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

潤楊的紅樓筆記


站在當代的立場去看馮玉祥將溥儀驅逐出皇宮一事,顯然是對的,這也正如馮玉祥所說:“稍明事理的人,此時無不以留著辮子為可恥,如今留著溥儀,即不啻為中華民國留了一條辮子,可恥孰甚?”

既然辛亥革命已經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為何卻還要在皇宮中留著一個小朝廷,這不是給中華民國添堵嗎?

更何況,中華民國想要標榜革命的成功,想要標榜自己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更不能任憑溥儀繼續住在皇宮,不能任由小朝廷繼續存在。

所以,溥儀應該被驅逐。

不過,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目的真的如此純粹?恐怕不然。

他給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在自傳中將自己標榜成了一個一心為國為民、幾乎沒有一點私心的“聖人”,可是,但凡熟悉馮玉祥的人都知道他的名聲很臭。

馮玉祥,人稱“倒戈將軍”,也正是因為他一次又一次的倒戈,讓他的名聲發臭了,說是臭不可聞也不為過。

他勢弱之時會低頭投靠更強的人,或者和別人合作,但是隻要他有了能夠翻身的機會,有了能夠發展自己的勢力的機會,他便會不擇手段地用盡一切可用的辦法去對付他所投靠或者合作的人。

他得以趁機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的“北京政變”,也是如此。

他之所以在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原因不外乎他又找到了脫離吳佩孚和曹錕,甚至是推翻吳、曹的機會,當時吳佩孚和張作霖打得不可開交,他雖然也領一路軍北上抵禦奉軍,可是當他看到吳佩孚陷入泥淖之後,便毫不猶豫地率軍返回發動了北京政變。

他發動北京政變,正是為了控制北京政府,想享受享受“當國”的感覺,只可惜當時的他遠遠沒有當國的實力,所以撐不起他的這份野心。

馮玉祥軟禁了曹錕,控制了北京政府後,一看隔壁的紫禁城還住著一個“貴人”溥儀,溥儀確實很貴,皇宮裡寶貝多著呢,哪能不貴?

他再一看自己手裡沒幾個錢了,想要在動盪的時代裡保證自己的權勢得有兵,但是想有兵,首先又得有錢。

於是,他命令鹿鍾麟喊話溥儀:你是願意當平民呢,還是想繼續當皇帝?

實際上,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能聽得出來馮玉祥的意思,你可以滾出皇宮了,別想繼續當什麼皇帝了!

溥儀心裡顫巍巍的,嘴上還得附和著鹿鍾麟,我當然願意當平民呀,我早就想出去了!

溥儀真想當平民?顯然不是,否則的話他後來也不會跟著日本人跑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的執政和皇帝了,他在特赦後還曾碰到過鹿鍾麟,聊起這段往事,他也坦言他離開皇宮當平民並不是真心話。

溥儀一走,皇宮落到了馮玉祥的手裡,沒人知道這位出了名的倒戈將軍趁機撈了多少錢。別說溥儀了,他後來連袁項城也沒放過,專門跑到袁的老家抄了袁家。

這也是後來張作霖在天津見到溥儀之後,痛斥馮玉祥手腳不乾淨,拿走了皇宮裡的無數寶貝的原因。

所以,馮玉祥驅逐溥儀之事從來便不純粹,也不可能純粹,因為他在本質上始終是一個私利重於公利的軍閥。

此外,站在當時的政治立場,從當時的局勢去看馮玉祥驅逐溥儀這件事,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時機絕對錯誤。

袁世凱當國,為何沒有驅逐溥儀?段祺瑞執政,為何沒有驅逐溥儀?吳佩孚、曹錕主政,為何沒有驅逐溥儀?難道他們沒有驅逐溥儀的能力?他們當然有這個能力,但是誰都沒有選擇這麼做。

原因便在於溥儀不只是溥儀,他更是前清的皇帝,中華民國之所以能夠在法理上完整地繼承清朝的版圖是經過了皇室的點頭的,如果皇室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話,前清遺老們會不會站出來鬧事?最壞的結果當然是和北元一樣,或者說和馮玉祥將溥儀驅逐之後跑到東北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一樣,中國將因此分裂。

