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數學才子紛紛出走美國 張益唐:“我在考慮要不要回來”

作者丨李晨陽

北大數學才子紛紛出走美國 張益唐:“我在考慮要不要回來”

張益唐(王之康攝)

被譽為“1號院系”的北京大學數學系,毫無疑問是國內數學教育的一座聖殿。這裡走出過張益唐、田剛、張平文等數學大家,而許晨陽、張偉、惲之瑋、袁新意、朱歆文等後起之秀也被譽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

然而輝煌難免與爭議相伴,包括“黃金一代”在內,北大數學才子們紛紛出走美國的現實,令人遺憾的同時也不免反思。

11月16日,張益唐現身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他談到了中國的數學教育,也談到了北大數學系和天才們的人生選擇。

他相信,屬於中國數學人才的“時機”已然到來。

《中國科學報》:包括你在內,北京大學走出了許多數學名家。究竟是北大數學系成就了這些數學家,還是這些有潛力的數學人才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北大?北大在這些數學人才的成長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張益唐:

兩方面的因素都有,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北大的基礎、名聲和治學精神本身就能吸引這些優秀的年輕人,現在看來,這些人又反過來成就了北大。我的情況稍微特別一點,走了很長一段路以後才獲得成功,但是這一代年輕人的路要順利很多。我相信他們是非常有希望、非常有潛力的一代。

《中國科學報》:這“黃金一代”為什麼會如此集中地湧現?

張益唐:歷史和科學都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另外這也跟他們的研究方向有關:正好這個時候這個方向也應該有所突破了。從長遠來講,我對北大數學系的年輕人很有信心,相信北大未來會湧現出更多優秀的數學人才。

《中國科學報》:你也提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比較坎坷,但是後起之秀們的道路就平順很多。這是時代原因還是個人際遇?當今青年學生所處的環境與你當年北大求學的時候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張益唐:

我分享一個以前沒有講過的故事。好多年前,北大數學系1978級一個學生幹部問丁石孫先生:為什麼我們這級還沒有出人才?丁先生的回答是“時機還不夠”。

那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北大的學風非常好,對學生的訓練啊什麼的,各方面都好,但是整體來講我們80年代的水平跟國際整體水平相比差距太大了。到現在我都能會想起一批批老師出國以後,看到國外的研究狀況,那種急迫的心情。

而“黃金一代”以及更年輕的北大學子,他們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北大的水平跟國際相比差距已經不大了。丁先生當年所說的“時機”,如今已經大不相同。

還有一個現象我覺得很好。就是過去整個社會風氣比較看重物質,很多聰明的小孩會考慮學數學能不能賺錢。但我能感覺到,至少在比較好的高校裡,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中國科學報》:這些年,你與國內數學界和青少年學子保持著密切的交流,也在北大開設了暑期課。怎麼評價北大目前的數學教育現狀?

張益唐:我就覺得這幫小孩聰明得不得了,雖然是本科生,水平已經跟研究生差不多了,讓我措手不及,這個“種子工程”是很了不起的。

另外,北大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最好的老師都來給本科生上課,這一點很重要。你別覺得微積分誰都能教,懂的人或許很多,但能教好是很不容易的。現在還有一個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地址就在北大,這個中心的科學家也有給本科生教課的,這個事情就非常好。

《中國科學報》:對中國數學教育的提升和數學人才的培養有哪些建議?

張益唐:對中國的數學教育如果要提出一般性的建議,那你也知道,只能是空話。我只是希望北大能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去做,然後作為一個榜樣帶動其他學校也把這塊做好。

我們國家的數學教育會自然地提升,我相信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但你要讓我出一個新招,照著我說的做,就能迅速提升,這我說不出來。

前幾天,我妻子給我看了一篇報道:北大張平文院士說,要“保護”天才,而不是“培養”天才。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儘管我們都覺得美國數學的基礎教育很淺,但依然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在美國,如果發現一個孩子有數學或是其他天賦,他們會對這些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不會埋沒他們的天賦。

但我也想,如果在中國辦數學天才班等等,會不會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天才?相對而言,美國的父母似乎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孩子資質平平。這裡面多少有一點社會環境的因素在。

《中國科學報》:當你說“一步一步”的時候,就是否決了發展數學教育存在捷徑和秘訣?

張益唐:應該是這樣,沒什麼捷徑。

《中國科學報》:我們也看到,包括你,也包括“黃金一代”,這些北大培養的數學人才畢業後,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美國。怎麼看待這個情況呢?

張益唐: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現在社會更尊重個人的意志,也允許你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很多去了美國的人,以後還會回來。連我現在都在考慮,我要不要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