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行星來了,我們拿什麼拯救地球?

數以百萬計的小行星在太空中飛行,它們的碰撞對許多行星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NASA(美國宇航局)一直在對宇宙進行掃描,並將任何可能威脅地球生命的近地天體歸類為潛在危險天體。

當然,在NASA的計劃中,如果一塊遙遠的太空岩石成功地通過了宇航局的“防禦”,我們可以採取一些非常的措施來拯救地球上的生命。但是這些措施是否有效還有待商榷。

科學家娜塔莉•斯塔基博士在她的新書《捕捉星塵》中就提到了其中一種方法。她在書中寫道:“如果小行星留給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那麼我們就需要一種能在幾周或幾個月內就能啟用的方法。因此,我們人類可能需要一種更激烈的方法來避免小行星與地球碰撞。”

使用核武器?

這聽起來可能很瘋狂,但信不信由你,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向太空物體發射這樣一個裝置,將其炸成小碎片甚至是將其變成氣體雲。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是這種方法存在一個潛在的大問題。

斯塔基博士警告稱,拯救人類可能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她解釋說:“這樣的爆炸產生的碎片,無論多麼小,都有很高的放射性,所以我們可能不希望它落在地球上。但是當我們採用核彈炸燬小行星時肯定會遭遇這樣的問題。”

儘管如此,我們可以提前預測小行星的軌道,並且在它撞擊地球前的幾次軌道運行中找機會炸燬它,這樣放射性塵埃就很難影響地球上的生命。但是事實上,這樣操作還有一些更復雜的問題。

首先,根據國際社會制定的《外層空間條約》,不允許在空間使用核武器。也許在這種地球遭遇毀滅的特殊情況下可以破例,讓我們人類免於即將到來的厄運。

其次,與小行星直接撞擊產生的能量可能讓核彈頭被摧毀。因此,我們極有可能需要在接近太空物體的地方引爆核彈頭,以便爆炸產生的能量將其推向另一個方向,也就是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

小行星1999 RQ36就是一顆潛在的危險物體,在危險等級表中被列為第二類危險星體。調查人員已經警告宇航局,如果他們不採取行動,後果將不堪設想。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小行星1999 RQ36可能會撞擊地球,而且撞擊幾率非常大。小行星1999 RQ36撞擊地球的總概率為0.00092,約為千分之一。NASA正採取一種追蹤採樣的方式對它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它的各種信息,從而準確預測它與地球撞擊的風險程度。(科技過客)

本文源自外網,如遇雷同,請自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