所以,袁、段等人才沒有驅逐溥儀,而是將他留在皇宮,變相地對他進行監禁。

但是,馮玉祥卻為了一己私利將溥儀“放”了出去,以至於被日本人利用,讓日本人假借溥儀的名義建立了偽滿洲國,荼毒東北百姓。

從這一點來說,馮玉祥的行為顯然是錯的,即便沒有他,溥儀將來也會遭到驅逐,但是將會在更適合的時候。

再說一說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所謂“契約精神”,從這個角度去看馮玉祥到底錯沒錯。

實際上,中華民國和清室訂立的《清室優待條件》中沒有任何一條規定溥儀可以永久居住在皇宮中,相反,優待條件規定溥儀退位之後得搬出皇宮,但是可以暫居皇宮,日後可以搬到頤和園。

當然,雖然有了這一規定,但是讓溥儀搬出皇宮應當是公對公的行為,馮玉祥沒有經過中華民國政府的內部商討便私自驅逐溥儀,說到底不僅讓他自己背了罵名,也確實讓中華民國失信於人。

但是,馮玉祥為了一己私利卻已經顧不上了。

總之,溥儀絕對應該被驅逐出皇宮,讓他繼續待在皇宮裡,將皇宮和皇宮裡的文物視為私產的話,哪有今日之故宮博物院?恐宮中文物早已丟失殆盡了。

但是馮玉祥所選擇的1924年顯然時機還不夠成熟,這也是後來造成了嚴重後果的原因。


吾與吾國


如果從結果來看,絕對是錯誤的,至少當時不是做驅逐溥儀這件事的時候。

馮玉祥的舉動,也許在表面上贏得了“共和”的面子,卻最終輸掉了國家利益的裡子,是為得不償失。

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

同年11月5日,馮玉祥率軍包圍紫禁城,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文件,宣稱要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儀拒絕,那麼馮玉祥就要炮轟紫禁城。這件事最終以溥儀的屈服為結果。


1925年,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的協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館,然後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孫殿英盜取清東陵,溥儀要求國民政府追究,但毫無結果。

………………

這些事件,最終把溥儀推向了日本人的身邊,成為後來滿洲國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曾試圖聯絡溥儀,並提出條件:

  • 願意恢復《清室優待條件》,恢復溥儀帝號,每年照付優待費等條件,以求阻止溥儀去東北。


這就說明,蔣介石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溥儀,雖然已經沒有皇帝的權力了。但他是一個重要的砝碼,如果落入日本人手裡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為時已晚!

馮玉祥的行為,或許徹底革除了早已灰飛煙滅的帝制,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HuiNanHistory


馮玉祥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兩個雅號“倒戈將軍“、“盜寶將軍“。馮氏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入駐陝西,民間有很多傳說,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陝西軍閥郭堅秀才出身,曾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楹聯在陝流傳,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馮氏入駐陝西后邀郭堅面談收編事宜,郭堅欣然前往。馮氏站廳前迎候,當郭堅一行入內面見之際,馮氏突然變臉,大喝一聲“拿下“!郭堅侍衛欲拔槍卻被早已埋伏殺郭之兵士亂槍擊斃在當埸。

言歸正題。馮玉祥將未代清帝驅逐出宮是對是錯?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涇渭難得分明。筆者不願陷入一時一事之爭,只在宏觀上談點一斑之見。本人在8月30日應答“大清亡國一百多年了,還有懷念大清的人嗎“一文中表明瞭“最厭惡的是大清 “的態度。但一碼歸一碼,馮氏此舉卻令人不齒。

辛亥革命後,清庭順應歷史潮流,以遜位方式和平解決內戰之憂,化干戈為玉帛,避免生靈塗炭,在國際上成為歷史亮點,難能可貴。至於遜清皇室有違約之嫌,但民國政府不能及的應約供養卻也違約在先,談不上原則上的誰對誰錯。而馮氏貪圖以故宮之寶填充其軍費以私利驅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約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離失所轉投外邦。馮氏錯在那裡?孔子云,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錯在破壞、打碎了契約精神。聯糸馮氏人品倒也見怪不怪,這個反覆無常的三姓家奴被燒死在黑海,屍骨無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雙樵\n


答:首先,馮玉祥驅逐溥儀的初衷,並沒有現在許多人稱頌的那樣高偉光的。

讓我們把事情簡單地捋一捋。

話說,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

直系首領曹琨手下最能打的大將吳佩孚和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打得難解難分,同是曹琨手下大將的馮玉祥卻突然反戈一擊,在吳佩孚背後捅刀子,並打開古北口關隘,放奉軍入關。

馮玉祥為什麼要這麼幹呢?

