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的關係:明明是氣虛,為什麼氣血雙補?

氣血的關係:明明是氣虛,為什麼氣血雙補?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血為人體生命健康的主力軍,構成人體的兩大基本物質,氣血之間的關係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

從中醫的角度上說,氣為陽,而血為陰,二者之間關係密切。氣和血都是水谷精微化生而來的,氣為動力,而血為基礎,二者之間對立統一。機體中絕對不能僅有其中一樣。

記得有一位女士,她說自己最近常常覺得胸悶、氣短,走一小段路就會氣喘吁吁,渾身無力。診斷之後,發現她這是氣虛所致。給她開了些氣血雙補的藥材,那位女士拿著藥方回家調養了一段時間,症狀就痊癒了。

有人可能覺得疑惑,那位女士明明是氣虛,為什麼要開氣血雙補的方子?因為氣血是不能分開的。血就是心臟的“飯”,血不足,心臟就會吃不飽,進而導致氣喘,而血不能離開氣,因此,中醫治病時都是氣血雙補的。

氣血的關係:明明是氣虛,為什麼氣血雙補?

血液的物質基礎為精,可精不會自動化成血,它需要在氣的推動下化為血。氣充足,化血功能才能變強,進而使得血充;氣虛,化血功能就會變弱,進而導致血虧。因此,氣虛常常會進一步誘發血虛,主要表現為:面色無華、心悸氣短、頭暈乏力等。臨床上,常常在補血藥中添加益氣之品。大失血時,也必須補氣,氣得生得固,血液才可漸生。

血液之運行要依賴心氣之推動,肺氣之敷布、肝氣之疏洩。若氣血功能出現障礙,氣滯或氣虛,就會誘發血行不利,甚至血瘀。因此,臨床上治療血瘀時,都會在活血化瘀藥物中添加些導滯之品,療效會更好。若因為氣虛而導致血瘀,治療的過程中應當以補氣為主,之後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即可。

氣可攝血,即對血液有統攝之功,血液之所以在血管中規矩地循環而不溢出脈外,是因為脾氣有統攝之功。若脾氣虛弱,喪失對血的統攝之功,容易誘發各種出血症,從中醫的角度上說,此即為氣不攝入血或脾不統血。治療的過程中以補脾益氣為主,恢復其統攝血液之功,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氣存於血中而行血,意思就是說,血可載氣;氣的化生要以血為物質基礎。氣可行血,血可載氣,氣存於血液裡。氣不能離開血而存在。如果氣不附在血裡,就會漂浮無根。氣存在血裡,血以載氣的同時,會不斷為氣之活動提供物質基礎,使得血能夠不斷得到補充,因此,氣不能離開血、津液存在。

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氣起主動作用。不管是生理功能,或是病理變化裡都可以體現得出,因此,氣血同病之時,要採用氣血雙調之法,以氣為主,治氣為基本原則。

氣血之間的關係為:氣可生血、行血、攝血,血為氣之母。瞭解到氣血之間的這個關係,就可以更好地補足氣血了。

氣血的關係:明明是氣虛,為什麼氣血雙補?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