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桑一條蠶如何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一匹綢?看翁源蠶桑產業園

一顆桑一條蠶如何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一匹綢?看翁源蠶桑產業園

蠶桑文化是華夏農耕文明的主體文化之一,與稻田文化一起構成了世界人民對華夏文明最早的認同。“柔桑採盡綠陰稀,蘆箔蠶成密繭肥。”是韶關市翁源縣蠶桑產業的美麗畫卷。翁源蠶桑產業歷史悠久,自古便是粵北著名的蠶桑之鄉,蠶桑生產可追溯到唐代,位列“全國六大蠶桑基地縣”。一棵桑、一條蠶、一粒繭、一匹綢,成為演繹翁源蠶桑文化源遠流長的生動符號。

一顆桑一條蠶如何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一匹綢?看翁源蠶桑產業園

2019年6月,翁源縣蠶桑產業園成功入選2019年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今天地道農旅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蠶桑產業園。

01

項目概況

翁源全縣桑園面積3萬多畝,蠶桑產業園所在的龍仙、周陂、江尾、壩仔4鎮桑園面積就上2萬畝,佔全縣總量的75%以上,產業有特色有基礎。

一顆桑一條蠶如何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一匹綢?看翁源蠶桑產業園

產業園按照“一心、一帶、五區、多基地”進行空間佈局。

“一心”是蠶桑產業園綜合服務中心;

“一帶”是絲路花海蠶桑文化休閒觀光帶;

“五區”包含蠶桑種養標準化示範區、蠶桑產品加工與商貿物流區、蠶桑科技創新與孵化區、鄉村振興產業扶貧示範區、蠶桑文化休閒體驗區;

“多基地”指對舊的蠶桑基地進行標準化集約化改造,打造新的標準化桑園。

02

項目特色

1 綜合多方資源夯實基礎

產業園由當地政府牽頭成了項目工作小組,同時通過農民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促進規模化土地資源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有效解決土地碎片化、生產鬆散化問題。

園區集聚了廣東信達繭絲綢、翁源縣家寶蠶業、翁源縣信達蠶桑專業合作社、翁源縣自貴家庭農場等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成為實施主體,綜合多方資源,打下了良好的新型經營主體基礎,形成了制種、種桑、養蠶、繅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格局。帶動了5000多農戶種桑養蠶,增收超過2億元。翁源每年有8.5萬多擔鮮繭上市,年飼育蠶種達9.5萬張,蠶繭價格市場行情看好,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成為廣東蠶桑產業的主力軍。

產業園還成立了蠶桑生產者協會,聚合了龍仙鎮八字陂蠶桑生產合作社等下延會員單位24個,配套小蠶共育基地5個,蠶繭收購站16個。

一顆桑一條蠶如何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一匹綢?看翁源蠶桑產業園

2 堅持龍頭帶動劃定佈局

產業園將以廣東信達為龍頭,按照“二三五”進行戰略佈局。

“二”是指做優做強傳統繭絲綢產業、拓寬蠶桑產品創新產業;

“三”是指圍繞繭絲綢、蠶桑食品、用品三個品類綜合開發,進一步拓展蠶桑文化、休閒旅遊,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五”是指繭絲綢鏈條、鄉村振興發展、互聯網+農業、農業+金融、農業+文化五大產業技術體系。

實施主體廣東信達提供優質的桑苗和蠶種,讓農民避開了幼齡蠶難養的風險,企業又統一收購,保障了農民收入效益。同時將零星、分散,小而不全的種桑養蠶戶連結起來,形成互補、互利、互幫、互助、互學的產業經營組織,共抗市場風險,增加經濟效益。

信達還構建和實施了“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與農戶簽訂《種桑養蠶合同》,保價收購蠶農的蠶繭,同時創新種養模式,與農戶形成緊密的聯結機制,有效降低了農戶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加農民就業、促進蠶農增收。蠶繭不愁賣,農戶能增收,公司有了優質原料,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由此廣東信達建設了優質蠶桑基地近萬畝,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參與生產經營。

