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有一處寂寞的石窟,響堂山石窟

河北邯鄲有一處寂寞的石窟,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位於河北邯鄲涉縣的響堂山上。

這座貌不驚人的小山何以叫了"響堂山"這麼一個從視覺到聽覺都引人耳目的名字?相傳古時候風過此山,山間會發出爽朗的聲響。到如今,響堂山的生態環境已不同往昔,響聲只能來自石窟外有心人擱置的銅鑼,敲一下5元錢。

與響亮的名字映襯的,是石窟的沉默。因其沉默,即便是旅遊旺季,踏足這裡的也就我們一隊十來個人。

響堂山石窟,分佈在南向唐山和北響堂山上。以遺存多寡選擇,我們先去北響堂山石窟。區區8個洞窟,題材單一,均為佛像,可是,鑿刻於北齊的這些事項,以其獨特的樣貌,一下子就長駐在膜拜過他們的記憶深處。

北齊,存世僅27年的短命政權,雖是漢族主政,可是北魏鮮卑的遺風猶存,工匠依舊習慣用北魏的刻工來完成北齊政權吩咐的活計,所以,響堂山石窟,有鮮明的鮮卑風格,現在佛,過去佛以及未來佛的峨冠博帶,均大氣飄逸。可惜,大部分佛像的頭部損毀於或丟失於亂世,我們只能通過壁龕上鮮豔的敷色和紋飾來感慨彼時工匠的高超技藝:1400多年以後,色彩豔麗如故忍冬紋飾靈動依舊。

河北邯鄲有一處寂寞的石窟,響堂山石窟

河北邯鄲有一處寂寞的石窟,響堂山石窟

南響堂山石窟的命運更加讓人唏噓,只剩下三個窟還有遺蹟可看,且歪斜的狀態徹底坍塌也是不久將來的事情了。

相對於響堂山石窟,瓷窯博物館對我的吸引力就小了許多。倒不是因為瓷窯是民窯,其實,博物館裡陳列的展品,因出自民窯,故器型更自由花紋更奔放,厚彼薄此,完全是個人喜好。

那麼,不喜歡鄴城博物館就不僅僅關乎個人喜好了。因著曹氏父子三人建造的偌大博物館,未見多少出土文物,多是今人根據史書記載復建的假古蹟。要說有意思,還是三臺遺址。豪闊的三臺銅雀臺,冰井臺和金鳳台,經由改道的臨漳河的沖刷和歷史長河的選擇,如今只剩金鳳台孤零零地證明著曾經的輝煌。

所以,說什麼永垂不朽。

(石窟裡不讓打燈噢,所以,圖片暗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