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銀錠作為稱量貨幣,在我國貨幣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白銀的貨幣職能上溯秦漢, 下至民國“廢兩改元”,一千多年來,這些白花花的銀兩,除了與生俱來的金屬價值,更具有歷史文化、財政金融、鑄造工藝等多方面的研究與史料價值。在鑄造工藝上,相較機制幣的整齊劃一,銀錠經由匠人之手,純手工打造,面貌多樣,形制不一,每一枚都是獨一無二的工藝品。近年來,收藏群體不斷壯大,市場行情穩固。並且,伴隨藏品背景資料的日益充實,以及銀錠品種及數量的愈發豐富,藏家對於藏品的認知也進一步提升,研究與審美正變得更加高端和細化,在追求珍罕性的同時,對品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金代“劉仲元 使司”五十兩銀鋌

  金代跨越兩宋,貨幣政策基本與宋代相同,銀鋌形制亦與南宋相近,造型弧首束腰,有官鑄與商鑄之分。目前存世的金代銀鋌,絕大部分由國家各級公立博物館收藏,民間流傳甚少。

  此枚鋌面刻字“劉仲元 肆拾玖兩 行人劉仲元 劉百通秤”,另打“使司”等戳記若干,並砸有多個金銀鋪鑄造印記(花押),具典型的金代特色。戳記“使司”,是金代轉運司、鹽使司、勸農使司等政府機關之簡稱,打此戳記的白銀,多與賦稅或商業貿易相關。金代銀鋌大多將重量精確到錢,甚至半錢。鋌上銘文“肆拾玖兩”,未標示至“錢”,而於“兩”後打符號“1”,推測意為四十九兩整,此情形並非孤例,但所見極少。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明代“廣東廣州府傾解椒木軍餉銀壹錠 ”五十兩銀錠

  明初為抵禦倭寇進犯,實施海禁,但是,為維繫與海外諸國間的貿易關係,明政府鼓勵各國以“朝貢”形式,組織商人來華從事貿易活動。外國朝貢船隻抵岸後,由設立在廣東、浙江、福建等口岸的市舶司統一清點船載貨物,然後轉運。這種特殊的貿易形式,也被稱之為“朝貢貿易”,政府對朝貢物品抽取貨物稅。

  “椒木”即胡椒和蘇木,盛產於東南亞,是貴重的香料和染料,通過朝貢貿易大量輸入中國。當時,為抵制濫發寶鈔而引起的通貨膨脹,明政府甚至以胡椒和蘇木代替寶鈔發放京官俸祿。同時,由於椒木進口數量巨大,所抽收的稅銀,部分被用作平定倭寇的軍餉。此錠即是廣州府將朝貢椒木貨物稅折銀充抵軍餉之實例,對於明代財稅史及軍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物史料價值。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四川“元年八月 夔關 商恆茂 稅”十兩圓錠

  夔關位於四川省夔州府(今重慶奉節)境內,是鴉片戰爭前中國最大的商稅常關,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榷關,對往來川江的商船徵收通關釐稅,是四川省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目前發現的夔關銀錠有十兩、五兩、三兩三種規格,均存世無多。而十兩銀錠又有二種造型,早期鑄錠渾圓樸拙,光緒年所出則與四川圓形碗錠趨於一致。此錠造型渾圓高厚,風格粗獷,具典型早期夔關銀錠式樣。通常於錠面下方蓋有“福”、“祿”、“壽”、“囍”單字吉語圓戳,打“稅”字者,極為少見,應與鹽稅徵收密切相關。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四川光緒“二十一年 海防 匠福泰號”十兩圓錠

  鴉片戰爭後,太平天國起事,西方列強乘勢犯境,大清帝國內外交困。同治三年(1864年),在俄、英幕後支持下,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十年(1871年),沙俄攻佔伊犁,新疆危在旦夕。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東南海疆告急。由於國庫空虛,海、陸防務難以同時兼顧,清廷湘、淮二派各執一詞,塞防與海防之爭持續數月。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下旨塞防、海防二者並舉,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收復新疆。又令李鴻章籌建海防,經費籌措除西北協餉中劃撥部分數額,國庫亦有撥款,同時,還規定各省捐輸中按比例提撥銀兩,作為海防專項支出。此錠即為川省協撥之海防捐輸,留存至今真品極其稀少,素為川錠名珍。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貴州“甕安縣 地丁”十兩圓錠

