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宣卷——非遗之酒 越陈越香

绍兴宣卷——非遗之酒 越陈越香

我们所生活的浙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工商业的发达,为浙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浙江曲艺的繁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曲艺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不断衍变中,形成了众多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曲种。现有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24个,涉及23个曲种,27个保护地,国家级传承人22位(已过世2位),省级曲艺项目49个,涉及39个曲种,62个保护地,是拥有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最多的省份。今天我们要前往绍兴柯桥区马鞍镇,拜访绍兴五大曲种之一的“绍兴宣卷”传承人——今年78岁的陈华鑫老人。

绍兴宣卷——非遗之酒 越陈越香

陈华鑫老师

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始于宋元时期的讲经文,最早的雏形是唐代的“变文”,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说唱文艺,它的演唱和宗教祭祀习俗有关,著名史学家郑振铎1938年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认为:宣卷源于佛教.....所讲唱的,也以因果报应和佛道故事为主,直至今日,此风犹存。南方诸地尚有“宣卷”的一家,占有相当的势力。据研究学者考证,清朝康熙年间,“宣卷”和“弹词”并列为江南两大民间说唱艺术。

绍兴宣卷——非遗之酒 越陈越香

陈老师告诉我们:老底子,绍兴大户人家做寿、祭祀的时候,会请戏班子在戏台上唱上好几天以示财大气粗、普天同庆。但平民百姓的小门小户也要做寿、祭祀,也有相应的“文艺演出”需求,所以相对操作简易、价格亲民的绍兴宣卷艺人就抢占了这块“中低端市场”,因为普通百姓的人口基数大,解放前,绍兴宣卷班在绍兴城区非常活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宣卷)条所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宣卷扩展到江南,以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绍兴宣卷——非遗之酒 越陈越香

绍兴宣卷演出照片(左一 陈华鑫 )

绍兴宣卷这门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汉族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从唐代以来,到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宣卷艺人在演唱时,将卷本放在桌上,照本宣唱,所以被称宣卷。艺人手敲木鱼,眼观宝卷,用一口地道的方言讲述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发人深省的故事;讲卷者声情并茂,听卷者感染其中。

绍兴宣卷——非遗之酒 越陈越香

宣卷宝卷(娄长吉为陈华鑫师爷)

当年只有十八岁的陈华鑫,因为自幼喜欢各种曲艺,熟悉绍剧、越剧、鹦哥戏,特别对村子里盛行的绍兴宣卷耳熟能详,于是跟着村里唱宣卷的姑父(已故宣卷艺人徐子安),学起了绍兴宣卷。因为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在当地还小有名气,因为时代变迁,从1950年起,宣卷班时聚时散,演唱活动时行时止,陈华鑫老师因为工作的原因(担任马鞍镇小学老师),从此放弃了宣卷表演。直到退休后,陈老师在翻阅报纸的时候,发现绍兴宣卷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重新捡起了木鱼(宣卷乐器),开始重新唱起了宣卷,并大受欢迎。

作为绍兴五大曲种之一,绍兴宣卷以其大众的身份、亲民的姿态、通俗的语言和朴实的表演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保持着比较纯粹的草根性和原生态,愿“绍兴宣卷”这壶非遗之酒,继续在文化的长河里散发岁月的醇香。

欢迎收听 本周六15:00

动听968《浙江好腔调之空中书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