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建築丨萬壽寺

甘肅古建築丨萬壽寺

甘肅古建築丨萬壽寺

甘肅古建築丨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甘州區縣府南街。又名木塔寺,寺院最早創建於北周時期。1993 年,萬壽寺(包括木塔及藏經樓)被公佈為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由甘州區博物館負責管理。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鍾庚起撰《甘州府志》載:“萬壽寺木塔九層,羅漢五百,俗名木塔寺,(北周)已有之,隋開皇二年(582 年)重建。”大業二年(609 年),隋煬帝西巡張掖,曾命隨行名僧慧乘在萬壽寺為高昌王及二十七國使者講授《金光明經》。唐貞觀十三年(639 年),大將尉遲恭曾奉唐太宗之命負責監修萬壽寺塔。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歸來,路經張掖,曾在萬壽寺禮佛誦經。《重刊甘鎮志》載,明永樂十四年(1416 年)重修萬壽寺,將木塔由原 15 層改為 9 層。永樂十六年(1418 年)又大修寺塔。《馬克•波羅行記》中對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時的萬壽寺有記載。明宣德年間(1426 ~ 1435 年),鎮守甘肅太監王貴曾上疏請明宣宗頒賜“萬壽寺”匾額,又賜藏經。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甘肅提督孫思克主持籌資維修,並刻立《重修萬壽寺碑記》,碑文稱當時修繕“樓殿一新,廊廡改觀,500 羅漢,尊尊光明,二十諸天,在在圓滿,臥像顯丈六金身,千佛聳百尺高閣。伽藍護法山門廚庫,無一不重加修理。”清代名僧卜舟寫有《萬壽寺木塔》詩一首。清末,木塔被大風毀壞,1926 年重建。

萬壽寺原建築坐西朝東,院落式佈局,中軸線有山門、殿堂、佛塔、藏經樓、僧舍等,現僅存木塔和藏經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萬壽寺改為張掖中學校址,殿堂被改建為校舍,部分殿堂被拆除。20 世紀 90 年代,擴建廣場,原格局不存。

現存木塔 1983 ~ 1986 年維修,磚木結構八面九級空心閣樓式,外簷均為木構出廊,金柱間砌築青磚牆,通高 32.8 米,簷柱與金柱間施單步梁拉結,塔內有木樓梯和扶手欄杆。建於磚石砌築的方形須彌座臺基上,臺基四面有垂帶踏步、抱鼓石及望柱欄杆,臺基頂部四周置石雕望柱欄杆,臺基底邊長 20.3米,高 1.5 米。第一塔身平面呈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四周出廊結構,四面金柱明間裝槅扇門,次間開方窗,門額上方嵌磚雕匾額,西側為“入三摩地”,東側為“登極樂天”;第二層塔身外簷平面呈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周出廊結構,金柱平面佈局為八角形,金柱間砌築磚牆,東、西面各開拱形假門洞,南、北面開假窗,門楣嵌磚雕匾額,西側為“寶筏金繩”,東側為“西天正覺”。一、二層屋面覆蓋灰筒板瓦,垂脊端部施灰陶跑龍,博脊用青磚瓦條壘砌。第三至第九層塔身外簷柱、金柱的平面佈局呈八角形,四周環繞廊,金柱間砌築磚牆,屋面覆蓋灰筒板瓦,垂脊用雕花脊筒子砌築,博脊用青磚瓦條壘砌,四面分層開門窗,其中第三層四面闢門,無窗;第四層東、西面闢門,無窗,東門兩側磚刻楹聯“玲瓏塔下祥光晃,紫金缽裡千朵蓮”,門額題“千佛明經”,西門兩側磚刻楹聯“九級浮圖光閃爍,千層蓮座鎮金剎”,門額題“萬法歸空”;第五層東、西面闢門,南、北面設假窗,東門兩側磚雕楹聯“寶寺猶雲中世界,高塔如靜裡乾坤”,門額題“西來妙意”,西門磚刻楹聯“平安兩字西方佛,清靜三途上界仙”,額題“甘泉福廕”;第六層四面闢門;第七層東、西面闢門,南、北面開月窗。第八層簷柱間裝木雕欄杆;第九層室內為木構井式塔頂,原懸掛銅鐘一口,已取下,屋面八角攢尖頂,塔頂攢尖處置灰陶寶瓶。各層簷下施木雕十二生肖圖案,挑簷角梁雕刻龍頭,下掛風鐸。“木塔毓鍾”是古代張掖八景之一。木塔前有清代《重修萬壽寺石碑》一通。

藏經樓位於木塔西面 10 米處,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兩層三簷歇山頂,建於高 0.4 米的水泥臺基上,第一層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四周出廊,前簷金柱明間、次間裝木槅扇門,梢間為檻牆、檻窗,其他三面均青磚砌牆,簷下施五踩花牙子斗栱;屋面覆蓋筒板瓦,戧脊用雕花脊筒子砌築,博脊用青磚瓦條砌築。第二層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四周出廊,下簷施五踩花牙子斗栱,上簷施七踩花牙子斗栱,前簷金柱明間、次間裝木槅扇門,梢間為檻牆、檻窗,其他三面均青磚砌牆;屋面覆蓋筒板瓦,正脊、垂脊、戧脊用雕花脊筒子砌築,正脊兩端置龍吻,中間有跑獸、寶瓶,垂獸、戧獸俱全。

2014年,經報請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關於公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的通知》(甘文局發〔2014〕300號)公佈其保護範圍為:“東至木塔踏步外側以東90 米,南至藏經樓南側臺基外側以南60 米,西至藏經樓北側臺基外側以北30 米,北至藏經樓北側臺基外側以北60 米。”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於公佈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甘文局聯發〔2018〕3號)公佈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0 米。”

(甘肅省文物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