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林大野博士

11月11日下午,華僑城中學初中部校園迎來了方正微電子前CTO、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專家——林大野博士。此次專家走進華僑城中學,開展課題為“中國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現況、製造工藝技術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展望”的專家講座課堂。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林大野博士

於華僑城中學開展科普講座

講座上,林博士首先向同學們講解芯片的來源、構成及製作過程,同學們對一枚小小芯片需要如此複雜並高昂的製作工藝感到驚歎!其中包括:構成芯片的多種半導體材料、硅晶圓如何從常見的沙子中誕生的流程等,博士還強調了從小了解元素週期表的重要性。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現場的晶圓樣品及華橋城中學認真的學生

林博士提到了我國目前半導體市場現況,我國芯片產業鏈人才嚴重短缺,芯片、集成電路相關從業人才缺口在40萬以上。博士著重介紹了我國對芯片需求量日益加大,芯片進口額甚至已超過石油,但又存在核心芯片國產率偏低、高端芯片大部分依賴進口這些不容樂觀的狀況,需要引起國民的重視。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

接下來,林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芯片生產的大致工序。芯片的實際生產中,需要經過擴散、光刻、離子注入、氣相沉積、氣相濺射、退火等千餘道工序才能製成最終微小的芯片,最後再進行封裝和測試。林博士還為同學們展示了一般人無法見到的超淨間照片,併為同學們著重強調了超淨間對於芯片生產的重要性,和即使肉眼都無法看到的灰塵可能對芯片造成的危害。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現場展示晶圓實物

講座後半場,林博士向同學們現場展示各種大小的晶圓樣品,大部分人只能通過屏幕瞭解。這些晶圓造價高昂,其中12吋大小的晶圓上所承載的芯片總價值就已將近6萬美元。林博士還介紹了各尺寸晶圓的生產線概況,令同學們大開眼界。同時給同學們簡單介紹了晶圓廠近乎嚴苛的設計與建設規範,以及生產所採用的工藝。讓同學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芯片的尺度以及超淨間的必要性。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現場的晶圓樣品

少年中國“芯”工程——專家課走進華僑城中學初中部

圖:華僑城中學學生認真積極學習專家科普講座知識

關於我們

北京大學深圳系統芯片設計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02年,是由北京大學微納米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深港產學研基地聯合創建的面向應用、產業、國際的開放式實驗室,在從事面向應用和產業的IP/SoC項目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和產品孵化的同時,致力於IC產業中具有共性的前瞻性課題,科研方向包括IC共性技術研究、SoC芯片設計、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功能傳感技術、MEMS應用技術等領域,先後承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863、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等多項,同時完成廣東省,深圳市和深港創新圈項目多項,實驗室人才濟濟,海歸博士眾多,多個研究方向上的學術帶頭人分別來自國際著名學府,如美國Berkeley加州大學,牛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SoC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通過微電子和IC技術、光電器件和集成技術、5G及以下通信核心芯片、器件和系統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性研究,將實驗室逐步建設成為在BIT領域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重點實驗室。

為配合國家戰略及產業發展需要,國內外多家機構和多位國際專家發起成立“新一代信息技術國際協同創新聯盟”(後續簡稱“聯盟”)。聯盟將依託深港兩地和國際一流科研院所、高校和信息技術企業,整合國內外該領域優勢力量,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國際協同創新高端平臺的搭建,助力深港兩地、中國乃至全球的新一代信息產業創新升級和結構轉型。

致力於吸引全球優秀團隊/人員,開展突破性、前瞻性、顛覆性和關鍵性信息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推進,培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並將與產業界緊密結合,以高科技帶動國內外產業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