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没有父母的经济支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购房和结婚的问题。 这是许多年轻人的无奈。 更重要的是,成年人不想独自工作,躲在父母的保护下成为“寄生虫”。 “养儿防老”原本是父母对子女的传统期望。现如今,“寄生虫啃老”却成为许多父母面临的尴尬现实。

“养儿防老”观念在淡化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一直有“育儿防老”的观念。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中国的老年人口也在不断加剧,养老方式日益多样化。更多的人也渐渐抛开了固守的思想体系。


有一项针对两千多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人员都丢掉了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许一个孤独的老人也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到善终。 他既不依赖家族,也不依赖人情,也不依赖我们所说的所谓的爱或道德。 它不是那么空泛的概念,而是取决于非常具体的社会福利政策。

别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首先,淡化“养儿防老”的概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社会的家庭伦理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伦理,这是为了把家族人力集中,不同个家族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帮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是在市场上分配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 “育儿防老”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年轻人“远游”的心理负担,为社会释放了更多的人口红利。

其次,“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迫使社会加强养老服务。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家庭模式之一。 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婚后独生子女双方照顾老人的经济负担会更重。 在这种情况下,“养子防老”的概念被淡化,更有必要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 这就要求有关机构进一步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水平,让更多的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保障。


应该关注的是,过去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强,但现在“养儿防老”在农村却变得不可靠了。有些人会把这归因于孝道的衰落,这是有道理的,但这还不够。如果你会想到自己老了没有儿女养老,就没有别的人能照顾自己, 当有这样的恐慌时,当然只好谈论孝道了。传统上,“养儿防老”的伦理需要一个人的内在的群体性很高,因为在农村个人的所有行为会受到家族社区的监督。如今,这种代际关系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了。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的,社会对于人的商品化、物化程度的加深和商品消费观念的加剧,不同时期农民的生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观和生活期望也有很大的不同,与父辈的交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上一代人认为父母养育子女的一种恩情,孩子对父母的回馈是报恩,没有考虑到妇女的认知,父子传承的观念可以平衡家庭养老模式这种关系。而当今家庭中的男权主义日渐被打破了,儿媳妇也参与到交流当中,在此背景下,家庭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出现了严重失衡。


因此,从现状看来,青年人的思想已经改变,但老年人依然原地踏步。老年人再抱着“养儿防老”的预期而不对未来有所准备,恐怕对生活不利。

别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帮儿子养孙子,女儿成“寄生虫”


代际交换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养儿防老”逐渐演变成“养儿啃老”。


家住南山区的张奶奶老两口都已经年近七旬,每天却依然是忙忙碌碌。早上,急匆匆照顾两个孙子起床吃早饭,张奶奶和老伴分头送他们上学之后,就要到菜场去买菜,准备一家人吃的午饭。下午就更忙了,张奶奶在家收拾家务,老伴专门负责接孩子,四点多接回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又急匆匆赶着去接读二年级的大孙子。孩子们都接回来,老两口就又忙活起了晚饭,看孩子做作业和照顾他们洗漱。


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如此操劳,张奶奶略显无奈但又很是满足。“两个孙子打小就是我们给带的,有一阵儿子儿媳想把孩子接过去自己带,结果没几天又给送回来了,说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太累了。”说到这些,张奶奶有点自豪,“他们年轻人哪里能带得了两个孩子,我就说,你们好好忙事业,每天过来吃饭、看看孩子就行,孩子交给我们,什么心都不要你们操。”问及儿子有没有给过孩子的生活费,张奶奶连连摆手,“我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我们自己又花不完,不需要他们再给。”


张奶奶的生活虽然辛苦忙碌,但却让50多岁、家有独生女的王阿姨羡慕不已。王阿姨的女儿婧婧今年27岁,四年前从浙江一所大学毕业后,在学校的推荐下到了厦门工作。当时,王阿姨觉得厦门离家太远,担心婧婧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受委屈,结果的确如她所料,在厦门工作一年多,婧婧因为经常加班和生活饮食不规律,经常生些小病。在妈妈的力劝下,婧婧辞职回到了深圳。


刚回来的那年,婧婧还积极地出去找工作,可几次三番下来也没找到合适的。王阿姨托人把女儿安排进一家单位做临时工,可没多久她就因为与正式人员的待遇有差别而不干了。此后,女儿迷上了网络小说,每天抱着手机不松手,就连吃饭上厕所也沉迷其中。


