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打牛的利器

迫擊炮是火炮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員,也是火炮家族中體積非常小的一種,可謂家族成員中的小不點。

與其他常規火炮相比,迫擊炮的主要特點是:一 可以配備多種炮彈。主要配用殺傷爆破彈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炮彈 ;二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所以便於攜帶,配合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三射角大,射角大,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小射程近,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射擊。

迫擊炮結構

迫擊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鈑及瞄準具四大部分組成。炮身可根據射程的遠近做不同的選擇,炮身長一般在1~1.5m之間;炮架多為兩腳架,可根據目標位置調節高低和方向,攜行時可摺疊;座鈑為承受後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擊炮體的作用;瞄準具多為光學瞄準鏡,刻有方向分劃和高低分劃。

隔山打牛的利器


迫擊炮結構

迫擊炮火藥作用原理

在迫擊炮筒裡面的底部有一頂針,當迫擊炮的炮彈從筒口滑到底部時,頂針就會頂到炮彈的雷管,使炮彈的發射火藥爆炸(從頂到雷管到火藥爆炸有一個延時,不是馬上就會發射出去),炮彈在發射火藥的推力下就把炮彈發射出去。

隔山打牛的利器


迫擊炮發展史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託。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裝在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用於實戰的迫擊炮。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託

1918年,英國研製出斯托克斯81mm迫擊炮,該武器由溫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設計,由可拆卸的底盤、炮身與支架構成,能夠發射4.84kg的81mm炮彈。其全重只有47kg,射程卻達到了731米,射速也高達25發/分鐘,並且只需要兩人就能操縱攜帶。它的服役標誌著現代可拆卸迫擊炮的誕生,到戰爭結束時,英軍至少生產了1636門斯托克斯迫擊炮,其改進型還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