原因是曹琨為競選總統一度與吳佩孚鬧掰,原本存在感很低的馮玉祥趁機為曹琨鞍前馬後奔走,得到了曹錕的重用。

於是,吳佩孚就恨上了馮玉祥。

那麼,奉系首領張作霖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暗中收買了馮玉祥。

所以,馮玉祥就鋌而走險,向吳佩孚拍板磚,並趕在奉軍之前殺回了北京城,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級曹錕,準備據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吳佩孚後方有失,很快崩潰。

獲勝後的張作霖本來是想和馮玉祥坐地分贓的,但得知馮玉祥搶在自己前面霸佔地盤,就長驅直入,要與馮玉祥幹個你死我活。

不過,馮玉祥已經知錯了,他佔領了北京後,覺察到北京的實力派都擁護張作霖,沒有自己的市場,就興味索然。

為了挽回自己的個人形象,他就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驅逐溥儀出紫禁城。

另外,他這麼做,還有一個見不得陽光的目的,即進宮收刮財寶,補充自己的軍費。

馮玉祥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有一種說法,說當年袁世凱與清廷簽訂有《清室優待條件》,即清帝宣佈退位,清王室可以暫居皇宮,並且可每年可領四百萬優待金。馮玉祥這麼做,是破壞了契約精神。

但是,最先破壞契約精神的反倒是清室。因為在1917年,在張勳辮子軍的搗鼓下,清王朝搞了一次復辭活動。

另外,《清室優待條件》裡也講得非常清楚,清帝退位可以暫居皇宮——“暫居”,是暫時居住的意思,而不是無限期地住下去。

所以,馮玉祥以國民軍的名義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並沒有什麼不對。

事實上,由於溥儀一直在紫禁城裡稱孤道寡,也使得滿清遺老遺少總是念念不忘地做著復辟大清的清秋大夢。

馮玉祥這一驅逐,雖說是私心作崇,卻也上應天意,下應民心之舉,利國利民。


覃仕勇說史



對不對,錯不錯,真的很重要嗎。反正肯定沒錯的。

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之中,將溥儀驅逐出京,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他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所以釀成了溥儀之後主動前往東北,當日本的傀儡皇帝,助紂為虐之禍。

但宋安之認為,其實馮玉祥那有這麼大的罪過呢,只能說是溥儀復辟之心不死,所以經不起誘惑,才釀成了之後的局面,如果溥儀無慾無求,認清了局面,沒有復辟的心,何必要去東北?如果溥儀真的想恢復清室,為何不靠自己,非要滿世界找支持他的軍閥或外國勢力呢?

只能說還是溥儀的復辟之心不死,而且非要想靠找軍閥或者外國勢力支持他,通過這種“抱大腿”的方式,才導致了他日後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的局面,這跟在不在紫禁城,真的沒什麼關係的。

宋安之先來說說馮玉祥為什麼要趕走溥儀,到底合法不合法。


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有這樣三條是關鍵。

一:“大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不廢,共和國待君主之禮永遠相待”。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之處。

二:“大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

三:“大皇帝辭位之後,遷居故宮外之新建居住之場所永居,照顧皇族之人員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監,宮女”。說明故宮只能暫居,而不能永久居住。

馮玉祥趕走溥儀其實是有跡可循,按照第三條來說,本來就說好的只是暫居故宮,並沒有說他有永遠居住的條件啊。

而且馮玉祥走的是合法程序,同時還利用當時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也就是說趕走溥儀是合法的,不只是拳頭大,有兵權,還在程序上給辦得妥妥的。

當然要說有不對的地方,肯定有,我們看看第二條,民國政府每年要撥給清室四百萬,但卻是一直拖欠,沒有給全過。

而且按理說溥儀遷出去,應該將他安排一個新居,妥善安排,結果並沒有。

所以這方面來說,馮玉祥是按照清室優待條件中,溥儀不能永居故宮的這條,並且修正了清室優待條件,然後將他給轟走了。而溥儀的委屈是每年的四百萬給不齊,現在就更是安排不了新居就趕人走,所以說雙方都有錯。


當然馮玉祥為什麼要趕溥儀走呢,其實馮玉祥呢,甚至都認為辛亥革命不是徹底的革命,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條,清室這般待遇,不就是國中之國嗎。

