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的青訓之殤不是體系而是競訓,洋帥仍是國足更好選擇

2019年以來,中國各級國字號隊伍已經換了多少教練了?國家隊、國奧隊、國青隊、國少隊,單就男足四級國字號隊伍清一色全部換過了,一直在瞎折騰,要成績沒成績。

可以說過去的兩三年是中國足球最為混亂的時候。

足協的“新班子”需要擺脫利益糾葛

本來“反賭掃黑”之後是中國足球發展的很好機會,我們沒有抓住。近幾年來,國家那麼重視足球項目,這又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但管理者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良機。

說得嚴重些,他們這是一種“犯罪”,辜負的不僅僅是球迷,也對不起各行各業對他們的投入與希望,外界都已經支持成這樣了,還要怎麼著?

中国足球的青训之殇不是体系而是竞训,洋帅仍是国足更好选择

但是對新一屆的足協領導班子,我還是有期望的。他們壓力很大,阻力也很大,甚至會超過以往,因為他們需要和舊有的習慣抗爭,需要擺脫束縛和利益糾葛。在這種情況下,新的領導班子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勇氣,重新構建過去出了問題的火車頭。

同時,新的領導班子還面臨著一個問題:這些年來足協領導的任期越來越短。

從2009年以來,這已經是10年裡中國足協的第五任班子了,幾乎每兩年一個週期,很多政策根本來不及實施,所以我期待更高的領導層能夠給現在的班子更多的耐心和工作時間。

至於導致中國足球現狀的根本問題,除了相關制度、政策等,還有青少年的競賽和訓練問題,而不是所謂的青訓體系問題。

拿卡塔爾的精英學院為例,整個卡塔爾就這一所足球學院,每個年齡段不同的成員就20多個人,人家沒有大規模的校園足球,但就是能培養出人來。這算是他們獨特的體系,但是為什麼人才能不斷冒出來,首先還是競訓方面有內容。

中国足球的青训之殇不是体系而是竞训,洋帅仍是国足更好选择

我們過去只靠業餘體校,好的球員還是能一茬接一茬出現,如今全民皆兵,所有人都去搞青訓了,倒是出來誰了?所以說正兒八經的青少年的培養或者是優秀足球運動員的培養,跟現在的大規模青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作為中國足球的管理者,中國足協需要負這個責。訓練是他們管的吧?競賽是他們管的吧?都沒做好,就不要把責任推到社會上去。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范志毅、郝海東時代踢球的人比現在多嗎?肯定不見得。那為什麼當時能夠出來郝海東、范志毅,現在反而出不來了?所以我認為是競訓出了問題,而不是青訓,後者的概念太籠統,範圍太寬泛。

選擇洋帥可以儘可能減少外界干預

關於國家隊的選帥問題,現階段我更傾向於洋教練。就目前而言,本土教練不是說不能勝任,而是他們在很多時候會拘泥於太多東西。

從最近一二十年來看,朱廣滬也好,高洪波也好,戚務生也好,他們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決策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偏差。

中国足球的青训之殇不是体系而是竞训,洋帅仍是国足更好选择

國產教練跟洋帥不一樣,因為外籍教練不管是和中國足協還是更高一級的管理部門,都是單純的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但換成本土教練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它決定了在關鍵時刻你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老外教練是對自己的合同負責,本土教練需要對領導負責,還要對自己的前途負責。現在的一些熱門土帥人選,例如李鐵和李霄鵬,他們都是好教練,也都很有前途,但如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考慮,目前我還是更贊成請洋帥帶隊。

這麼多年下來,中國足球反反覆覆的東西太多,洋教練輸球換本土教練,本土教練再輸球,馬上又會說“為什麼不找洋教練,難道我們沒有錢嗎?”

中国足球的青训之殇不是体系而是竞训,洋帅仍是国足更好选择

另一方面,從1998年世界盃擴軍為32支隊開始到2018年世界盃,率領亞洲球隊出線的本土教練比例沒有超過25%。

從大數據的角度來講,在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在沒法跟日韓、伊朗等亞洲國家相比的情況下,我們現階段還是需要依靠洋教練的臨場指揮和排兵佈陣,因為他們能在重壓之下儘可能減少外界對自己和球隊的影響。我們聘請外籍教練考慮的主要是這個因素。

雖然世界足壇帶隊奪得世界盃賽冠軍的都是本土教練,但亞洲盃賽的歷史上,帶隊拿到冠軍的,除了2015年的澳大利亞是本土教練,其他全部都是外籍教練。

亞洲足球的情況是有特殊性的,不能簡單地拿世界盃的東西來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