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在漁業生產上,為了合理利用各個水層和各種天然餌料資源,就必須採取多種魚類混養的養殖方式,以期獲得儘可能高的魚產量。養殖水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體空間,在這個空間的上層、中層和底層中,各種物理、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天然餌料種類和數量在各水層中也很不相同,因此,魚類的“混養”是最科學的。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混養”魚是一個立體生態環保工程:草魚清除池中雜草,鰱鱅是水質清潔工,鯉、青魚除食螺蚌,肉食性魚類消滅野雜魚。各類魚分居各自的水層,充分發揮池水的最大功效。混養要根據魚類的食性和習性,選擇彼此爭食較少,且相互有利的種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翹嘴紅鮊(翹殼)

但是,混養肉食性魚類,亦是目前漁業養殖的一個“新異”理念,有人反對有人贊成。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雜魚---鰟鮍(菜板魚)

反對的人意即:肉食性魚類吃魚太兇了,特別是大口鯰,大小通吃,令人生畏!認為要傷害主養魚,好象得不償失。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加州鱸魚

其實不然,即使要吃掉少量的主養魚,多以底層魚類為主,如鯉、鯽,因絕大多數肉食性魚類屬底棲性魚類,但它主要的還是吃掉的是野雜魚和病弱魚,同時,肉食性魚類的快速生長和市場價值遠遠超過了他所傷害的主養魚的經濟損失,並且,肉食性魚類當吃下一尾魚後,一般要待所吃食下的魚在肚(胃)裡骨肉吸收消化完後才吃食下一尾魚(如鯰魚就是這樣)。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鱖魚(桂魚)

肉食性魚類都是有胃魚,跟草魚(無胃魚)邊吃邊排洩不一樣,象人一樣吃下食物後需消化吸收完後才吃食下一餐。因此,混養肉食性魚類並沒有多麼可怕,食量並不大,有時吃下一條魚兒要幾天後才能消化完,才吃食下一尾魚兒。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雜魚---鰺子魚

當下,很多老塘多年未乾塘清池或者加水時過濾不嚴,致塘中非人工養殖魚類或者低價值魚類(如小土鯽)或者毫無價值的魚兒(如鰺子魚)多如牛毛,嚴重耗料耗氧並佔用水體空間,給養魚增效帶來極大的阻礙,既使釣魚也不爽,雜魚乾擾性大令人生煩。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烏魚)

因此,混養肉食性魚類的“清雜除野”的主要作用是減少耗氧降低飼料浪費是顯而易見的,既使讓混養的肉食性魚類吃掉部份主養魚,也總比大量的非人工養殖魚類存在"耗料耗氧"劃得算得多。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雜魚---麥穗魚(麻鰺)

混養肉食性魚類除了“清雜除野”的主要作用外,還有一個隱性的“吃弱除病”的作用,是狠多人未予及關注過的。體弱之魚易患病或者說塘魚發病首先是感染體弱之魚的,患病之魚多是弱苗弱魚,傳染病源的當然是生病之魚,如果這些"害魚"經混養的肉食性魚類消滅掉,豈不是兩全其美---杜絕病源傳播轉化生產價值。細緻觀測,凡混養有肉食性魚類的魚塘,暴發魚病的概率要小得多,道理或原因可能就是於此。因此,混養肉食性魚類也是科學養魚的一個內涵,值得倡導。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雜魚---青鱂

翹嘴紅鮊、鱖魚、加州鱸、烏魚、大口鯰等都是以魚為主食的兇猛肉食性魚類,可以清除水體中的野雜魚,有利於主養魚的充分生長,經濟價值高,是理想的套養“清雜除野”對象。如果耽心殘食過大的魚體,那就除了大口鯰是大口型(口大,能吃掉大一點的魚兒)的以外,混養的首推品種依次是翹嘴紅鮊、加州鱸、鱖魚、烏魚等小口型(只能吃掉小魚)肉食性魚類就行了。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雜魚---小雜魚(食蚊魚)

綜上所述,少量混養肉食性魚類,可以吃掉小魚雜蝦,吃掉病弱魚體,也可達到減少耗氧因子和預防魚病的繼續擴染,減少魚病暴發的流行,從而形成養殖水體的良性生態循環效應,豈不美哉!

(重慶永川水花漁業會社 劉文俊 2017/07/13)

混養肉食性魚類的作用:“清雜除野”和“吃弱除病”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