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下雪”了!

秋末冬初,又到了蘆葦開花的季節。一團團蘆花蓬蓬鬆鬆,如天邊的雲霧飄落在人間,輕盈、柔軟。風乍起,蘆浪翻滾,勾畫出一幅“蘆花飛雪”圖,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驚奇。

張家港,“下雪”了!


《詩經•蒹葭》裡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裡的蒹葭就是現在所說的蘆葦。

我市沙上地區曾經遍地是蘆葦,老人們都記得百里江灘長著成片的蘆葦,形成茂密的蘆葦沙灘。

如今,人們仍然可以在雙山島、常陰沙等廣闊的江堤上,觀賞到成片的蘆葦。

秋日裡的雙山島,大片的蘆葦繞著堤岸而生。在風中,蘆葉沙沙,葉吐絮語,蘆花如雲似煙,悠然飛揚。在藍天、江水的映襯下,蘆葦叢顯得格外的壯觀、遼闊。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蘆葦依水而生,入秋變黃,花開如雪,紛飛時宛如夢境,彷彿道不盡的思念情深。層層翻動的蘆花就像波浪一樣,給蕭瑟的秋天平添了幾分爛漫幾許柔美。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除雙山島以外,在我市暨陽湖溼地公園、梁豐生態園等各大公園,也可以看到蘆葦、蘆荻等開的形狀不一的蘆花。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張家港,“下雪”了!

一片銀白的蘆花,映著江流,迎著江風,獵獵生動。對於沙上人來說,這個自然之物,不僅唯美如畫,還像個“慷慨無私”的朋友。

張家港,“下雪”了!

在過去日子艱苦的時候,蘆葦可以做成門、扉、席、鞋,人們用自己的勞動享受著蘆葦的“恩賜”。在深秋的陽光下,拿著鐮刀的男男女女在蘆葦蕩裡進行收割,他們用肩膀扛,用扁擔挑,把一捆捆蘆葦運家。

張家港,“下雪”了!

蘆葦運到家了,就放在場地上進行晾曬。曬乾後的蘆葦可以剖幹做成蘆蓆,蘆蓆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大的可以蓋在屋上,還可以當房子的內牆屏隔。

張家港,“下雪”了!

編蘆蓆 攝於1974年

等長的細蘆葦去殼後用細麻線編起來,可以做成曬簾,用來曬被子等物品。現在沙上地區的鄉村人家裡,還是會使用曬簾。

張家港,“下雪”了!

農家編蘆簾 攝於1974年

蘆葦上輕柔鬆軟的蘆花,還可以做成蘆花鞋。上世紀50年代左右,張家港的男女老少一到冬天,腳上幾乎全是穿著蘆花鞋,蘆花鞋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這種當時十分普及的“暖鞋”,一般是草底蘆花幫,廉價又保暖,足以讓人度過寒冬。

張家港,“下雪”了!

2013年“港城絕技”張家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大賽

南豐鎮海壩村的施洪德老人,是蘆花鞋編織技藝傳承人,他回憶道,“因為取材方便、工具簡單,在上世紀70年代初,南豐鎮上編織蘆花鞋的家庭最多時有一百多戶,是農戶當時的副業之一。製作蘆花鞋很費功夫,需要有相當的編制技藝,一人一天頂多做兩、三雙。”

張家港,“下雪”了!

蘆花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上世紀70年代末,蘆花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現在,蘆花鞋製作技藝已列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蘆花鞋製作工藝還走上了上海世博會的舞臺。

張家港,“下雪”了!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蘆蓆、蘆花鞋等早已逐漸淡出生活,但蘆葦蘊藉的文化基因還在沙地上汩汩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