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談聲賢,男,一級作曲家,浙江杭州人,1944年7月出生。1965年畢業於浙江藝術學校音樂班,留校任教兩年後於1968年始在浙江省越改劇組、浙江越劇一團、三團、浙江越劇團任作曲,先後兼任創作組長、藝術室主任。主要為越劇男女合演作曲,同時也為浙江的女子越劇、婺劇、甬劇、姚劇、江蘇的錫劇及電影、電視、歌舞等創作大量作品。在歷屆浙江省戲劇節中,他參加創作的越劇《巧鳳》《乾嘉巨案》《金鳳與銀燕》《明月何時圓》《漢宮怨》及姚劇《雞公山風情》、甬劇《羅廠長上任》等劇都獲得了作曲一等獎,其中《金鳳與銀燕》獲中宣“五個一工程獎、《羅廠長上任》獲文化部作曲獎。他創作的多部戲曲電視劇《天之驕女》《大義夫人》《一鳥九命》等均獲得電視飛天獎。創作的歌曲《十八相送》、《擺魚宴》等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他在創作上構思新穎、技法嚴謹,尤其對戲曲唱腔頗有研究,致力創新和發展。在80、90年代為男女合演劇目所作的一些主題曲、領唱,風格新穎、膾炙人口。在戲曲音樂理論上見解獨特,在浙江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理事、浙江戲曲音樂學會副會長。

我自幼酷愛文藝,在杭州第五中學讀書的時候,就參加了杭州市紅領巾歌舞團,得到了音樂的啟蒙。1959年,我考入浙江戲曲學校戲曲音樂班,學習越劇主胡、司鼓等專業。1962年,學校聘請戲曲音樂家周大風先生來校講述“戲曲音樂創作”專題講座,我聽了以後對音樂更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與音樂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中外優秀民歌,熟悉戲曲音樂中的大量曲牌,以及不同地方劇種的著名唱段。由於那時年紀輕,腦子好使,通過兩年多時間裝填式的基礎吸收,為以後的創作積累了不少素材。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周大風

196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和幾個同學一起開始創作和修改越劇《白毛女》的音樂。小刀初試,得到了演員、同學和老師的首肯和支持。從此,我逐漸步入音樂創作的漫漫之路。在省藝校的最後兩年學習中,我參與了越劇《朝陽溝》《楓林渡》《小足球隊》等戲的音樂創作,又和音樂舞蹈班的同學一起下鄉體驗生活,創作了一臺歌舞小節目,這些創作實踐使我初步樹立起了信心,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朝陽溝》劇照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為了不中斷自己的創作實踐,我嘗試把毛主席的語錄和當時一些紅色讚美詩當作歌詞,有意識地用全國民族地區不同風格的音樂譜寫語錄歌,其中有的歌曲如“北京升起了金色的太陽”、“門合之歌”,被收錄當時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整理印刷的歌曲集,被全國的紅衛兵廣泛傳唱。通過這種自己找來的創作,的確拓展了我的藝術視野,提高了自己的創作能力,現在看起來很幼稚,這也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經歷吧。

在革命現代京劇的帶動下,我省成立了浙江越劇音樂改革創作組,我有幸被選中,調入該組擔任組長,從此,我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一名專業的音樂創作者,那是1968年的事情。當年我們第一個創作任務,就是移植現代京劇《紅燈記》,這個戲耗費了我們三年時間,音樂不嫌其煩地修改了五稿。因為受當時京劇樣板戲的影響太深,模仿京劇的痕跡太重,而白辛苦一場。三年的折騰也使得創作組全體人員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地方劇種如果失去自己的本體特色,那些所謂“創新行為”都將以失敗而告終。我們在其後移植現代京劇《龍江頌》和《紅嫂》的過程中,以前“左”的創作思路得到了部分糾正。在以後這幾個劇目的移植演出中,只要人物唱腔中帶有傳統越劇的唱調一出現,劇場中總會響起觀眾共鳴的鼓掌聲。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紅燈記》劇照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越劇現代小戲《半藍花生》的創作和演出過程。這裡有一個小插曲,這個戲是1972年從浙江婺劇團演出的《山村開遍哲學花》移植過來的,移植後越劇的風格不十分鮮明,大家感到有些苦悶。1971年9月,毛主席巡視南方到了杭州,老人家通過電視直播觀看了這個小戲,並發表了一些觀後感,其中“我不贊成把越劇改得不像越劇”的指示,極大地震撼了我們整個音樂創作組。在當時省革委會的直接關注下,我們集中了創作組的全體人員,對該戲從劇本文字及音樂唱腔,進行了全方位的再創作。

