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不好的第一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

家長求助:孩子初三,中考壓力越來越大,可我兩口子卻鬧到要離婚,癥結是因為婆媳關係。婆婆跟我們一起住了不到半年,我卻成了左鄰右舍集體指責的“壞兒媳”,出出進進總能遭遇人家指指點點,看在孩子份上,我選擇了忍。可是我的孩子居然也被同學同伴笑話,說他有個“不孝順”的媽媽,孩子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號啕大哭,說她沒臉去學校了!一日三餐做好端到桌上沒去人家房門口恭恭敬敬請只在餐廳喊一聲“媽吃飯了”就叫不孝……我這是作了什麼孽啊?我該怎麼辦?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東方文化體系下所有當孃的,在孩子長大成家之後都會有這麼一聲感慨,也都有深種深陷這麼一種情結。那為什麼有些婆婆與媳婦能夠良好相處?有些卻雞飛狗跳一哭二鬧三上吊呢?原因有二:

第一是,有些當婆婆的把“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當有趣的歌兒吟唱,就圖個好玩兒,不真往心裡去;而有些婆婆,卻把自己當成了唐僧,把“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當成了緊箍咒的咒語念,表面上是念兒子,實質上卻是念媳婦——多麼誠懇的心也經不起這樣常年累月的咒是吧?

第二是,大家都弄錯了“媳婦關係惡劣”的主體責任人,要麼指責“媳婦不孝”,要麼指責“婆婆不慈”。當然,我不是要安全否認婆婆和媳婦在兩者關係中應當承擔的責任,更何況中國式哲學在家庭人際關係事務上的應用原則都是“各打二十大板”。我想要重點強調的是,三世同堂家庭關係是否和睦暢順的決定性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是婆婆嗎?是媳婦嗎?不,絕對不是!她們只是某一個具體事件的當事人,而家庭人際關係事務總體氛圍是良性走向或惡性走向的“主體責任人是男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太多三世同堂家庭的婆媳關係事務中身為一個年輕女子的丈夫、身為一個年邁老婦的兒子——這個男人卻基本處於缺位狀態!正是因為男人的缺位和不作為,才導致了婆婆與媳婦在雙方不良人際關係中備受煎熬!

婆媳關係不好的第一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

1、為婆婆的,為什麼會有“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式的恐懼和控制?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這話當歌兒的婆婆,她想表達的意思是,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放下娘!

是的,把孩兒生下,把孩兒帶到這個世界的那個剎那,娘就開始笑眯眯、開始日月長、開始掐指頭盼兒長大,盼兒成家,盼兒好好過日子。盼兒陪著媳婦抱著孩兒繼續唱: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放下娘。

為人兒子的,為人媳婦的,多麼幸運有這樣的母親!這樣的母親,她有獨立的人格,她有獨立的自我,她會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孩兒小的時候,她是孩兒頭頂的太陽,明亮,燦爛,溫暖,安全。

孩兒長大了,她是孩兒頭頂的月亮,該退的時候退得乾乾淨淨,光芒盡斂;該來的時候來得漂漂亮亮,寧靜,安祥,清亮,淡遠。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放下娘”式的母親,凡俗如我等能有幾人得?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放下娘”式的至美初心與覺悟祝福,凡俗如我等,能有幾人修得如此的母親?

我們的娘,她是這樣的:小時候你說餓了,她會很生氣地訓斥說你怎麼這麼自私、咋就看不到大人的累,咋就只顧著自己!你無比困惑,餓了,這麼正常的生理需求,怎麼就是自私呢?雖然你不明白,但你知道肯定是你錯了,因為你錯了,所以娘才生氣了,憤怒了。

上學時候你說沒拿到三好學生,她滿眼睛鄙視滿臉都是嫌棄,或者她什麼也不說只是默默的垂淚,你像在烈火上的蝦子,把自己蜷了再蜷,那強烈的羞恥感與自責,讓你恨不得去死。所以你不明白娘到底是愛你還是愛三好學生那個稱謂,但你知道肯定是你錯了,因為你沒有滿足母親的需求和期望,所以母親才失望了,傷心了。