而1917年,溥儀更是跟著張勳大搞復辟,不是很明顯的違背了清室優待條約嗎。所以馮玉祥佔據北京以後,自然是我拳頭大了,我就要幹一些我想幹的事情,將溥儀趕出了故宮。

以這個角度來看,馮玉祥是徹底了終結了清室,徹底進行到底了革命。

而且從溥儀支持並且參加張勳復辟來看,他依舊是賊心不死,妄圖恢復帝制的。

再看看溥儀當時的所作所為,溥儀為了復辟,可謂拉攏過軍閥、收買過政客、任用過客卿,結果都是失敗。這說明溥儀對恢復帝制可謂是喪心病狂,後來日本在侵略了東北,為了更好更快的將其消化掉以後,派土肥原賢二去遊說溥儀,尤其是提出偽滿洲國由溥儀來做皇帝以後,溥儀馬上答應了,都沒有想想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從溥儀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為了復辟不擇手段,哪怕與日本勾搭在一起,哪怕所謂當皇帝背後,有著巨大的陷阱。

所以說即使馮玉祥不趕溥儀走,在日本的誘惑之下,最後只不過成為是溥儀離開北京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而不是歷史上離開天津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了。

要說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宋安之認為沒錯,壓根影響不了溥儀日後要走的路。而且以溥儀後來所作所為來看,馮玉祥做還是很對的。


宋安之


當然是有錯的。在民國時期,有一部分領導人物根本不懂政治,其中就包括孫中山、馮玉祥、張勳等人。孫中山就只想憑藉著一腔熱血來建立民國,而馮玉祥則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馮玉祥被稱為“倒戈將軍”,其實就是經常叛變,馮玉祥有料可查的叛變就有八次。說他忠於國家吧,談不上;說他只忠於自己吧,也談不上。馮玉祥在驅逐溥儀的時候,就發生在一次倒戈中,事情具體經過如下: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和直係軍閥聯合討伐奉系張作霖,行軍途中,馮玉祥突然勒馬掉頭,包圍直係軍閥掌控的北京城,囚禁了直系領袖曹錕,解除了吳佩孚的兵權。此時,馮玉祥又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這就是著名的“北京政變”。據說馮玉祥倒戈的原因,是奉系張學良給了50萬大洋。然而可笑的是,馮玉祥將自己的軍隊自命“國民軍”,卻不懂政治,將北京搞得一塌糊塗。他發電報請孫中山來北京,結果孫中山還真的來了——事實上他原本只是想假裝請孫,以穩定北京城的局勢。孫中山來了後,他不敢待見,北京再次動盪。最後的結果呢?他將已經無兵無權的段祺瑞請了出來,做了“執政府”。<strong>許多人都將後來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歸咎於段祺瑞,但是段祺瑞既無兵又無權,當時又不在執政府官邸內,真正的責任其實正是馮玉祥手下的部將。

再回到馮玉祥趕走溥儀一事上。具體優待條件修正如下:

第一條 大清宣統帝從1924年10月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權利;
第二條 自本條件修正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
第三條 清室應按照原優待條件第三條,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
第四條 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
第五條 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馮玉祥趕走溥儀後,首先導致第一個嚴重的問題:民國政權不再合法。袁世凱是從清政府手裡和平接過政權的,當和平條件被強行修改時,政權的合法性就存在爭議。既然民國政權不再合法,那麼意味著滿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領土主權全部不合法。這就導致了日本侵略滿洲、蘇聯干涉蒙古存在“口實”。而在1915年時孫中山密籤的《中日盟約》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兩件愚蠢的事件,分別給了日本、蘇聯留下了“文字性”和“實質性”的干涉理由。後來的結果已經眾所周知了,東北一槍不放丟了,蒙古一槍不放獨立了,新疆西藏在前些年還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這就是“政治投機者”的所作所為。那些真正的政治家怎麼做的呢?北洋歷任政府都堅持用五色旗,意味著“五族共和”,堅持首都放在北京,將清室時刻按在眼皮底下。

第二個問題,由於政權不再合法,各個軍閥不再承認北京執政府,群起紛爭局面加劇。張作霖就對馮玉祥極為不滿,在“三一八”之後的一個月內就佔領了北京城。

第三個問題,馮玉祥驅逐溥儀,真實的目的是什麼呢?據曹汝霖的回憶錄,就發現馮玉祥的目的在於洗劫故宮財寶。他為自己辯護,讓士兵們大喊“馮將軍是清白的,沒拿故宮一針一線”這樣的話,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為皇宮的奇珍異寶已經流入古玩市場。


安若凡


首先,我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宮是正確的,我們分三點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歷史背景,為什麼要把他趕出宮,趕出宮的目的是什麼?