《半藍花生》引起了當時中央領導的重視,1973年我們去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電影,這個小戲通過電影這個媒體走向了全國。《半藍花生》的出現,使當時的浙江越劇紅極一時,大江南北到處移植演出《半藍花生》。1974年下半年,我代表創作組撰寫了近兩萬多字的《半藍花生》音樂創作總結,並在浙江省文藝創作會議中作了宣講,最後被製成錄音帶,傳達到各地市縣的各種文藝演出隊。然而,當時中國整個社會環境還處於極左思潮的控制下,一些傳統的越劇音樂,仍然被當作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遭到批判,政治的動盪影響了藝術的創作,這樣的扯皮一年又一年週而復始,大家處在一種迷茫之中。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越劇電影《半籃花生》

1976年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被禁錮了十年的中國各種文化和地方戲曲解脫了枷鎖,顯露出了強勁的活力。浙江越改劇組不失時機地排練了《小刀會》,具有傳統風格的越劇展現了新姿,在杭州連續上演了幾個月場場爆滿,觀眾為求得一票而欣喜若狂。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小刀會》劇照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浙江是一個文化大省,在建國後的第二個月,就組建了浙江省歌劇團,這是浙江越劇團前身,開始了越劇男女合演的嘗試。為了解決在演出現代戲時男女演員同臺演唱的音樂難題,不少新文藝作者都進行了改革探索。尤其是音樂家周大風先生,他把越劇男班時期的音樂唱腔進行了改造,借鑑京劇正反宮的經驗,創造了新的越劇男腔。雖然這些“男腔”不夠優美,有簡單平乏之嫌,但為越劇男女合演的存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一直就是這種“行為”的提倡者和實踐者之一。在數十年的音樂創作中,我始終堅持“浙江越劇要有浙江特色”的理念,我們浙江越劇完全可以走一條和上海越劇不同的藝術創作道路。越劇流派唱腔的產生,是女子越劇的代表,是老一輩越劇演員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個人演唱風格的產物,也是女子越劇從農村走向大城市的歷史產物。浙江的人文環境和上海的人文環境不一樣,浙江的藝術人才組合方式和上海也不完全一樣,刻意照搬模仿上海方式,反而是對浙江越劇發展的束縛與阻礙。我認為,浙江和上海觀眾都能喜歡“浙派”、“海派”兩種不同風格的越劇,這才是藝術發展的正常。

在“十年不知肉滋味”的浙江越劇觀眾的迫切要求下,浙江越劇團先後恢復了許多優秀傳統劇目,如:《謝瑤環》《西廂記》《梁祝》《春香傳》《孔雀東南飛》《胭脂》等,又新編創作了《乾嘉巨案》《金枝玉葉》《刑場上的婚禮》《金鳳與銀燕》《一鳥九命》《花燭淚》《孔雀街新潮》《明月何時圓》《柳玉娘》《巧鳳》等優秀劇目。當時我擔任浙江越劇團創作組組長,又是主要作曲,劇團內的老作曲家本身就是“浙派越劇”的始創者,所以這些戲都打上了“浙派越劇”的印記,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胭脂》劇照(1979年)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越劇《金鳳與銀燕》劇照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越劇電影《花燭淚》

我在這裡要談一談何謂“浙派越劇”?“浙派越劇”是相對於上海越劇而言的一個概念。兩者的不同點,主要是基於音樂創作的觀念和方法。“浙派越劇”在唱腔的創作中,不刻意把“某派、某調”作為創作主要依據,而是從劇本提供的人物和劇情需要,對全劇人物唱腔風格作統盤考慮,逐一設定人物的唱腔音樂基調。在其他音樂創作上,力求個性化,著力以提煉整個戲的音樂主題和人物音樂形象來貫穿全劇,從而達到一戲一格的目的。

這種創作方法相對於“唱腔流派化、音樂過門曲牌化”的傳統路子要求更嚴一些,音樂風格也更呈現多樣化一些。我在許多創作的戲中都採用寫主題歌或創作人物的主題音樂來貫穿全劇的唱腔及其他音樂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一鳥九命》中的“一隻小黃雀”,《巧鳳》中的“人間事,七色光”,《西天的雲彩》中的“輕輕地我去了”,《簡愛》中“雪飄飄”這些主題曲,一直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我認為,寫好一首主題曲,對整個戲的影響和成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這也是“浙派越劇”成功的創作經驗之一。

著名越劇作曲家談聲賢老師談越劇作曲

越劇《簡愛》劇照

為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創作視野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1981年我又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學業結束回來,我涉足了電影、電視劇、話劇、歌舞、曲藝等領域,還為京劇、紹劇、婺劇、甬劇、姚劇、錫劇、睦劇、杭劇、粵劇、新昌高腔、甌劇等劇種譜寫唱腔及音樂,從中也使我逐步掌握了皮黃、梆子、亂彈、灘簧、徽戲等聲腔的特點。

歲月流逝,彈指一揮間,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有許多成功,也有一些遺憾。有一句話說得好:“科技永遠是明天的好,而今天的文化則需要昨天的積澱”。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石,當然文化也需要發展和創新,但這種創新決非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世界因為文化的不同,而顯得豐富多彩。我相信中國的戲曲明天會發展得更好,越劇也理應如此。

來自:越劇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