之後,因為一件你沒做過的事,而她認定是你做了,你被冤枉了,你雙拳緊握下顎緊咬胃痛劇烈,你生平頭一次大聲的回嘴,你想還自己一個清白。

娘驚愕了,憤怒了,她一個巴掌就呼過來了:我是你媽!你怎麼可以跟我大呼小叫?!之後,好幾天,家裡冰鍋冷灶沒見煙火,母親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以示悲憤與絕望。於是全家人的目光裡噙著刀子,一片片一片片零打碎敲的割,凌遲之痛孰可忍?你知道自己又錯了,你跪在母親的床前涕淚交加長篇懺悔錄。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式的恐懼和控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結婚後,娘與媳婦起了齷齪,任何一個非白痴的成年人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見,不是媳婦的錯。

你小聲的小心翼翼的為媳婦洗白,你說她不是故意的。

娘用吼的回你:那就是我故意的了?!

你趕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媳婦年輕不懂事,媽您大人大量原諒她。

於是娘就原諒媳婦了……

請注意這個“原諒”!媳婦沒有錯,她卻成了被原諒的那一個。

那個錯的人,卻成了高高在上的佛祖,大度而慈悲,向媳婦廣施恩義。

真要是佛祖倒也罷了,問題就在於娘不是佛祖,這一筆一筆的小黑帳都擱那兒記著哩。

把這帳記著幹什麼呢?控制你!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我是你娘,我還能害你不成!

孃親還是媳婦親啊!

熟悉吧?熟悉。

敢不從嗎?不敢!

你但凡有丁點兒不從,你但凡有丁點違逆,那些小黑帳就會像小炮彈嗖嗖嗖無休無止翻江倒海把你炸得焦頭爛額體無完膚灰飛煙滅。

所有這一切的出發點是什麼呢?佔有慾和控制慾。

從你在她肚子裡的那一刻起你就是她的,你到80歲你也是她的,你永遠不能成為你自己,你的頭髮眼睛鼻子身體心靈你的媳婦孩子你的一切,都是她的。

是她的,就得她說了算。

◆解決策略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式的恐懼和控制,是她的錯嗎?

不是,是身為兒子的錯!

3歲時候你沒有長大沒有界限感,30歲時候你還沒有長大還沒有界限感嗎?

3歲時候你不能成為自己,30歲時候你還不能成為自己嗎?

3歲時候你沒有力量抗拒這種控制,30歲時候你還沒有力量抗拒這種控制嗎?

假若,在孩子成年之後,母親“能夠懂得適時且得體地退出”,這是為人子女者意外的驚喜與福祉;假如,在孩子成年之後,母親“不能夠適時且得體地退出”,這便需要為人子女者義無反顧地擔當責任、善意引導、有力拒絕,從而教會母親什麼叫“適時且得體的退出”。

孝有“小孝”與“大孝”。小孝是明知父母錯而一味遷就順從,是為子女者的短視與愚蠢,從長遠而言更是對父母傷害,比如面對婆媳關係一味偏頗的長效後果,是婆婆在失去媳婦之後,很快將面臨失去兒子。而大孝,則是理性的,是成年子女緊貼時代精神並以學識智慧引導父母能夠與時代同步,能夠以年齡和閱歷沉澱的心量看得遠一些,儘量包容媳婦因為年紀輕的各種不盡如人意處。

是的,所有母親對子女用力過猛的愛和控制,都是汙點,都是需要成年子女以智慧與力量重新解構重定界線、堅持原則堅決擦除的汙點。

婆媳關係不好的第一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

2、為兒子的,為什麼“看不見”每一場慘淡的婆媳爭鬥背後都有一個不作為的男人?

是的,每一場慘淡甚至慘烈的婆媳爭鬥背後,都有一個不作為的男人:選擇性“看不見”、稀泥抹光牆的不作為,甚至找各種藉口躲出家門“眼不見為淨”等等。

◆當你在惡劣婆媳關係中備受煎熬的時候,男人哪兒去了?

