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經常聽高曉鬆脫口秀的朋友,也許會發現,他經常會談論起他的母親,舅舅,外公和外婆,甚至會講外婆的母親和舅公,可卻很少提及他的父親,就算講到也是一筆帶過。

原來我會對此很好奇,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也是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清華畢業,也是清華教授,難道他身上沒有精彩的故事嗎?

直到高曉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談起了自己的父親。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他是這樣說的:“我直到最近幾年,當我走出來了,我才知道我原來沒有走出來。我原來是個魂鬥羅,我根本不在乎。人跟我說原生家庭這件事,我說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從小就自己長大,然後他們在國外,愛幹嘛幹嘛。

其實直到我最近40歲以後,我開始慢慢地真的擺脫原來的那些東西以後,我才想起來說,原來我真的二三十歲的時候,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就是不自知的因為對那個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我跟我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結果確實導致我年輕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就是我很不討人喜歡的那二十年,我為什麼非要跟人家較勁,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高曉松用“極為不好”來形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他的母親回憶,他從沒有問過他父親一個問題。

很多網友看後表示:原來明星也會和普通人一樣,心裡面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長大成人之後,雖然看似告別了童年,但是,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影響卻很有可能伴隨一生,更可怕的是,這種影響力會在成年人不自知的情況下產生作用。

看似你的想法和做法是當時自己理性思考後的結果,實際上只不過是無意識系統下習慣性的行為。

有的人內心極度自卑,沒有安全感,

有的人害怕親密關係,喜歡獨處,難以信賴他人,

有的人表面冷漠,拒人以千里之外,內心其實害怕被人拒絕,害怕被人拋棄,

有的人害怕孤獨,害怕被拋棄,於是想方設法的討好別人,黏住別人,

有的人討厭束縛,喜歡對抗一切權威,反抗一切規則,

……

我們的性格,興趣,價值觀,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等,這一切的表現,都要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

那麼,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在負重前行時又應該如何“自救”來扭轉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一,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嬰幼兒時接受的撫育方式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是奧利弗·詹姆斯,他是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更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所接受的撫育方式。

有句老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會覺得,這句話說得是命運,從小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孩子日後的發展。

在我看來,最為準確的解釋是在人的一生中,前六七年對日後性格的形成是很有重要的。性格影響選擇,選擇影響著命運!

而最影響孩子性格的,正是原生家庭,正是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奧利弗·詹姆斯將0歲到6歲這六年分成了三個重要階段。

階段一:0-6個月形成自體感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我記得小侄子出生後,我將他抱著照鏡子,當時他還太小,並不知道鏡子裡面的小人兒是他。

形成自體感,說白了就是知道這是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嬰兒的自體感形成過程中,母親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經說過:“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

母親對於嬰兒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嬰兒雖然年齡很小,但他卻能夠從和母親的各種互動中清晰的感知和體察到,從而建立起自體感。

如果母親在撫育嬰兒時,能夠讓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時、準確的滿足,這將有助於構建他們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自體感就相應的增強。

相反,如果在這個階段,嬰兒的需求經常被母親忽視,那麼,他就較難感受到自我價值並缺乏安全感,會容易在日後形成情緒失控、控制慾強、變化無常等性格特點。

因為當我們被忽視時,會本能的通過哭鬧,發脾氣等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內心會認同別人對自己的無視,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值得被別人喜愛,於是會更傾向於證明自己,或控制別人。

在該階段,要想幫助孩子建立堅實可靠的自體感,母親不是僅僅餵飽孩子就可以了,更要提高共情能力。在0-6個月的階段,孩子是不會表達的,所以在這個時期,母親發揮共情能力更多的要體現在敏銳的觀察和設身處地的感受上。

不要覺得孩子哭鬧就是單純的想要抱抱,覺得自己如果一味的滿足他,會讓他一直使用這一招,於是對他的哭泣不理不睬。

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而是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動作、狀態、表情等等,不要去固執的做出判斷。而是選擇感同身受。

階段二:0-3歲形成日後待人接物的性格特點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方式各有不同,這往往深受小時候形成的依戀模式的影響。

依戀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安全型,一類是安全型。

其中,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又分為三種,分別為:迴避型、纏人型和混亂型。

迴避型指的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傾向於主動迴避親密關係,不去依賴他人,也不想要被別人依賴。這類人往往給人一種高冷、獨來獨往的印象,讓人覺得難以接近,冷心冷情。

但實際上,他們之所以選擇主動迴避,是害怕被別人傷害和拒絕,於是選擇故作高冷,主動拒絕他人。他們就像是刺蝟一樣,用滿身的尖刺來保護柔弱的自己。

形成這類依戀模式的人,大多是因為在0-3歲時原生家庭的撫育方式要麼是控制打壓型,要麼是否定拒絕型。

纏人型和迴避型相反,迴避型是逃離親密關係,纏人型則是極度渴望親密關係,為此這類人往往會因缺乏安全感而粘人,容易情感勒索,害怕別人拋棄而控制慾強等。

形成這類依戀模式的人,大多是因為在小時候和父母經常分離,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混亂型指的是他們會渴望親密關係,但又不信任人性,於是會表現的多疑,控制慾極強,甚至有暴力傾向。如果小時候經歷過冷暴力、語言暴力、虐待或,長大後則會容易用同樣的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

以上三種模式都是不安全型依戀模式。

那麼,安全型依戀模式指的是什麼呢?一是有安全感,二是有自我價值感。這是因為在小時候,原生家庭給予了充足的愛,並且準確及時的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階段三:3歲-6歲形成是非價值觀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這段時間是孩子調皮、叛逆的時期。他們已經能和大人完成基本的交流,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之前,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往往是陪伴,撫養和玩耍。

那麼,從這個階段開始,則開啟了教育階段。

此時,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則會影響他日後的是非價值觀。

如果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是打壓控制型,那麼,這類孩子要麼會膽小怕事,習慣於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害怕變化和挑戰。要麼長大會變得很叛逆,討厭一切控制和教條。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就事論事,當孩子做錯時,馬上糾正他的錯誤,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上升為人身攻擊,將缺點無限放大,一直翻舊賬。

同時,又能給予孩子溫暖的陪伴,敏感的覺察和滿足他的情感需要,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既不會盲目叛逆反抗,又會獨立思考,自尊自愛自信。

知道這三個重要的階段有什麼用呢?

