,相較於國內其他財經媒體,《投資時報》的“靜氣”體現在哪些方面?《投資時報》為了保持這種“靜氣”做出了哪些努力?



鄧妍:“靜氣”,我想更多的外在體現是一種定力,是我們對專業性財經媒體機構迴歸內容本源的一份堅持和堅守。

對外介紹時,我常會用六個字來概括《投資時報》的核心優勢,“內容、數據、平臺”。平臺優勢,在上一個問題的答覆中,已有簡單提及。那麼,“內容”、“數據”的內核是什麼?

其一,內容。過去六年多來,我們一直堅持內容原創,堅持讓自己的研究與報道領域專注於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兩大領域。隨著一篇篇紮實的原創內容積累,隨著時間的沉澱,我們逐漸因專業性、因深度報道能力、因優質的內容得到大家的信任。

其二,數據。6年前,基於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傳播將會帶來革命性影響的判斷,在著手《投資時報》轉型時,我們同步創建了標點財經研究院作為內容生產的支撐。兩者互為犄角,逐步建立起我們獨特的內容體系和傳播體系。

我們以獨立大數據研究為根本,通過對海量數據的縱深研究和深度挖掘,首創了多個權威性榜單,推出了多份重磅的報告、白皮書。過去6年,標點財經研究院與《投資時報》發佈了100多份大數據榜單報告,涵蓋上市公司、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等領域,既有以全部上市公司為樣本的綜合型報告,也有房地產、基金、銀行等細分行業報告。

傳媒對話 | 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上市公司領域,每年度的《中國上市公司總經理全樣本報告》、《中國上市公司董事長全樣本報告》、《中國上市公司董秘全樣本報告》共同組成上市公司高管樣本“三部曲”。此外,還有年度《A股上市公司併購指南》、《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排行榜》,反映上市公司群像。

金融機構領域,每年度的《銀行業全樣本報告》、《中國基金業馬拉松大師榜》、《基金資產配置全樣本報告》都是不同行業的風向標式鉅作。

還有很有特色的,比如每年的就業季薪金指南、互聯網金融公司焦慮報告、中國房企缺錢報告、農商行風險榜、城商行利潤增速榜等。

這些大數據報告,耗時很長,需大量人力支持才能完成,沒有一定的定力,很難想像可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持續生產。

Q:在經濟發展中,企業是重要主體,所以知名企業的新聞是當前財經媒體的主流報道題材,就《投資時報》的經驗來看,如何才能做好企業新聞報道呢?



鄧妍:在我們專注的兩大領域——上市公司方面,研究和報道對象覆蓋A股、港股、美股三地的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大公司、明星公司。從《投資時報》的經驗看,我們主要是結合團隊的特點,以“財務分析+事件性報道”雙線操作為特色,對公司進行深度挖掘,並長期持續跟蹤報道。

6年多來,我們重點涉及了互聯網、房地產、大消費、影視、教育、醫藥、汽車等多個領域;對阿里、騰訊、樂視、美團、小米、聯想控股等熱點上市公司以及多個綜合性集團持續關注,萬科、碧桂園、恆大、綠地等地產上市公司也是研究與報道的“常客”。我們注重對上市公司財報進行仔細研究,通過數據探視公司實情,半年報、年報專題策劃延續多年。

我們另一個專注的報道領域是金融機構,對金融機構全覆蓋、深耕。涵蓋銀行、基金、保險、券商、信託、新金融等領域。

傳媒對話 | 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比如銀行領域,全面覆蓋國有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研究和報道不僅有年度的全樣本報告,還基於數據的研究與調查,對銀行群體、銀行業務進行解碼;公募基金領域,深度上,我們經常與基金公司的投研團隊、投資總監面對面交流,聽他們分享投資方法、投資心得,以及對行業的看法;廣度上,每家公募基金公司我們都會關注和研究,並對基金行業熱點事件、最新產品進行研究與報道。


在公司報道領域,我們對IPO公司的研究和報道產品線獨具特色、非常豐富。自2014年IPO重新開閘至今,共推出8個IPO封面專題。對超過700家擬IPO公司進行了深度報道,覆蓋A股、港股、美股的熱點公司。既有“IPO紅黑榜”、“IPO公司投資價值榜”等大數據報告、封面專題報道,更有每日對IPO公司最新進展和動態的及時跟蹤,報道的速度和質量被廣泛認可。據多家第三方機構的統計,我們對於IPO公司的覆蓋度和影響力,一直居於整個媒體界的領先地位。

