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REC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碗糕,红糖白糖都有!”

“阮是仙游郎,来三十年咯!”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1

西街的后半段,是独属于市井人生的烟火气。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西街272号,红招牌绿雨棚,一摞垒得高高的蒸笼是老面手工馒头的标志,曾经历过四次搬迁,门店口依旧人来人往。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我们22岁就来这边了,以前刚开始做馒头的,后来做碗糕了。”

老面手工馒头碗糕的老板娘陈姨是仙游人,来泉州29年依旧乡音难改,闽南话里仍带着一点仙游腔,有点曲调婉转的意思。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陈姨年少时怀抱着一腔“闯荡江湖”的热血,从家乡来到繁华的泉州打拼,陈叔心疼老婆,跟着一起扎根古城,一呆就是半生。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夫妻俩一开始做早餐生意,卖寻常的油条馒头,后来接触到碗糕,开始专心学这门手艺,现在的店铺主卖的就是碗糕,兼顾馒头、包子、肉粽等小食。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为了能及时供应早餐店和附近的街坊,夫妻俩凌晨四点钟就要起床准备一天的材料,伴随着熹微晨光走过一天的辛苦劳作,到晚上七点钟才能关门休息。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一天卖几百个碗糕,逢年过节更是数量疯长,一天没得休息,赚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钱。

看起来从容不迫的背后,是一个个碗糕垒砌成的生活铁壁。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2

“碗糕给我来二十个!”

“给你,热热的你不要包起来,等一下回去都是水!”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刚蒸好的碗糕带着米面的香甜气息,有漂亮的蜂窝状,和底碗粘连在一起,需要用特殊的工具才能从碗里“叉”出来。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热乎乎的碗糕味道极好,蓬松柔软,甜度适中,入口松软绵密,筋道又清甜,还是从小吃惯了的味道。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陈姨家的碗糕分大小两种,大的一个一块钱,小的三个一块钱,钱包扁扁也敢打包十个,让我们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物价啊。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蒸碗糕的搪瓷杯子从阿姨做碗糕开始一直带在身边,用了快三十年,杯子上的印花早已经被磨损再难看清。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人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很难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唯有这些静物,用最特别的方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除了碗糕,红糖馒头也是陈姨家的招牌,长得实在有些磕碜,仿佛刚刚经历过一场火山爆发,味道却不差。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馒头口感比碗糕扎实些,用的老面,手撕的时候有一种难言的幸福感,吃的时候劲道柔软,面香十足。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这些味道,大概只有吃过的老泉州人,才会止不住地怀念。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3

来泉州29年,陈姨夫妻俩和街坊老客们早已熟识,泉州宛如他们的第二故乡,西街是他们生长的热土。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给泉州吃货们带来舌尖上的美味,一个小小的碗糕,凝聚了大半生的心血。

高楼拔地而起,网红店换代更迭,西街人潮依旧汹涌,但无论如何,陈姨夫妻俩和老面手工馒头碗糕,依旧会守候在这里。

泉州舌尖美食老字号 | 第106家

老面手工馒头碗糕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老面手工馒头碗糕】

时间:04:00-19:00

地址:西街272号

60公里,29年,4次搬迁,这是一对外来夫妻在泉州打拼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