  清初賦役因襲明制,地賦與丁賦分別徵收。地賦即農民繳納的地稅,丁賦則是百姓所承擔的徭役,二者均以銀兩折算,稱作地銀和丁銀。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政府實行攤丁入畝之賦稅改革,雍正初年推廣到全國,由地起丁,每地賦銀一兩,攤入丁銀,將地賦與丁賦合二為一,統稱“地丁”。此一稅項,為歷代國家財政收入之大宗。

  貴州地處西南,清初地方割據,戰事頻繁,百姓貧困,土地開墾面積、納糧銀總額均為全國最少,稅銀徵收相對稀薄,貴州稅項銀錠因此少有遺存,且不乏煢煢孑立者。“甕安縣 地丁”銀,則目前僅見此一品,國內外相關文獻目錄均無記載,公開拍賣首度出現。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江西“咸豐六年伍月 臨川縣 伍拾兩”方寶

  江西五十兩方寶是中國歷史銀錠中的獨特品種,從乾隆晚期至民國初年均有鑄造。所見實物大多為各府州縣的上解稅銀,鑄造規範,一字一戳,銘文排列整飭。此方寶屬江西早期鑄錠,其時太平天國戰事正酣,太平軍一度攻佔江西境內五十餘縣,地方財稅收入大受影響。正因如此,這一年份方寶遺存甚少,而打“臨川縣”縣名方寶更為稀見。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民國年造 甘肅省 管保來回 天保爐 ”五十兩方寶

  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宣佈白銀國有,禁止白銀作為貨幣再行使用,杜絕白銀外流。甘肅省經濟落後,清代以來,濫發無數不能兌換的紙鈔,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甘肅民間習慣貯藏金銀,尤其藏區,只接受金銀交易。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大力推行法幣券。儘管如此,銀兩於甘肅仍在繼續流通。

  此種五十兩方寶,即為蘭州地區以通用足紋銀鑄造,造型近似江西方寶,但錠面略為寬大。銀鋪將“管保來回”戳記直接打於錠面,意為確保信用、擔保成色。其鑄行時間已近中國銀兩流通尾聲,因此數量極其稀少,迄今僅發現十餘枚,品相完美之真品芳蹤難覓。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雲南“抱香井 李昭記”十兩大長槽錠

  雲南自古以出產井鹽而著稱,鹽稅是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稅種,為歷代政府所倚重。清代雲南鹽場可分為白井區、黑井區和磨黑井區等幾大鹽產區。其中磨黑井區又細分為磨黑井、按版井、香鹽井三場。抱香井是香鹽井所屬分場,位於今雲南省洱源縣。打有鹽井名稱的銀錠,無論是否加蓋“課”字,均為當地鹽課折銀。由於當時戰事頻發,邊防任務繁重,鹽稅一經收取即專款專用,大多用於擴充民團、操行團練等邊防軍費支出,故後世留存鹽井大槽十分稀少。

  相對於黑井、白井,抱香井銘文大槽所見較少,此枚早期抱香井所納鹽稅折銀,通體無傷,雙印書體古拙,字口鋒利,品相出類拔萃,極其難得。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雲南府課 壽 雲南府課”十兩大長槽錠

  明清時期,府縣同名十分常見,但省、府、縣三級行政區劃皆同名者,卻只有雲南一例。雲南府為雲南省首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立,民國二年(1913年)廢止,前後存在五百餘年。下轄昆明、富民、宜良、呈貢、羅次、祿豐、易門七縣,以及嵩明、晉寧、安寧、昆陽四散州,地位舉足輕重。

  雲南大槽稅錠,凡錠面加蓋“課銀”者,一般指例行性固定徵收,而加蓋“課”者,則為非例行性的臨時加徵。此錠銘文“雲南府課”,應系臨時性稅收折銀。至於為何加打“壽”字吉語?推測或為上解之際,恰逢聖上生辰吉日,為表恭賀之意,特別加打。