我們原創內容中圍繞企業新聞報道體系,還有一些有特色的產品:比如跨年特刊、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跨年特刊延續了4年,即將到來的2020年元旦還將繼續。這個特刊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眾多知名企業家集聚在一起為過年而舉行的一個盛大PARTY;一年一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我們剛推出兩期,除在報紙上刊發、在新媒體矩陣平臺多維分發,我們還專門印製了單行本。以後我們會繼續推出每一年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希望在入選企業的示範效應下,更多企業能加入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大家庭中,努力踐行社會公益、推動社會進步,最終實現人類的富足。

Q:在融媒體不斷髮展和深化的背景下,信息傳播的載體、規律還有讀者的閱讀習慣已經發生改變,那麼財經類新聞在報道內容、報道形式、寫作方式上該如何轉變?《投資時報》在報道上有哪些創新之處?未來的發展策略是什麼?



鄧妍:在當下全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以用戶為導向、以內容為核心、以平臺為根本、以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條件,更多著力於多元化、精準化運營,與客戶實現共贏,是我們未來迭代升級的發展模式。

數據、平臺、內容依然會是我們堅守傳統優勢的主陣地。我們的傳播服務仍將是高度垂直的,面向特定分眾人群的——我們將繼續專注於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兩大領域。

經過6年多的積累和沉澱,我們已經有了強大的專題策劃、新聞撰寫、大數據研究和渠道分發能力;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對未來傳播行業的迭代升級趨勢也有自己的初步判斷。

根據過去幾年的研究,我們認為,將各類內容資源、社會資源、商業資源有效連接的實現路徑有三類:一是將單向信息升級為互動和交互的信息,滿足客戶個性需求的定製化信息產品將成為一個重要模式;二是將單一信息生產,升級為集成服務模式,將傳播諮詢、定製論壇等更多的成品納入到集成服務體系中來;三是傳統發佈渠道升級為全媒體平臺,包括線下和線上,這裡有很多創新產品可以去實踐和探索。

可見的未來,我們將繼續突出精準、垂直、專業的特性,產品線將進一步向紮根於自身優勢、進一步貼合企業日益增長的需求方向延展。同時,我們將充分釋放我們專業的內容基因、渠道基因,迭代升級內容形態和渠道優勢。

Q:2018年《投資時報》主辦的金禧獎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今年金禧獎的評選工作是否開始?大致情況如何?



鄧妍:謝謝對金禧獎的關注。

面對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帶來的歷史機遇,如何走出一條持久、健康的特色發展道路,是最近幾年擺在每家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注意到,在資本市場的風雨洗禮中,一些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為業界認可和學習的對象。

傳媒對話 | 投資時報:做財經傳媒領域迭代升級的新物種

2018金禧獎現場

作為資本市場變化的見證者,我們從去年開始特別設立“金禧獎”,希望能借此傳播榜樣的力量。

今年12月10日,《投資時報》將會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舉辦“見未來2019第二屆資本市場高峰論壇暨金禧獎年度頒獎盛典”。屆時,將會有三百餘家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重量級嘉賓共聚一堂,共剖政策效應、研判行業走向。

在這次的高峰論壇上,還將揭曉2019年度“金禧獎”獲獎名單。“金禧獎”是由標點財經研究院、《投資時報》對數千家企業大數據展開分析、比較,形成候選公司綜合排名榜單之後,再經記者、研究員團隊集體調研,並由評審組審核確定。

2019年度“金禧獎”擬按照九大類別進行評選,分別是公司類、人物/團隊類、綜合類、金融類、銀行類、保險類、基金類、券商類、信託類。目前,相關評選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之中。

誰是未來的最佳領航者?上述獎項最終將花落誰家?答案都將在我們今年的年會上隆重揭曉。我們希望通過每一年的資本市場盛會,希望通過相關獎項的表彰,凝聚信心、搭建共識,共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再次感謝搜狐一直以來的關注和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