原本,這個男人應當在舞臺的最中央,是整臺演出的總監製、總導演、總場記,還兼一號男主角。

然,一場又一場宮鬥劇中,他隱身了,隱形了。

他有意或者無意的,把自己的存在感刷為零。

一號男主單方面退場,原本該是二號的兩個女配,開始榮登主位,爭搶主場。一山還不容二虎呢,一場戲裡能容兩個女豬腳嗎?

一個是婆婆,生了你的人。

一個是老婆,生了你兒女的人。

兩個都是母老虎,兩隻母老虎相遇,開咬,武裝到牙齒的咬,咬到最後兩敗俱傷,身心俱疲。大口大口喘粗氣的空當,兩人有志一同都想到了你。

魚兒離不開水,兩人都離不開你。

魚兒覺得水最親,兩人都覺得你最親。

你呢?左手是老孃,右手是老婆,剁著哪個你都疼……那咋個辦涅?涼拌!

好法子,妙啊,那就涼唄!涼涼涼,使勁放涼,於是你把時光越拉越長,越長越涼……你跑了,溜之大吉。三十六計,溜為上嘛。惹不起你還躲不起麼?

可你實在低估了女人的記性,記仇的心。

你躲得了初一,你還能躲得了十五嗎?有能耐你躲一輩子呀。你總歸是要回來的,你一回來,新的一輪宮鬥劇又開始拉開序幕,悄然上演。

這一回,你被迫在場,無處可逃。

於是你只好當裁判,一個隨意踐踏規則、踐踏紅線不稱職的裁判。

你跟老婆說:媽是媽,你跟她較什麼勁兒?(聽聽,媽就是規則,就是紅線!)

老婆委屈啊:我沒跟她較勁兒,是她整天指手畫腳指東畫西的,啥都要管要限。

老孃就更撞天的屈:我那是把她當親生女兒掏心掏肝啊!她炒菜,我給她教怎麼樣炒好吃;她疊被子,我給她教怎麼疊好看;她吃東西,我給她教怎麼樣健康;她教孩子,我給她教怎樣教有質量………你被這一堆教攪的頭昏腦脹。

你矇頭蒙腦轉頭就跟老婆說:媽那都是為了你好!(聽聽,又是“為了你好”)

晚上,被窩裡,老婆哭天抹淚兒,憋屈地心兒肝兒疼。

你心兒肝兒也疼了,你決定勇往直前氣宇軒昂找老孃,談談。

第二天一大早,你武裝到牙齒地信心百倍意氣風發找老孃。

你在老孃面前坐定,你還沒來及開口,老孃淡淡地瞥你一眼:你老婆教你來說啥?

一股子麻森森涼氣從尾椎骨直往上竄,你赤頭赤臉一身汗,你嬰兒在蠟燭包裡,你咿咿呀呀吱吱嗚嗚說:沒事沒事,她啥也沒說,她後悔得直抹眼淚兒呢,她想跟您道歉來著,又拉不下臉,就讓我來。(聽聽,又被單方面送牢判刑)

於是乎,老孃心知肚明地把假話當真話聽,就更猛烈的教。老婆出門化個妝,老孃會好心好意給指點說濃了淡了;老婆聚會回來晚了,老孃會好心好意等門接,說現在社會壞人多。甚至於,老婆三點半裸在自個臥室裡,老孃破門而入好心好意給送水……擱誰,誰都得崩潰。

◆身為婆媳關係第一責任人的成年男人,可懂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個最大謊言?

身為婆媳關係第一責任人的成年男人,可懂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個最大謊言?