  此枚“雲南府課”大槽,中部倒蓋碩大“壽”字橢圓形戳,是目前所見“雲南府”銘出現在銀錠上的唯一實物,同時也是僅見打“壽”字吉語的雲南大槽稅錠。國內外相關文獻目錄均未見記載,公開拍賣首次出現,極為珍罕。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雲南“四年元順市解銀”三兩三槽錠

 

  此類地方上解藩司之三槽稅錠,鑄造於滇中昆明一帶,器形近似牌坊錠,通常所見戳記內只打年份或鋪號名,因鑄造地點位於省垣極其周邊,習慣上錠面不再另刻地名。光緒初年,部分三槽錠開始加蓋或在銘文中寫明銀色與銀兩用項,如九八銀、號銀、解錠等。此枚光緒“四年元順市解銀”即為實例,一戳之中同時註明年份、鋪號及用項,且年份與鋪號呈小字雙行排列,於三槽錠十分罕見。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雲南“壬辰年分 日新月盛”二兩半三槽錠

  “日新月盛”出自宋朱熹《中庸章句》序,寓意事物不斷興旺發展,偶見用於民間楹聯,出現於銀錠之上,目前僅發現此一品,公開拍賣首度出現。而且一橫二直式打戳,力度極大,造型獨特,戳內八字銘文,字字清晰,品相尤佳。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江蘇“光緒三十四年四月 兩淮京餉 豫興詹春”五十兩銀錠

  “兩淮”即淮南、淮北二十三個鹽場所在地之總稱,所產海鹽行銷蘇、皖、贛、鄂、湘、豫六省。“京餉”則是上繳戶部的鹽餉。“兩淮京餉”顧名思義是將兩淮地區鹽場的鹽稅折銀,上繳朝廷的餉項,部分用作京官及朝廷的薪餉俸祿,此品種銀錠存世無多。

  此枚兩淮京餉由豫興銀爐銀匠詹春銷鑄,經公估驗色,加蓋驗印“公估驗發”。錠面銘文全數陰刻,筆劃深峻流暢,書體頗具魏碑古風,品相殊為難得。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安徽“光緒年月 正陽鹽釐 銀匠蕭德”五十兩銀錠

  鹽釐,即對食鹽買賣課徵的厘金,起徵於淮南淮北。兩淮為清代重要產鹽區,因此,多卡抽釐,鹽課繁重。同治二年(1863年),兩淮鹽運使曾國藩整頓鹽法,在安徽五河與正陽關設卡,徵收淮北鹽行銷之鹽釐,以每包鹽收厘金五百文計,無需厘金總局經辦,所徵鹽釐的40%按月撥解皖北道充作軍餉。除五河和正陽關外,此前所設厘金局、卡,只可驗票,不準重複抽釐。

  正陽關位於安徽壽州,是淮北鹽運往河南的必經之地,選擇在此處抽收鹽釐,說明正陽關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此錠即為正陽關所徵鹽釐折銀,是安徽官鑄稅銀最罕少的品種之一,存世寥若晨星。

銀錠市場行情穩固,珍罕品類價值超百萬

  清代湖北“光緒五年月 江漢關 乾裕號匠蔡春”五十兩銀錠

  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闢漢口為通商口岸。同治元年(1862年)一月一日,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批准,江漢關正式成立,隸屬海關總稅務司。其主要職責為徵收進出口關稅與緝私,同時兼管郵政、航道、港務、檢疫等事務,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海關之一。

  清代江漢關進出口貿易繁盛,關稅收入巨大,但存世江漢關銀錠目前卻僅約幾十枚,絕大多數為光緒五年至光緒三十四年間鑄造,分別由“乾裕號”、“有成號”及“協成號”三家官銀號銷鑄。據相關史料記載,鴉片戰爭後,割地賠款使清政府財政捉襟見肘,江漢關開關初期,稅收幾乎都用於太平軍,後期則被用作戰爭賠款以及各種外債償還。此外,駐京八旗的兵餉、京官俸餉、京員津貼及海防經費等諸多用項,也由江漢關部分承擔。因此,江漢關所徵稅銀,只有極少被銷鑄成形制統一的海關銀錠上繳國庫,經過歷朝歷代的熔燬改鑄,留存於世者自然少之又少。此枚通體無傷,銘文楷法精整,堂皇峻立,品相頗為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