一是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可以自省,觀察自己性格中的缺點和不足,來尋找過去人生經歷或是原生家庭當中的負面影響,尋找不是為了更好的埋怨或是算賬,而是為了和自己和解。找到根源,原諒自己,原諒對方,從而減少甚至擺脫這種負面影響。

二是對於父母來說,需要不斷的審視自己的教育方,要知道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讓自己的教育隨意起來。只有知道自己對孩子日後發展的重大影響力,才會慎重一言一行。

二,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和扭轉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痛和負面影響呢?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一談及原生家庭,成年人的關注焦點很容易放在埋怨和推卸責任上,甚至會將現在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歸咎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常見句式為:

“因為我小時候……,所以現在我……”

對此,和菜頭曾在《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一書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這前後並沒有任何邏輯關聯,從小時候家裡貧苦,缺乏關愛,並不能推出後面的所有問題。自卑就是自卑,內向就是內向,心胸狹窄就是心胸狹窄,格局不足就是格局不足,這和家庭是否貧寒,童年是否缺愛,並不構成必然的因果關係。”

對此,我的看法是,承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性格上的影響,但是不能夠將現在的傷痛和失敗全部歸咎於次。

因為這樣,一是逃避了自身的責任,二是將全部精力放到了責備和仇恨上,而不是去思考在當下,如何做才能改正身上的缺點,減少、扭轉這種負面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和扭轉原生家庭帶我們的負面影響呢?我將其總結為五個步驟。

第1步:承認——勇於找到並且承認現在自身的不足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對於自身的缺點,我們很害怕面對。但是,要想扭轉這種負面的影響,就必須要先找到它,然後坦蕩的、大方的承認。

比如,你每次戀愛,都會主動和對方分手,好像是自己甩了對方。但實際上,你知道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對方拋棄你,於是選擇先這樣做。

你知道,但不敢承認。

此時,要想改掉這個不健康的習慣,就必須要勇於承認這一點:你在愛情上缺乏安全感,害怕別人拋棄。

承認它,這不丟人。

第2步:回憶——找到過去的苦痛經歷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現在的每個性格特點,都是在過去的某段經歷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

承認之後,就可以回憶過去,想一想是哪些經歷讓你開始有這樣的認知。

找到這些讓你痛苦、不堪的回憶,然後告訴自己,這沒有關係,這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

有個女孩,她在愛情上很自卑,感覺不會有好男人喜歡自己。原來是因為小學時有男生叫她“醜八怪,沒人愛”,全班同學鬨堂大笑。這讓她感覺非常丟臉,並開始在內心中認同這件事情,覺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人愛的。

這件事情一直被她埋藏在記憶深處,不敢觸碰,每每想起,也馬上強迫自己轉移注意力,多想一秒都會心痛萬分。

如果想要改掉自卑,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就要找到這份沉重的回憶,即使回憶起來依然感覺很痛苦。

第3步:原諒——原諒回憶中的人和事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還是小孩子的你的面前,蹲下來,抱住自己,對自己說:“沒關係,他這樣說只是頑皮,他的話沒有任何的力量,同學們笑也並不是認同他的話,只是覺得他很好笑而已,這只是一個玩笑而已。原諒他吧。”

多做幾遍,你就會發現,這段回憶不再沉重了,你可以大方的回憶它,這是自我和解的第一步。

第4步:表達——將內心的痛苦表達出來,分享出來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和過去的回憶和解後,你可以將這段往事表達出來。

將內心的話,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分享在網絡上,也可以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心理醫生聽。

如果你覺得不願意向他人傾訴的話,也可以像寵物,植物,玩偶傾訴。

可以心平氣和的談論這件事情,這是我們自我和解,自我改正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第5步:告別——找到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和這段往事徹底說再見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你可以用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來代表這段痛苦的往事。

比如,上面舉例的那個女孩,就可以用一個小男孩玩偶來代替那段往事。

你可以把它放到盒子裡面,然後舉行一個類似於告別的儀式,和它說再見。然後就把它丟掉吧!

你原諒了他,這段經歷對你已經沒有負面的影響力了,所以是時候說再見了,丟掉之後,你可以坦然的面對他,回想起時,也只當是一次普通的經歷而已,它對你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負面作用了。

time剛剛好有話說:

沒有完美的人,你不完美,你的父母也不完美。

誰都會犯錯,原諒自己曾犯下的錯誤,也原諒你的父母曾對你有意無意造成的傷害。

我們探究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為了責備,責備無法解決問題。

一是為了自我治療,二是為了在為人父母時,可以少犯錯誤。

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過去和解,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傅首爾曾經說過:“完美是人生至苦。”

這句話說得實在太好了,當我們不再拿完美的要求自己,要求他人時,生活的苦痛和憂愁,就輕鬆減少了大半了。

我是time剛剛好,我只寫優質乾貨!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長加速度!

童年的傷,長大後如何自我治療?五招教你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作者簡介:time剛剛好,專欄作家,職業撰稿人。一枚用大白話講乾貨的萌萌噠,專注分享兩件事:一是自我提升,二是內容創業。微信公眾號:time內容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