馮玉祥1882年生,1948年去世,享年66歲,安徽人,影響著他一生的最重要的兩次次事件就是替“孫中山趕出溥儀”,“舉兵反蔣”,在後人對他的評價當中,此件事情對於他的歷史榮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馮玉祥

先看當時的歷史背景:他把溥儀趕出宮的時間是1924年10月23日,到後來再沒有回去過,1924年,當時溥儀已經已經宣告退位已經長達12年之久,並且當時我們新成立的中華民國,還要花一大部分開銷養活這些祖宗們,大家看看這個時間,1912年2月9日遞交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同意,2月13日孫中山提交辭呈,2月15日袁世凱宣佈就任第二人民國大總統,這說明一個問題,這其實就是袁世凱的意思,和溥儀簽訂的《清室有待條約》,有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我養著你,你只是個傀儡,讓你幹嘛你幹嘛,但是在1924年,袁世凱已經死了8年,而且那時候直系大總統曹錕,也是光桿司令,屬於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主,在那個時候,您說,一個還要花錢供奉著,一個還是大家都不認的主,讓他還呆在那幹嘛?這就是當時著名的“北京政變”。

溥儀趕出宮的車隊

為什麼要把他趕出宮?因為在北洋軍閥中,馮玉祥是唯一一個非常認同孫中山先生的觀念的,並願意為孫中山鞍前馬後,當時的中國,都是以孫中山為主國民黨政府,馮玉祥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給孫中山送一個大禮!我覺得,這也是孫中山的意思,因為大家都知道,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針,但是作為國民政府領導人,鑑於之前簽訂的有一紙契約,沒辦法直接下令,但是馮玉祥猜透了孫老先生的意思,就同張作霖一起推翻了曹錕軍閥,趕出了溥儀,也就是說,這其實也是孫老先生的意思。

溥儀被趕出宮的行李

趕出宮的目的:很明顯,在孫忠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方針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廢除帝王制,廢除不平等條約,如果不這樣,中華民國的民主共和制和清政府的帝王制的保留是相悖的,廢除這個條約之後,溥儀才真正的成為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誰,也不存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你都不是天子了,誰還挾你幹嘛,對不?民國政府提出的維護國家統一、民主的號召力才能更加強大!

孫中山在天津張園與歡迎人士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等人的合影

因此,我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宮是正確的選擇,也是實現國家統一、民主共和必須做出的一件事!

對此,您再怎麼看呢?


波仔談歷史


題主問了一個已經有答案的問題。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這件事,暫且不論真實原因是為何,就這件事情而言,無論是當時,還是經過歷史證明是對的。

雖然根據當初退位條約,民國政府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


蝸居在故宮的溥儀,雖然失去了對外面的統治,但在紫禁城的紅牆內依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皇帝生活,被稱為“遜清小朝廷”。其御茶膳房仍保留,在用膳的奢侈,排場程度上毫不遜色從前皇帝生活。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當時被孫中山稱為最徹底的革命。雖然段祺瑞、張作霖等人譴責馮玉祥此舉野蠻,違背了優待清室的條約;但是後來他們無論那個主政北京,都沒有將紫禁城還給溥儀;在他們心目中樂的讓馮玉祥作個惡人。


假如馮玉祥不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那麼後來還會出來一個王玉祥、張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否則就不會有今天我們可以自由出入昔日帝王皇宮進行參觀了。

另外有人說,正是由於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才導致溥儀投靠日本人,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這裡要說此觀點太絕對了,即使溥儀在紫禁城中過著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小日本要侵佔東北依舊能夠建立傀儡政權,而且保不準溥儀為了恢復他的帝王夢,逃出紫禁城前往東北,畢竟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蘇紀龍侃史


馮玉祥當初為何將溥儀趕出故宮?原因還是因為溥儀不安分,從張勳復辟之後,溥儀一直在秘密從事復辟活動。

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呢?當時馮玉祥攻取直隸地區,但是吳佩孚和張作霖都在磨刀霍霍,而且還有閻錫山、張宗昌、褚玉璞等軍閥存在。

