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海上鋼琴師》登錄電影院,你去看了嗎?

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這次去電影院觀看,特意選了一個人比較少的大廳,為的就是發現更多之前在電腦上看不到的細節。這一看還真的看出了不少東西來,例如在1900下船的那一刻,整個紐約城市在佈局上給觀眾們帶來的壓迫感,最後倆人在船艙裡聊天的時候背景聲中不斷傳來的轟隆聲,以及不同鋼琴曲給人帶來不同的立體感。之類的細節還有很多,但我思考更多的卻是二十歲那年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就想要問出的一個問題:1900為什麼不下船。

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南宋彭幾曾經說他生平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桔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後來張愛玲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條遺憾,那便是《紅樓夢》沒有完結,這真的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恨事了。在看電影的時候我的思緒極易跳動到最後的結局去,前邊的故事越吸引人,最後1900的結局就顯得越是令人唏噓。在這條思維線的發散下,我不由自主的思考到了其他偉大的藝術作品。就拿中國四大名著來舉例吧,紅樓未曾完書寶黛也終無眷屬,一百單八將死的死傷的傷善終者寥寥無幾,魏蜀吳戰了個你死我活最後卻被司馬家一統天下,哪怕是最後取得真經的師徒四人勉強算得上一個完美結局,可是那個敢踏破了凌霄寶殿喊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猴子卻再也不得相見,是喜劇還是悲劇,可能讀者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吧。

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再從豆瓣評選出的世界電影TOP10中隨便挑出幾部來,《泰坦尼克號》《霸王別姬》《這個殺手不太冷》無不令人意難平,看完之後總是能想出七八個如果當時來,又總覺得導演不太通情達理,把那些故事講的太艱難了。可是回頭細細一品,又有太多人對這些故事愛的死去活來,縱然玫瑰帶刺,海棠無香,即使蟹肉多殼,腐乳味臭,縱然國足屢敗,國漫不再,可大家還是喜歡。就算是被別人百般嘲諷,卻也喜歡這種“遺憾”。如果你再想想看的話,或許就會拿出諸如“人生本來就是由無數的遺憾組成的”之類的字眼來安慰自己了,雖然這句話看似對卻也不對,可禁不住它過於真實,試問天下功成身退著又有幾人呢?

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關於1900與他為什麼不下船的問題,我又想起了前不久關於“走出舒適圈”的辯論,一開始我覺得這種說法挺適合1900的,對於他來說,那艘船就是一個“舒適圈”,有他熟悉的人和事,他只要用心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彈好鋼琴就可以衣食無憂了,甚至不需要考慮其他的事情。可是再想一下,我又覺得不對了,那些個心靈雞湯總是勸人們走出舒適圈,走出去之後遇到的,或者追求的又是什麼呢?無非是對個人境遇的危機感與更多的財務等資源,這些或許可以給個人帶來更多的物質體驗,可是,會填補一個人最需要的內心空虛嗎?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可能會,這個跟個人的追求有關係,可是,對於1900來說,會嗎?我無法將自己帶入到他的情緒中來思考,如同我自恃在遇到電影中那種選擇的時候無法從容陪伴那艘船走到最後。

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電影中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一個好的故事的確值得很多東西,而一個好的聽眾是更重要的。再次重溫這部電影之後,我發現對於漂浮中彈琴以及鬥琴的情節反而沒有那麼關注了,比較第一次驚豔之後看到了很多關於後世關於這個情節的致敬,多少有些審美疲勞了。反倒是對電影某些臺詞與劇情所想要表達的故事,心裡多出了許多好奇。一部真正好的電影,大抵上也是如此吧,你在不同的年齡去觀看這部電影,心中所感所想總是有些區別的,而當你的心智逐漸成熟,你再次看待一個問題的目光,也會變得長遠許多。

世間多遺憾,可那又如何呢?

說了這麼多無用的廢話,甚至都有些跑題了。與之前觀影唯一的不同在於,這次我似乎可以坦然接受1900最後的結局了,較之於第一次的不忍,第二次的意難平,這次似乎多出了一些理解與安心在裡邊。也對,世間本來就多遺憾,而唯有遺憾,才能彰顯出那彌足的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