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津習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常聽見人們發出“真快!江津到柏林、四面山一個小時就到”的感漢。從人們的讚歎中看出江津南部山區道路交通發生的巨大變化,不由人回首想起津柏公路線上往日的故事……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而今的津柏公路復興段面貌

無路的歲月

重慶市江津區南部山區柏林鎮(當地人有人亮杆場的,也有叫十二都的),在撤鄉並鎮以前柏林是區所在地,管轄柏林、沙河、復興、紫雲、雙鳳、四面、東勝等7個鄉近10萬人。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華蓋山下柏林鎮新街一角

在1958年以前,柏林山區是不通公路的(蔡家是1956年通車)。因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商品稀少,人們大都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日常生活離不開,少不了的油、鹽等生活資料也只有江津縣城才有,而商人進城進貨,只有靠人工肩挑背磨,往返需要一個星期。當地人買鍋什麼的,需走路到比鄰的綦江縣東溪去購買。因為沒有公路,人們無法與外界聯繫,方圓百里的柏林山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十分落後。據老一代的人講,過去的柏林山區人民絕大多數一輩子都沒有進過江津縣城,因而曾有人初次進城鬧過不少笑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柄。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江津邊城東勝小區一角

也正是由於沒有公路,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盤踞在四面山文家寨的土匪,佔山為王,白天下山搶劫人民群眾的財物,夜間躲進寨子裡,妄圖推翻我新生的紅色政權,長期獨霸一方,欺壓老百姓。為消滅這股頑匪,保衛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駐紮在江津縣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進山剿匪。通過一天一晚的急行軍,途經李市、龍吟、蔡家、三合、雙鳳、頭道河,由當地群眾帶路,挺進了土匪老巢四面山文家寨。因山路難行,地形不熟,解放軍帶的是輕武器(步槍)進山,敵人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形,從山上往山下射擊,造成解放軍傷亡慘重。為打掉負隅頑抗的土匪,解放軍從江津派了增授部隊,用“82迫擊跑”打掉了接入寨洞的水槽,斷了土匪的水源,土匪最終才打出了白旗,繳械投降。

難行的山路

為解決柏林山區的交通問題,在江津縣人民委員會的關心重視下,歷時用兩年多的時間,即1958年才修通了蔡家到柏林的公路,江津縣交通史上才有了第一條遠距離的公路交通線——津柏線,從此結束了柏林山區沒有公路的歷史。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津柏公路線上的山水風光

在津柏公路建成後的30年左右的時間裡,公路一直都是單行道,會車很困難,來往車輛少,江津到柏林、復興的班車每天只有一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乘車需要,人們為坐上班車,常常是天不見亮就在車站等候。由於班車少,加之老百姓荷包裡沒有錢,客車背上爬滿人成了家常便飯,所幸的是司機駕駛技術高超,還沒發生過車背上的人被甩死的事件。

山路彎彎,道路不寬,泥石鋪路,車速較慢,柏林到江津縣城百公里的車程卻需足足4個小時。在三年困難時期,柏林鄉華蓋山上老隊長張元明帶領社員開荒種地讓山民有飯吃,沒有餓死過一個人,因他事蹟突出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四川日報的一記者為報道他的先進事蹟,在去柏林採訪返回途中,因天下雨汽車打滑翻車而因公殉職。這位記者至今也長眠於柏林鎮的華蓋山下。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津柏公路線上風景如畫的華蓋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伴隨改革改放的深入發展,山區人民外界聯繫越來越廣泛,城鄉聯繫越來越密切,落後的山區公路交通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相適應,尤其是四面山旅遊區的開發建設,更加迫切需要加寬改造這條公路。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重重視下,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對這條公路實施加寬改造,即由原來的單車道改為雙車道。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原津柏公路復興段上的高橋

沒想到加寬改造這條公路,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施工機具落後,工程進展緩慢,加之公路沿線大多為山區,地形複雜,山形陡峭,工程難度大,工期時間長。在施工期間,沒有班車,進城開會要找熟悉人搭乘從貴州拉煤炭到江津的貨車,通過一天的巔跛才能到江津報到開會。雖津柏公路加寬改造至今已經過去30多年了,但因筆者時年在柏林中學主政經常進城開會,因而對這段經歷仍然記憶猶新。

寬敞的油路

在築路工人的辛勤努力,通過幾年時間的加寬改造,讓昔日津柏公路由單車道變雙車道,四級路變二級路,泥石路變水泥路,後來又適逢四面山爭創國家級5A旅遊區,對津柏公路“白加黑”,即水泥路變油草路,讓津柏公路上了個新檔次。路好走了,車輛多了,車速快了,柏林到江津從原來的4小時縮短到2小時。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一點不假。津柏公路從無到有,由窄到寬,單車道到雙車道,水泥路到油草路的演變,讓公路沿線人民,特別是山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天翻天覆地的變化,工廠從無到有,昔日低矮潮溼的茅草房、土坯房被一幢幢磚瓦房、小洋房所代替,人們紛紛走出大山,奔赴祖國的大江南北,為國家建設和發展作出各自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許多山裡人成了城市人。

交通便捷了,城鄉關係密切了,城市商品源源不斷運往農村,農村生產原料源源不斷輸入城市,城鄉市場一派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形成了“農村服務城市,城市反輔農村”喜人局面。

津柏公路線上的記憶

圖為著名的津柏公路線上的三倒拐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步的加快,江津南部山區各鎮(街)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家家戶戶修起了水泥路,人們雨天走路不沾泥。特別是津習高路的建成通車,更是給江津南部山區人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讓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山區面貌變化發展更大了。

津柏公路的變遷僅是公路交通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由此及彼,放眼江津、重慶、全國道路交通的發展變化,更是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取得的輝煌成就而驕傲,深感祖國是多麼的強盛與偉大。(李定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