3歲時候的你不明白,理所當然。

13歲的你不明白,情有可原。

30歲的你還不明白“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個最大謊言?呵呵,這般你還想留住心愛的人?還想守得和諧家庭?下輩子罷。

至於這輩子的你,註定了會活得很累很累——好男人兩頭瞞,壞男人兩頭傳。身為某個年輕女子的丈夫、身為某個年老婦人的兒子,你當前當務之急的,不是學悟空兄主動去戴緊箍咒,而是主動去卸緊箍咒,每多卸一個,便多一分活著的輕鬆與愜意,多一分心靈的暢達與自由。

有沒有人這樣設想過?若將你腦子裡這一個一個又一個的緊箍咒全部摘除掉、清空掉的話,你會是一個什麼樣狀態的你呢?你會確認並接受那個“真實的母親”麼?不論那個她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你會充分接納年邁的母親:哦,是的呀,母親就是這樣的人!她悲傷、她快樂,她承諾、她拒絕,她有身為平凡女性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悲恐驚。

你會全然懂得年輕的妻子:哦,是的呀,妻子就是這樣的人!她會遇到困難,她也有情緒很差的時候,在遇到你之前她成長中遭遇的一切你都是缺席狀態,所以你更應當學會不去不質疑如今她所表現出來的一切,憤怒、喜悅、小氣或者寬容。

所以,身為婆媳關係第一責任人的成年男人,千萬彆強迫妻子一定得戴上“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緊箍咒!你得承認:母親是個普通的人,她會犯錯;你更得承認,妻子在她自己家裡時候還是個小小的女兒,嫁給你的她還很年輕,她也會犯錯。

是的,這樣的你,才有智慧有力量直面汙點,直面父母的“情緒汙點”、直面妻子的“情緒汙點”、直面你自己的“情緒汙點”——而這直面,才是所有婆媳關係極端情境下的慧劍,慧劍所指,亂麻紛紛斷。

◆解決策略

為兒子的,為什麼“看不見”每一場慘淡的婆媳爭鬥背後都有一個不作為的男人?其實,不是“看不見”,而是無能為力,所以逃避!

身為婆媳關係第一主體責任人的男人,當機立斷斬亂麻的那一把慧劍便是:直面自己——你得明白,婆媳關係這一場大戲之所以沒演好,錯就錯在男主的不作為!解決方面很多,但大多治標不治本。至於真正的治本之法,至少有三個:

第一,想要過婆媳和睦、彼此安生的小日子,就不要讓老婆和老孃住一起(兩家隔一碗熱粥的距離為最好,奮發圖強能在同一小區購兩套房,皆大歡喜;如果不能,請愉快掏房租吧,租房住不便利的損失,遠遠小於妻子離心、父母傷心!)

第二,萬不得已住一起,就清清楚楚、擲地有聲地告訴老孃:“你是我的娘,不是她的娘。她是她娘辛辛苦苦養大的,而你辛辛苦苦養大的人只有我。所以,有不滿衝我來,請對她笑臉相待!”

第三,如果老孃拒絕執行第二條,那麼就請升級,請嚴肅認真、最後通牒式的告訴老孃:“這是我的家,你的角色是奶奶,不是妻子。你在與爸爸的家裡當家作主,這沒問題。但在我的家裡,當家作主的女主人有且只能有一個:那就是我的妻子、我孩子的媽!”

婆媳關係不好的第一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

小結:婆媳關係不好的第一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

剛剛結束的黨課上,導師說,要想做個政治上的明白人,只需要遵守一條:不落實主體責任就是失職,主體責任落實不力就是瀆職!

婆媳關係不好的第一主體責任人,到底是誰?當然是身兼一個年邁婦人的兒子、一個年輕女子的丈夫的那個男人!

那麼,這個男人要如何做個“婆媳關係中的明白人”?無上原則同樣只有一條:不落實主體責任就是失職,主體責任落實不力就是瀆職!

至於執行這個原則的步驟嘛,分四步走即可——第一步,請正視母親的情緒、請正視妻子的情緒;第二步,遭遇母親或妻子不良情緒的時候,請分別與她們約談,將這些不良情緒一個一個羅列出來(一定要在絕對私密的空間,絕不允許第三人在場);第三步,壞男人兩頭傳,而好男人必然是“兩頭瞞”,逢年過節及對方生日等特殊日子,提醒另一方送點小禮、做點美食什麼的,實在不行自己親自上手但一定要把自己隱藏在幕後;第四步,牢記母親或妻子的“負性情緒開關”,並在關鍵時刻隱秘提醒另一方注意規避或自己奮勇背鍋。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