3 技術創新成就體面職業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長期以來,農民卻遠談不上是體面的職業。“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一句話道出種桑養蠶的艱辛。傳統的小蠶養法一天要飼餵多次桑葉,從天剛亮要一直忙到凌晨,對技術要求高,許多人就是受不了這份苦而放棄種桑養蠶。

俗話說:“養好小蠶半豐收”。農民自己買種、自己育蠶的這種“單打獨鬥”的分散養蠶方式不僅影響蠶的成活率,還耗費人力。如何讓種桑養蠶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蠶桑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翁源蠶桑產業實行了養蠶模式的革命性變革,讓養蠶效率更高。

即大力推廣“小蠶共育”模式,突破了這個“瓶頸”,從根本上改變了幾千年來傳統的自繁自養的養蠶模式,讓蠶桑產業煥發了新的生機。“小蠶共育”指的是由公司集中飼養小蠶,農戶則從四齡蠶開始飼養,10余天之後就能收穫鮮繭銷售。這一模式既能避免因農戶技術不足導致的小蠶死亡率過高,又能大大縮短農戶養殖的週期,促進小蠶發育整齊、提高蠶繭質量,減少蠶農的經濟損失,還能有效降低養蠶病蟲害等一系列風險,讓農戶省力、省時、省心,節約勞動成本,賺更多的錢。

傳統的自繁自養農戶以前一年只能養不到10批蠶,“小蠶共育”模式推廣後,現在一批蠶只需12天,一年最多可以養32批。“小蠶共育”模式將最難的環節交給公司,大大減小了蠶農的壓力以及勞動強度,讓更多人願意養蠶。

一顆桑一條蠶如何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一匹綢?看翁源蠶桑產業園

4 拔高定位實現上位對接

蠶桑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民引以為傲的產業和文化瑰寶,各項技術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翁源將蠶桑產業定位為中國蠶桑在華南地區的代表,希望人們一提起蠶桑和絲綢就能想起翁源這個璀璨明珠。於是,翁源藉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東風,建設蠶桑產業園幫助翁源蠶桑從歷史中走出來,形成。

03

項目啟發

地道農旅小編認為翁源蠶桑產業園的以下做法,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或啟發:

1 打造利益共同體

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單體的力量是微薄的,多方合作,團結一致才能將事情做好,產業園的建設也是如此,翁源蠶桑產業園在這方面的作為值得學習。

一方面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拉攏在一起,形成利益聯結的多元化經營主體,由此集中了碎片化土地,解決了規模問題;連結了參與主體,解決了生產鬆散化問題;集聚了人力、財力等多方資源,實現了資源共享、利益互惠,讓產業園成為效益核變的核心。

2 讓龍頭企業帶動

以強帶弱,互補提升可以說是大多農業項目慣用的方式,一個利益共同體中,各利益參與主體總存在資源、實力等方面的差異,以強帶弱才能快速形成聚合力,推動整體朝著同一方向、同一目標前進。

具體怎麼做?翁源蠶桑產業園便樹立了一個榜樣,以龍頭企業為出發點進行戰略佈局,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最強優勢,承擔技術等方面的重要職責,輔助其他主體有效解決難題、減小壓力,提高參與積極性,同時又獲得自身所需,這樣才能互補提升,抱團增收。

3 高定位銜接政策

一個農業項目在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聚合力主體後,有了規模,上了軌道後,要想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獲得更大的市場影響力,就要想辦法與時代新政策、行業新潮流做積極對接,站在全域與時代的格局樹立對應的發展目標。

地道國際·農旅』地道國際農旅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以深耕農旅、振興鄉村為使 命,以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模式為抓手,是中國農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導品牌。致力構建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特色小鎮、共享農莊、康養綜合體及鄉村振興產業。為企業家和參與者共建、共享、共贏行業生態平臺。歡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參與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發展和完善,一起助力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