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 · 西河古鎮

西河古鎮,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南,東瀕青弋江,呈不規則長方形。域內面積0.33平方公里,780戶、1608人,寧靜而祥和。

西漢時,小鎮乃湖灘,雜草叢生,人煙寥寥,易水患,俗稱“草頭湖”。當地有一庵堂,習稱“茶庵”,屬丹陽郡宛陵縣;隋改宛陵為宣城,始屬宣城縣;明洪武時,挑圩築堤,百姓始徙此安居成鎮,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故名“西河”,萬曆時遭兵毀。清嘉慶時設立防務機構,時稱“西河汛”。乃宣城縣七大集鎮之一。1971年1月,劃歸蕪湖縣。

西河乃江南水鄉,歷600餘年,房屋店鋪建於圩兩側,因逐年加固堤埂,故屋基低於路面,街鋪青石路面,曲折蜿蜒,南北走向,寬窄不勻,兩旁店鋪飛簷對峙;沿河一側舊宅,牆高陡峭,基部麻石駁砌,拔地數丈,削壁聳立,汛期任憑水衝浪擊;外河沿岸青石護,人可通行,內側房屋店鋪多為數進串連,從街心踏青石臺階下,步入室內,延伸十餘米。此外,上街頭外側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頭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家巷,皆與老街橫連,通往沈公圩內,也通沿河水運埠頭,顯得古樸衰老。1970年初,新建水泥路面,人稱“法制路”,橫穿老街,東至河沿,西至圩內,與老街交叉,人稱“十字街”,上架設水泥旱橋連通老街,旱橋高於路面,橋下人可往來,也可由旱橋北側青石臺階下,步入老街。1983年再新鋪一條水泥路面街道,位於圩堤內側,與老街平行,人稱“民主路”,上至糧站、下至芮家巷口,橫越“法制路”,為現最寬街道。

坐落於青弋江畔的西河鎮,上溯涇縣、旌德縣、太平縣,下經蕪湖市入長江。明隆慶時,水路交通便利,往來船隻常泊於此,是為糧油、竹木、柴炭集散地。時有浴池三家,飯店四家,雜貨店四十四家,店鋪多為前店後坊。萬曆時,房屋店鋪盡毀於兵亂。清中期始安定,行商漸多,復於繁榮。竹木及製品業繁榮,大戶開設糧行,除山雜百貨店外,新開槽坊、糖坊、藥鋪、煙店、客棧、飯館等,商家多來自巢縣、無為和涇、旌、太等縣,商業興旺,成為寧國府宣城縣西鄉要鎮;咸豐時,因太平軍與清軍戰亂,百姓蒙受其難,店鋪倒閉,居民背井離鄉,街鎮再度衰敗。民國三十年趨於復興,時已成內河天然碼頭,有店鋪百餘家,大店鋪作坊僱用學徒工匠近三十人。集鎮此間有王義降、元泰和等名糕餅店;陳恆生、太和春、胡廣生等中藥店鋪;恆豐和、同裕源等布店;滄浪園、大樂園、新新園等浴池;有金谷春、柳翠仙等茶館。有近300年的王家秘製臘腸、臘肉等,肉香醇美,回味無窮。小商販遍及全街。因涇縣商者居多,故有“無涇不成鎮”一說;時紡紗、織布、找線、織襪、刺繡等手工製作開始盛行。鎮居民王景璣首創“西河私立培英小學”。1986年2月1日,灣西公路通車,人口驟增,市場繁榮,步入歷史最盛時期。

蕪湖 · 西河古鎮
蕪湖 · 西河古鎮
蕪湖 · 西河古鎮
蕪湖 · 西河古鎮
蕪湖 · 西河古鎮
蕪湖 · 西河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