王阿姨不仅为此犯愁,她还担忧女儿的终身大事。“好歹你得找个工作,有工作找对象也好找点,哪怕结婚以后不工作了就在家带孩子也没什么,反正现在全职妈妈也挺多的,可就这样窝在家里,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些车轱辘话,王阿姨也不知道自己跟婧婧说了有多少遍,但她并没有看到女儿有什么改变。

别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啃老族”的普遍问题:懒惰和娇惯

当然,面对生活的压力,那些刚刚步入社会、人生和事业都处于起跑线的年轻人确实需要父母拉一把,这种“啃老”现象带着一丝无助感。 然而,对于那些养成习惯啃老的人,早已经没有了“尊老和孝顺”的责任,甚至理直气壮地靠老一辈把自己当孩子养却没有任何愧疚感。 如果父母不给他们提供生活来源,他们就会怨声载道,更有甚者会进行报复。与社会道德伦理背道而驰的现象频频出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在一方面,我们的父母习惯了对孩子的保护和供应。孩子想要的一切都给他们,所以现在的孩子,他们随心所欲,因为传统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沦为堕落的指南,那就是让他们得到物质变得非常容易,想要任何东西都尽可能满足,他们没有靠自己获取的经验。从小都没有活获取东西经历困难的经验,艰难也是一种教导,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空巢老人宁愿被孩子啃老。有些父母甚至愿意经济上付出很多费用,不用成年未婚或者已婚子女交房租,但希望他们的孩子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在这种主观意识的“啃老”行为背后,有镶嵌了父母对家庭亲情支持的渴望,以及从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对于子女说,吃用的部分依赖于他们的父母,这被是所谓“啃老”;对于父母来说,能够享受的家庭感情是无价的,甚至不可能用金钱能买到的,其实是养老。


从另一个角度看,“啃老”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啃老族”可能不愿意“啃老”,而是出于无奈。比如,部分残疾人因为失去了工作能力而不得不依赖父母才能生活,而这样的“啃老”不是当事人想要的。这种情况下的啃老,不但无助,而且值得同情。

其实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变化的状态。 如果不跟上这个社会的变化,年轻一代的很多人将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他们需要父母的提供资源来保障自己的生存 。

然而,对于那种好逸恶劳、想着不劳而获、消极颓废的“主动啃老”行为,父辈应该给予劝说和引导,作为子女也应该反思自己的生命--自食其力是光荣的,“啃老”吸老可耻。如今,很多年轻人缺乏感恩的心,认为父母给自己提供无偿的帮助理当如此,加上缺乏独立性和懒散成性,导致他们只会在家里“啃老”。


虽然啃老的原因是各不相同,但懒惰和娇气是他们常见的问题。在“啃老”现象的背后,存在着父母把小孩宠坏和传统家庭观念的问题,但青年人自身的问题占最主要的部分。缺少踏实肯干的精神,好高骛远却不能勇于承担责任,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生活,都是这一部分年轻人的缺陷。

别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啃老”层出不穷,该如何摆脱


针对于“啃老”层出不穷现象,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应对,这确实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但 “啃老””现象更多地源于家庭伦理和社会传统问题,这时候光靠法律恐怕意义不大,需要从多方面的努力来摆脱“啃老族”。


告别“啃老”,父母的放手和放心显得尤为重要,将孩子推进社会,让他独自去面对和承担,才有可能锻炼他的自主生活的能力。有专家表示,基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实,刚刚走进社会不久的年轻人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而父母迈入中老年,生活稳定,有些积蓄,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帮助子女无可厚非,但应避免滋生子女的懒惰、逃避思想,也不宜过多地干涉子女的选择。

就年轻人自己的因素而言,需要迅速学会自力更生。不可否认,年轻人面临的人生难题:结婚、买房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压力,让年轻人完全靠自己的确不现实。 但是,但也要鼓励年轻人“自立才会赢”。让他们意识到,与其依赖父母的辛劳以葛优瘫的姿势躺在人生的舒适区,坐在祖辈打造的江山基业上耗废青春,浪费人生,不如抛开父母尽其一生为我们打造的安乐窝,将自己归零,置自己于绝境,对父母说,您一生的血汗钱,我一分不会动,你们只管安生养老。请您们放心,房子会有,一切会有。

别让“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在家庭教育方面,专家认为,培养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过分追求物化的教育,对孩子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不够。我们应该让孩子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让孩子十三四岁就独立,使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适应。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孩子既不过分严格,也不过分溺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