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海上钢琴师》登录电影院,你去看了吗?

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这次去电影院观看,特意选了一个人比较少的大厅,为的就是发现更多之前在电脑上看不到的细节。这一看还真的看出了不少东西来,例如在1900下船的那一刻,整个纽约城市在布局上给观众们带来的压迫感,最后俩人在船舱里聊天的时候背景声中不断传来的轰隆声,以及不同钢琴曲给人带来不同的立体感。之类的细节还有很多,但我思考更多的却是二十岁那年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想要问出的一个问题:1900为什么不下船。

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南宋彭几曾经说他生平有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后来张爱玲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遗憾,那便是《红楼梦》没有完结,这真的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恨事了。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的思绪极易跳动到最后的结局去,前边的故事越吸引人,最后1900的结局就显得越是令人唏嘘。在这条思维线的发散下,我不由自主的思考到了其他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拿中国四大名著来举例吧,红楼未曾完书宝黛也终无眷属,一百单八将死的死伤的伤善终者寥寥无几,魏蜀吴战了个你死我活最后却被司马家一统天下,哪怕是最后取得真经的师徒四人勉强算得上一个完美结局,可是那个敢踏破了凌霄宝殿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猴子却再也不得相见,是喜剧还是悲剧,可能读者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吧。

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再从豆瓣评选出的世界电影TOP10中随便挑出几部来,《泰坦尼克号》《霸王别姬》《这个杀手不太冷》无不令人意难平,看完之后总是能想出七八个如果当时来,又总觉得导演不太通情达理,把那些故事讲的太艰难了。可是回头细细一品,又有太多人对这些故事爱的死去活来,纵然玫瑰带刺,海棠无香,即使蟹肉多壳,腐乳味臭,纵然国足屡败,国漫不再,可大家还是喜欢。就算是被别人百般嘲讽,却也喜欢这种“遗憾”。如果你再想想看的话,或许就会拿出诸如“人生本来就是由无数的遗憾组成的”之类的字眼来安慰自己了,虽然这句话看似对却也不对,可禁不住它过于真实,试问天下功成身退着又有几人呢?

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关于1900与他为什么不下船的问题,我又想起了前不久关于“走出舒适圈”的辩论,一开始我觉得这种说法挺适合1900的,对于他来说,那艘船就是一个“舒适圈”,有他熟悉的人和事,他只要用心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弹好钢琴就可以衣食无忧了,甚至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事情。可是再想一下,我又觉得不对了,那些个心灵鸡汤总是劝人们走出舒适圈,走出去之后遇到的,或者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对个人境遇的危机感与更多的财务等资源,这些或许可以给个人带来更多的物质体验,可是,会填补一个人最需要的内心空虚吗?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会,这个跟个人的追求有关系,可是,对于1900来说,会吗?我无法将自己带入到他的情绪中来思考,如同我自恃在遇到电影中那种选择的时候无法从容陪伴那艘船走到最后。

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电影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好的故事的确值得很多东西,而一个好的听众是更重要的。再次重温这部电影之后,我发现对于漂浮中弹琴以及斗琴的情节反而没有那么关注了,比较第一次惊艳之后看到了很多关于后世关于这个情节的致敬,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了。反倒是对电影某些台词与剧情所想要表达的故事,心里多出了许多好奇。一部真正好的电影,大抵上也是如此吧,你在不同的年龄去观看这部电影,心中所感所想总是有些区别的,而当你的心智逐渐成熟,你再次看待一个问题的目光,也会变得长远许多。

世间多遗憾,可那又如何呢?

说了这么多无用的废话,甚至都有些跑题了。与之前观影唯一的不同在于,这次我似乎可以坦然接受1900最后的结局了,较之于第一次的不忍,第二次的意难平,这次似乎多出了一些理解与安心在里边。也对,世间本来就多遗憾,而唯有遗憾,才能彰显出那弥足的珍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