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建筑丨万寿寺

甘肃古建筑丨万寿寺

甘肃古建筑丨万寿寺

甘肃古建筑丨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甘州区县府南街。又名木塔寺,寺院最早创建于北周时期。1993 年,万寿寺(包括木塔及藏经楼)被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甘州区博物馆负责管理。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钟庚起撰《甘州府志》载:“万寿寺木塔九层,罗汉五百,俗名木塔寺,(北周)已有之,隋开皇二年(582 年)重建。”大业二年(609 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曾命随行名僧慧乘在万寿寺为高昌王及二十七国使者讲授《金光明经》。唐贞观十三年(639 年),大将尉迟恭曾奉唐太宗之命负责监修万寿寺塔。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路经张掖,曾在万寿寺礼佛诵经。《重刊甘镇志》载,明永乐十四年(1416 年)重修万寿寺,将木塔由原 15 层改为 9 层。永乐十六年(1418 年)又大修寺塔。《马克•波罗行记》中对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时的万寿寺有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 ~ 1435 年),镇守甘肃太监王贵曾上疏请明宣宗颁赐“万寿寺”匾额,又赐藏经。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甘肃提督孙思克主持筹资维修,并刻立《重修万寿寺碑记》,碑文称当时修缮“楼殿一新,廊庑改观,500 罗汉,尊尊光明,二十诸天,在在圆满,卧像显丈六金身,千佛耸百尺高阁。伽蓝护法山门厨库,无一不重加修理。”清代名僧卜舟写有《万寿寺木塔》诗一首。清末,木塔被大风毁坏,1926 年重建。

万寿寺原建筑坐西朝东,院落式布局,中轴线有山门、殿堂、佛塔、藏经楼、僧舍等,现仅存木塔和藏经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寿寺改为张掖中学校址,殿堂被改建为校舍,部分殿堂被拆除。20 世纪 90 年代,扩建广场,原格局不存。

现存木塔 1983 ~ 1986 年维修,砖木结构八面九级空心阁楼式,外檐均为木构出廊,金柱间砌筑青砖墙,通高 32.8 米,檐柱与金柱间施单步梁拉结,塔内有木楼梯和扶手栏杆。建于砖石砌筑的方形须弥座台基上,台基四面有垂带踏步、抱鼓石及望柱栏杆,台基顶部四周置石雕望柱栏杆,台基底边长 20.3米,高 1.5 米。第一塔身平面呈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四周出廊结构,四面金柱明间装槅扇门,次间开方窗,门额上方嵌砖雕匾额,西侧为“入三摩地”,东侧为“登极乐天”;第二层塔身外檐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结构,金柱平面布局为八角形,金柱间砌筑砖墙,东、西面各开拱形假门洞,南、北面开假窗,门楣嵌砖雕匾额,西侧为“宝筏金绳”,东侧为“西天正觉”。一、二层屋面覆盖灰筒板瓦,垂脊端部施灰陶跑龙,博脊用青砖瓦条垒砌。第三至第九层塔身外檐柱、金柱的平面布局呈八角形,四周环绕廊,金柱间砌筑砖墙,屋面覆盖灰筒板瓦,垂脊用雕花脊筒子砌筑,博脊用青砖瓦条垒砌,四面分层开门窗,其中第三层四面辟门,无窗;第四层东、西面辟门,无窗,东门两侧砖刻楹联“玲珑塔下祥光晃,紫金钵里千朵莲”,门额题“千佛明经”,西门两侧砖刻楹联“九级浮图光闪烁,千层莲座镇金刹”,门额题“万法归空”;第五层东、西面辟门,南、北面设假窗,东门两侧砖雕楹联“宝寺犹云中世界,高塔如静里乾坤”,门额题“西来妙意”,西门砖刻楹联“平安两字西方佛,清静三途上界仙”,额题“甘泉福荫”;第六层四面辟门;第七层东、西面辟门,南、北面开月窗。第八层檐柱间装木雕栏杆;第九层室内为木构井式塔顶,原悬挂铜钟一口,已取下,屋面八角攒尖顶,塔顶攒尖处置灰陶宝瓶。各层檐下施木雕十二生肖图案,挑檐角梁雕刻龙头,下挂风铎。“木塔毓钟”是古代张掖八景之一。木塔前有清代《重修万寿寺石碑》一通。

藏经楼位于木塔西面 10 米处,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三檐歇山顶,建于高 0.4 米的水泥台基上,第一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出廊,前檐金柱明间、次间装木槅扇门,梢间为槛墙、槛窗,其他三面均青砖砌墙,檐下施五踩花牙子斗栱;屋面覆盖筒板瓦,戗脊用雕花脊筒子砌筑,博脊用青砖瓦条砌筑。第二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出廊,下檐施五踩花牙子斗栱,上檐施七踩花牙子斗栱,前檐金柱明间、次间装木槅扇门,梢间为槛墙、槛窗,其他三面均青砖砌墙;屋面覆盖筒板瓦,正脊、垂脊、戗脊用雕花脊筒子砌筑,正脊两端置龙吻,中间有跑兽、宝瓶,垂兽、戗兽俱全。

2014年,经报请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甘文局发〔2014〕300号)公布其保护范围为:“东至木塔踏步外侧以东90 米,南至藏经楼南侧台基外侧以南60 米,西至藏经楼北侧台基外侧以北30 米,北至藏经楼北侧台基外侧以北60 米。”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文局联发〔2018〕3号)公布其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 米。”

(甘肃省文物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