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用這3個方法來幹掉偏見

文 / 李三道

--------------------

一、你的偏見比你想象中更深

現在網絡上很流行一種觀點:

網絡世界的發達溝通了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聲音,促進了信息的交流,因此現代社會會比以往更具有開放性,現代人也會更能聽取不同的意見。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用這3個方法來幹掉偏見

然而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在1940年的美國大選中,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在分析了調查對象的階層、居住環境、種族等因素及最終投票結果後發現,政治宣傳與大眾傳媒對人們投票結果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選民的“既有政治傾向”才是影響投票結果的最終因素。

也就是說,那些一開始持有民主黨(共和黨)立場的人,在兩黨交疊的宣傳過程中,往往只願接觸民主黨(共和黨)的宣傳內容,並在宣傳過後仍然投給了初始政黨。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用這3個方法來幹掉偏見

同樣的,在這種“既有傾向”的影響下,網絡的出現非但沒有帶來開放與和諧。

相反,大量的網絡罵戰與各種媒體對用戶注意力的剝削,使每個人都疲於思考,更不願聽取不同的意見。

畢竟生活已經如此疲憊,誰又願意跳出舒適區給自己找不快呢?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用這3個方法來幹掉偏見

而在媒體平臺算法的加持下,我們逐漸培養了一種“信息偏食症”,即對紛繁的信息進行“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

於是,我們成功搭建了一個“迴音室”,將自己困在一個由自己與平臺共同塑造的信息舒適區中,娛樂至死。

而這樣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偏見越來越深,我們的性格越發固執。

畢竟不管你的觀點是什麼,在偌大的網絡上,你都能憑藉自己那副永遠也不願摘下的“有色眼鏡”找到相應的內容佐證的觀點。

然後我們的自負與偏見就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膨脹,同時也越來越危險——因為它的慣性太大,要改變已經太難。

年少時曾經向一個長輩請教人生經驗。

該長輩久經職場,打拼到了某大型私企管理層後又急流勇退,選擇自主創業,現在也頗有了一番成就。

當時他說了很多關於人脈人際的小細節,可當我問他,什麼才是使您能走到今天的最關鍵因素的時候,前輩只說了一句話,卻讓我記到今天:

自信而不自負,執著而不固執

前輩見我不解,說:“就是說不管你混得多牛逼了,都要記得,沒有人可以永遠正確,尤其是你自己。”

偏見是危險的,因為它帶來的是錯誤的認知與錯誤的判斷,因此打破偏見、修正認知是當下社會頗為重要的一項能力。

二、如何修正偏見?

那麼如何修正偏見呢?我這裡給大家提供幾點思路:

(1)開放心態

有很多人向我請教過一個問題:如何變得成熟。

每次回答的時候我都感覺挺無奈的,我告訴他們:你還年輕,你應該想的是如何成長而不是如何成熟。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競速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節奏被高度壓縮,太多人剛入職場就想著怎麼年薪百萬,剛談戀愛就開始焦慮學期房漲價。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用這3個方法來幹掉偏見

說真的,沒必要這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節奏,每個時代也有自己的步伐,你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學習、成長,而不是想著一步登天立馬成熟——這不可能,也不應該。

所以真的不必急於建立一套所謂“成熟”的不受他人影響的思維體系。

正如古詩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必定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

尤其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知識和信息更新的速度實在太快,沒有人可以“一碗飯吃一輩子”。

一個既成的思維體系或許能暫時提高你處理問題的效率,但同時也封鎖了問題的討論空間,最後錯誤越積越多,你也就成了冥頑不靈的偏執狂。

(2)判斷對方能力是否可信

在遇到和自己意見相左,且對方水平又明顯不低的時候,我們應該仔細審視、反思一下,看到底是自己錯了,還是對方錯了。

強者之所以強,優秀者之所以優秀,必定有其過人之處。

他們往往更為理性、思維更為縝密、經驗更為豐富,因此他們的意見即使自己不認同,也應該仔細考慮。

那麼有人問,要怎麼判斷對方的水平是高是低呢?

如果是在現實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方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工作判斷,例如企業領導在執行力與領導力上往往有過人之處,大學教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則勝常人百倍。

如果是在網絡上,比如知乎,我們可以點開這個人的主頁,看一下對方的相關信息和過往回答,通過對方的輸出能力和內容中體現的思維和經驗來判斷。

(3)判斷彼此的觀點是否正確

此外,一個通用的方法是,直接判斷對方的觀點是否有邏輯論證和推理過程,以及推理是否正確。

還記得剛才那位老前輩的話嗎?沒有人可以永遠正確,尤其是你自己。

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保持聰明”,特別是我們太容易把一些社會既有的觀念當成真理,太容易不經審視地就將一些可探討的理論當成“不可錯”的信念。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框架效應”,它把我們的思維形容成一個不斷搭建起來的架構,“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底下的基礎架構不穩,那麼整個框架搭得越高越危險。

整套理論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既有的知識與觀念會影響後來的判斷。

我們要判斷自己的某個觀念是否正確,一般情況下只要檢查兩點:

①推理過程在邏輯上是否正確。

②推理中運用的知識是否有問題。

而那些犯錯誤的聰明人問題往往出在②上,即邏輯正確但知識錯誤。

這就好比建造一棟大樓,任憑技巧再高超,設計再精妙,建築選材出了問題,終也只是一碰就倒的豆腐渣工程。

舉個例子:

在發現澳大利亞以前,歐洲人一直以為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如果有一天歐洲小孩湯姆告訴他媽媽,自己發現了一隻天鵝,那麼他媽媽按照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可以作出以下推理:

湯姆發現了一隻天鵝

天鵝都是白色的

所以湯姆發現了一隻白色的天鵝

這個推理在邏輯上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第二點:天鵝並非都是白色的,澳大利亞就存在黑色的天鵝。這也就是黑天鵝事件的由來。(黑天鵝事件:指預料之外,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

再往前想一步,歐洲人“天鵝都是白色的”的觀念來源於他們對生活環境的觀察與歸納。

歸納經驗,建立認知地圖是提升處理信息效率、快速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可現實中受限於個人的眼界與水平,歸納思維容易造成刻板印象與既有偏見,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學會去思考、審視,並在必要時接納他人的觀點。

三、小結

記得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西方哲學史》的作者羅素曾講過一句話,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不會為自己的信仰獻身,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真正的獨立思考,不是一味強調與他人的不同,而是懂得對自己的觀念進行檢驗。

你可以相信自己是對的,但同時也要記住,“自己有可能是錯的”。

--------------------------

我是YouCore,持續分享乾貨文章,主要解決工作三年以上的共性問題:晉升瓶頸、缺乏深度思考、知識不成體系、表達不清等。

歡迎關注@YouCore,一起學以致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