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养出大牛股,这家“猪中茅台”不简单

养猪养出大牛股,这家“猪中茅台”不简单

  • ​作者:宏瑜

福布斯近日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富豪榜,在上榜的400位富豪当中,近40位企业家个人或家族来自大食品行业。其中,养猪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家族,凭借1173.8亿元身家成为行业首富,也是唯一排名前十的食品类企业家。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河南的雏鹰农牧,2010年上市,被称之为A股养猪第一股,当年养猪的规模和牧原不相上下,但是老板没有专注主业,最后由于杠杆太高而资金断裂。

这家养猪上市公司的股价也是表现极为亮眼,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超过25倍。

养猪养出大牛股,这家“猪中茅台”不简单

这家被称之为“猪中茅台”的公司做对了什么呢?

一、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自繁自养的模式

养猪的生意有两种模式,一种叫“自繁自养”,一种叫“公司+农户”。

行业老大温氏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大部分猪由分散农户养殖,温氏统一管理。

而牧原则是“自繁自育自养”的重资产模式,建立中心化的养殖工厂,所有养殖流程都自己掌控。

自繁自养是个刚开始很慢的模式,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做扩张,而公司+农户相对就要快得多,只要谈好足够多的农户,就能实现快速扩张。

但是就好像大侠练习内功,刚开始虽然慢,但是打通任督二脉后,反而可能后来居上。

“自繁自养”意味着自己手里有母猪,想要扩大养殖规模,只需要用心做好繁育工作即可,而且自繁自养模式最重要的是其成本控制能力,这保证了牧原在猪肉的下行周期波动中,当其他养猪公司已经亏损时候,还能保持盈利。

在猪瘟冲击下,“自繁自养”模式的优点就更明显了,由于厂房、人员,养殖流程自己都能控制,感染的概率大为降低。

二、工业化养猪

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

生猪产业链包括四个主要环节: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及流通→消费。

育种环节主要是原种猪的引进、扩繁,并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

养殖,主要是商品猪(三元)的养殖。

屠宰加工及流通环节包括生猪屠宰及生鲜肉销售。

消费环节则主要是市场对猪肉的需求。

牧原股份主要涉及育种和养殖环节,把成本做到了极致。

公告显示,温氏股份2017、2018年度的商品猪单位成本分别为10.90元/公斤和10.82元/公斤,牧原股份的对应为10.44元/公斤和10.53元/公斤,比行业老大成本还要低。

之所以能做到这么低,在于其工业化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1、育种

牧原股份依靠先进的育种技术甄选最优母猪提高种猪群的生育小猪水平,降低单头仔猪生产成本。

通过建立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扩繁体系,自行繁殖种猪及商品猪,牧原PSY(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成活仔猪数)约在24头左右,处在行业领先水平。

2、养殖

在养殖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是饲料,大概占了60%。在饲料配方环节。牧原在“玉米+豆粕”型配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南阳市小麦主产区特点,因地制宜研制了“小麦+豆粕”型饲料配方技术,根据原材料的性价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成本优势。

在饲料厂时空分布上,力争最高效化。牧原的子公司多布局在粮食主产区,原则上就近收购原粮。

为了进一步挖掘成本潜力,公司还使用了料罐车来运输散装饲料,减少了饲料被污染的风险。据统计,与袋装饲料相比,养殖场每使用 1 吨散装饲料,可分别节省 18-20 元的装车费用、25-30 元的包装费用以及 18-20 元的卸车费用等等,带来综合效益约100元,相当于降低饲料成本3%。

三、管理为王

既有师徒制的传承,又有严格的标准化考核

牧原的管理既有标准化,又有师徒传承的个性化。

标准化方面,猪身上画的所有的标记都是全国统一,一个新员工入职后的每一个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流程指引,所有入职员工都必须回到总部进行培训,从流程到文化都流淌着牧原的基因。

公司拥有浓厚的传帮带企业文化,也正是这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公司实现新员工的快速成长和养殖规模的稳定扩张。“我愿意把这一生积累下来的珍贵经验,传授给牧原的兄弟姐妹,奉献给牧原儿女……”庄重的誓言响彻会场,新结对的师徒相互许下对彼此的承诺,正是这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公司实现新员工的快速成长和养殖规模的稳定扩张。

更重要的是牧原具有较好的学习曲线,不断迭代和进步。牧原的文化是鼓励先进、淘汰落后,饲养员之间有排名竞争,同时一个子公司或者养殖场的某一个环节有技术改进,可以立马铺开到公司上百条养猪流水线上,由此带来了规模效应。而温氏的文化是共创美好生活,养的好可以多拿一些钱,但并不一定能扩大规模,养的不好则少拿一些代养费,并不会遭到公司的淘汰,公司+农户模式下,只能教农户如何养好猪,但并无强制性。

四、融资扩张

善于利用上市公司地位,周期低点逆势大规模扩张

养猪是个典型的周期生意。

很多养殖散户,往往是价格高了,拼命养猪,等养出来,价格又低了,于是又退出。

而牧原股份是不管猪周期,坚定的按照自己的计划做扩张,当然,牧原充分利用了上市公司的优势,通过定增等方式不断募集资金,投入养猪事业。

牧原股份上市后,通过股权和债权,一共融资276亿元,其中股权融资115亿元。

养猪养出大牛股,这家“猪中茅台”不简单

而正是凭借这五轮融资扩产,产能不断释放,出栏快速增长,公司走上了快速的发展通道。

在产能投放后,公司的历年的生猪出栏也得到快速的增长:

2015年,牧原生猪出栏量203.5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0.27%;

2016年,牧原生猪出栏量311.39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0.45%;

2017年,牧原生猪出栏量723.74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1.05%。

2018年,牧原生猪出栏量1100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1.5%。

2019年,牧原预计生猪出栏量超过1100万头。

2020年,牧原股份计划出栏量2000万头。

展望未来,公司在2021年的规划出栏量就将会超过温氏,成为养猪第一股!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投资私募内刊,解读最新消息,分析板块投资逻辑,提示机会提醒风险,欢迎加入私募内刊圈子

投资思维1剖析牛市熊市转换规律,揭秘股价涨跌影响因素,更多内容欢迎点击左下角《投资思维入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