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千百年來,人們總結出許多為人處世、知人識人的道理,明清兩代文人不斷修正、補充,並把它們集中寫到《增廣賢文》中。從此,《增廣賢文》就成為兒童啟蒙的教材,人們行為的指南。其實,這裡面很多內容除了來自古代勞動人民的經驗和智慧外,還有一些來自古代文人的總結。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同樣揭示了一個識人辨才的道理,它與《增廣賢文》中的“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表達和藝術方面明顯要更高一籌。下面我們來看這首詩。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路遙知馬力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字面意思是:我送給你一種解決疑問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蓍草莖來占卜吉凶。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材還要等七年以後。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蓍草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來表示他的心情。五年之後,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任通州司馬,聞訊後抱病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貶官途中的白居易收到此詩,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來奉和。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不用鑽龜與祝蓍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詩人在這首詩裡闡明“試玉”、“辨才”的道理,其實是為自己及好友元稹伸冤,表示他們二人是受誣陷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假以時日,自然會澄清事實,辨明真偽。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試玉要燒三日滿

首聯“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因為這是一首和詩,是寫給朋友元稹的,所以,這裡“君”指的是元稹。鑽龜、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鑽龜殼後看其裂紋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莖占卜吉凶。這裡是指求籤問卜。詩人說,我送給你一個決斷狐疑的方法,這個方法不需要用龜甲、蓍草來占卜決定。在表現手法上,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卻極為曲折,富有情味。開篇鄭重地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接下來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辨材須待七年期

頷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這兩句極富人生哲理,也是一個千古名句。它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以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類似,都是對人心的深刻總結。古人認為,欲辨別玉石的真假,須用火來燒,能夠經得住烈火長時間的炙烤,便是好玉;欲鑑別木材的好壞,要等到七年之後,經過風吹日曬雨淋之後,依舊結實不腐,才能證明是一塊好木材。表達的含義就是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周公恐懼流言日

頸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說頷聯是正面闡述的話,那麼下面兩聯就是反面論證。對於周公和王莽,我們今天都知道是什麼樣的人了,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要謀害成王,一時流言四起,周公害怕得躲了起來。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漢朝政權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可見人們最初的認識都是錯誤的,沒有時間的檢驗,又有誰能夠認清事情的本質呢?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王莽謙恭未篡時

尾聯“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兩句雖是假設,但卻是全篇的關鍵句。如果在真相未明之前,他們身故了,那就沒有了後世周公的英明,也從此埋沒了王莽篡權奪位的嘴臉。“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矇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從這一點來說,這裡也是白居易對元稹的鼓勵,給元稹信心,不要被今天的挫折打倒,好好活下去,讓時間來為我們洗刷冤屈。果不其然,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白居易觀點的正確,最終歷史還給了他們清白之身。

白居易此詩,表達了一個深刻哲理,堪稱超越《增廣賢文》的經典

白居易、元稹、白行簡塑像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卻極為曲折,富有情味。詩中提出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的“決狐疑”之法,並分別從正面、反面進行論述,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極具典型性。詩人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並進行反覆論證,讓道理更深刻、更形象,更深入人心,自然比《增廣賢文》中簡單的說教更高一籌,更具有說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