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不累的關係,是保持距離感

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和諧往往都是建立在恰當的交往距離之上,而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某些衝突卻是從不恰當的交往距離開始演變。所以,擁有合適的距離感就成為了人際交往的核心所在。

經大量的社會實驗研究表明,人際交往的距離主要分為4種,每一種距離都有著詳細的標準和場景。通常會靈活運用距離語言的人往往討人喜歡,反之惹人厭惡。

那麼,你在與人交際時通常都會選擇什麼樣的距離呢?

相處不累的關係,是保持距離感

01

陌生距離

世界這麼大,我們能與之相識的人只有極少一部分,大多都是陌生人。

而陌生人的交往環境是指:“在正常公共場合中無關係人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具體量化就是在3.7米~7.6米之間。

如果有人靠近這個距離,我們會莫名的感到自己的領地受到到侵犯,因此也就會對陌生人的靠近產生一種牴觸的心理,從而演變為一種厭惡的情緒。

比如,在陌生城市旅遊,一人獨自遊覽街頭小巷,沉浸於花落花開的聲音中時,忽然發現有一陌生人靠你極近,這時你就會感到極大的不適。

當你換個地方拉遠距離,對方如果還是一無所知拉近距離,這時你就會感到非常反感,那種感覺就像是明明屬於自己的領地,被外人侵入,自身感到自大不適,從而不自覺對對方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

這時候,如果那位陌生人的“無意識靠近”是帶有接近想法,那麼學會靈活運用距離語言則能避免對方產生反感的情緒。

試想一下,當自己遇上心儀的那個人,想與之交談,躊躇中,如果貿貿然的接近,結果大多都失望而歸。

而自己如果能夠熟練認知距離語言的運用,就不會貿然的接近,而是在恰當的時機,判斷好對方情緒然後靠近對方,這樣一來,兩人之間陌生的隔閡也會很自然的消融一部分,從而獲得不錯的反饋。

通常,我們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都比較疏遠,如果貿然的拉近距離,不但不會縮小範圍,而會推遠對方,漸行漸遠。

相處不累的關係,是保持距離感

02

社交距離

職場中,我們會接觸不同習慣的人,在與他們的相處過程中,就是一種社交。這種社交上大多呈現在禮節和比較正式的關係之上,如果把這種距離具體化就是1.2米~3.7米之間。

這個距離的交往會讓對方覺得很舒服,能足夠感受到對方的尊重和避免異性的之間過度接近造成的不適感。

畢竟,在外談公事,人的第一印象尤為重要,通過運用距離語言調整自己對人相處的方式,就能很好的優化印象,從而使雙方相處舒適,雙方的距離自然也就能夠拉近。

之前和同事一起出去洽談業務,之前已經談好大致方向,這次只需要解釋好具體細節就能成功簽約。

可當我們在和別人講解內容時,同事小涵想要拉近雙方的關係,於是不合時宜的說了一些玩笑話,更繞開我們原坐的位置和對方坐在了一起。

雖然在場都是同性,但明顯對方很注重距離方面的細節,對小涵刻意拉近的行為產生很明顯的牴觸,原本順利的交談至此出現波動。

後來,我們支開小涵後,對方情緒明顯平緩下來,業務最終也成功洽談。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的拉近距離就能贏得別人的好感是一種很自然的行為,可正是這種錯誤認知,促使人辦砸事情。

現如今,每個人都比較注重個人隱私和交往距離,如果貿然拉近和對方的距離,只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和相反的作用,所以在社交中,選擇合適的交往距離,才能促進人際的發展。

相處不累的關係,是保持距離感

03

熟悉距離

人都是群居動物,沒有人能夠永遠和別人保持距離,因此每個人身邊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好朋友,而在和他們相處時的距離,就是代表著熟悉的距離。這種距離通常在46釐米~122釐米之間。

和他們相處時,不會在意距離的拉近,因為心底已經將對方劃入自己的領地,自然不會對他們的靠近產生什麼反感情緒。

反倒是如果對方拉遠這個距離,自己反會覺得不舒服,會認為對方發生什麼或者自己哪惹別人生氣了,所以和熟悉人之間交往的距離就能看出之間親密關係的深淺。

同理,當和朋友交往時,對方如果都保持著很客氣的姿態,這種情況就很容易被誤以為不當自己是朋友,更會懷疑自己是否一直在自作多情。

前不久,我的一位閨蜜突然對我客氣起來,原來我們的相處方式都是這麼舒服怎麼來,她這突然改變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心裡更是一慌,尋思兩人之間出現什麼問題。

後來,實在想不出問題的我直截了當詢問她原因,她的回答讓我鬆一口氣的同時又哭笑不得。

原來,最近她在參加一個禮儀的培訓,培訓老師說不論對誰都要保持客氣才能有效保持完美的儀態,她堅持了一個禮拜,而這一個禮拜正好是我約她的時間。

所以,對於熟悉的朋友之間更要注意距離的問題,客氣對於陌生人是一種禮貌,對熟悉的人而言卻是一種傷害。

相處不累的關係,是保持距離感

04

親密距離

“親密無間”這成語很好的形容了最後一種距離:親密的距離。它的範圍通常在46釐米以內,一般適用於親人和戀人之間。

在這種關係裡,我們通常只允許親人、戀人或者極好的同性朋友踏入此空間中,其餘的各種社交距離只要一靠近,我們就會有極大的排斥和反感。

那麼怎麼才能很好的判斷別人是否擁有親密關係呢,很簡單,從日常用餐就能進行分辨。

就餐中,觀察對方在給另一人夾菜或者共用一樣餐具時,對方是否存在不滿的情緒或排斥的表現,就能認定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因為單獨用餐是一件很隱私的事,允許對方的這樣接觸其實就屬於零距離的體現,也就能反映出雙方的距離如何。

相處不累的關係,是保持距離感

之前看過一個報道:

一名男子被殺,警方接到報案後迅速趕到現場,勘察周圍後,詢問目擊證人。

目擊證人是一對夫妻,詢問兩人時他們的回答吻合也並無問題。可當詢問結束後,丈夫去攬妻子腰準備離開時,妻子卻微微側身避了一下。

這個細節被警方捕捉,隨即警方對他們進行深層次的調查,結果發現,兇手就是那位男性,而兩人之間也並不是夫妻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在與家人、朋友接觸時的反映,會不自覺的在任何場合表現出來,一旦有人模糊了其中距離的邊界,很快就會在物理距離上反映出之間相處的關係。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清楚不同朋友的交往邊界,才能穩固好人際的交往。

陌生距離,社交距離,熟悉距離和親密距離,這四種不同的相處距離反映了人際交往的物理邊界和親密程度,一旦模糊了其中得界限,就會嚴重影響自身人際交往。

那麼,在這四種不同的距離中,你能把握好其中的界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