也就是說北方的局勢,基本上就是一團亂麻,可是溥儀卻偏偏不安心待在紫禁城,而是秘密聯絡已經下野的段祺瑞。

按照溥儀的設想,那就是通過他的影響力來幫助段祺瑞重新組閣。並且溥儀還大方的收買了不少人才,像康有為也跑到了其跟前鼓吹君主立憲。

而當時君主立憲的呼聲有沒有呢?是有的,且還很高漲,很多人認為軍閥亂糟糟,中國必須有個皇上。

所以溥儀動了歪心思,包括聯絡沙俄將軍這樣的事,溥儀也是做的了。可以說溥儀在當時,實在是違背了優待條約。


馮玉祥本來就是反對帝制的一個人,一開始他是同意優待條件,可是溥儀要在直隸搞復辟,馮玉祥決計是不能答應。

當馮玉祥派兵將溥儀驅逐時,說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話,其說溥儀如果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公民,那他可以走出紫禁城。


如果溥儀不走出紫禁城,那麼他就不是中華民國的公民,由此他還心存復辟之心便是中華民國的敵人。

可見當時溥儀離開紫禁城,確實是最好的選擇,避免了他有更多的機會去聯絡各方搞復辟。

而且後來溥儀同日本人合作,此時決計是怪不到馮玉祥頭上,因為如果溥儀還在紫禁城,情況只會更加糟糕,屆時只怕偽滿洲國將包括整個直隸和河北。


小司馬遷論史


馮玉祥此舉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都是正確的,因為,馮玉祥的行為宣告“清朝的殘餘在政治上被驅散了”,讓遺老遺少們沒了“寄託”,只能在後世空念著所謂的出身高貴。中國不適合“君主立憲”,因為,他不符合中國人的民族特點。也勸一些人少在做白日夢。

(1)有人說:馮玉祥的舉動,也許在表面上贏得了“共和”的面子,卻最終輸掉了國家利益的裡子,是為得不償失。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顯然被後來包括“故宣統皇帝”及其鄭孝胥等人的“賣國理由”矇蔽了:對溥儀的前半生當然要批判,對他的後半生必須要尊重

如果你想“賣國求榮”怎麼說都有自己的理由。沒有被逼出故宮,還要“東陵大盜”這件事兒呢!

沒有被逼出故宮、東陵大盜,還有“皇帝離婚”讓皇帝在世人面前現眼丟失容面呢。還有各種“清帝退位”後,因為各種禮儀或者等等方面的細枝末節同樣會找到“賣國”的理由。

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在東北的賣國行為本質上是對失去政權的不甘心,他要的是奪回天下或者部分天下!有沒有被趕出故宮,他們都會那麼做!根本是藉口!

(2)有人還說《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是合同文件,馮玉祥和民國政府單方面違約:這更是胡言亂語。這個合同文件本身就是袁世凱為了最大化保持實力而給與的,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都是被推翻的對象,他籤的東西算什麼,契約精神要看是什麼?如果不符合國民意願,是對國民的戕害的契約,也要延續?那我推翻你作甚:清廷的遺老遺少們顯然不知道感恩

在中國歷史各朝代上,被推翻的朝代要數清朝最幸運。這首先要感恩當時的時代。因為中國弱,備受列強欺辱。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你說實力不濟也好,你說為了民族最佳化道路也好,最終同意了袁世凱優待清室的條件。但最終,袁世凱自己“稱帝”當了皇帝破壞了自身的合法性,成為人人可以誅之的“竊國大盜”。

在此情況下,他簽訂的契約算什麼數。

契約精神在民間試用,在政治、在國際關係上,從來就不算數。強者維護有效性那是因為對自己有利,當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就會以各種藉口破壞。對於這種現實最好的表現就是現在的美國及其總統的所作所為。

請問?美國人、英國人(在屠殺、侵略他國過程中給的各種土著文與英文之間大不相同,從而掠奪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區的情況)等有契約精神嗎?

人們常說“世易時移”,1912年你退位的時候,國民情緒對清朝仍有許多人,無論出於利益還是“忠君思想”都有一定感情。但是到了1924年,有多少人還會有?世易時移了,遺老遺少們仍然夢想重回紫禁城,痴心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