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長沙這些年公共交通發展特別快,不但公交車四通八達,而且地鐵三條線路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還有城際軌道列車聯通長沙、湘潭和株州。

據資料記載,1934年長沙出現了最早的公交車,僅兩輛公共汽車行駛於中山路、環城路兩條線路。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民國時長沙汽車公司廣告圖

1952年5月1日,對長沙公交事業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這是湖南省第一家公共汽車公司,而解放後長沙設置的第一條公交線路也選在這天開通。據檔案記載,這條線路從濚灣鎮至湖南大學,全長3公里,後延伸至左家壠,配木炭車3臺。

上世紀50年代後的長沙,公交事業迅速發展。據《新長沙之初》記載,到1957年,城區公交車增加到52臺,營運線路擴至6條,總長度達到31.8公里。除原有的木炭車外,道奇、豐田、福特等多種新型汽車落戶長沙。

此後長沙公交車還是有一定發展,但發展不快,到1978年以前,長沙不但沒有城際鐵路,沒有地鐵列車,連公交車也只有11條線路。12路公交車還是1978年五一中路開通後才增開的。這也是從對河濚灣鎮通往河東的第二條公交車。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下面我來以記憶中1978年的情況,分別說說長沙那時的公交車線路:

1路車

1路車,原起點袁家嶺(後為新火車站),終點老火車南站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前些年的一路車經過湘江大道的坡子街站

1路車主要走老城內(1路車和2路車是穿過老城區最主要的公交線路),從袁家嶺發車走八一路、中山路、先鋒廳轉黃興北路,過五一廣場到南門口右轉西湖橋路再左轉走書院路,到老火車南站。

1路車我坐的次數不算多。記得1974年底,我從農村頂職回長沙,要到南門口的蔬菜公司臨時辦公點報到。為了搶時間,我那幾天都會從湘春街的工人文化宮,走到先鋒廳坐1路車到南門口站下,再過馬路,到位於黃興南路的長沙醬油廠四樓的蔬菜公司臨時辦公點報到。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先鋒廳站,因為現在的一路車要走湘江大道,不再走黃興路,所以這個先鋒廳站在中山路茶館巷對面。

開始幾天因人事科長不在機關,沒報上到,我父母都急了,生怕夜長夢多,報不上到。我下農村十年了,要是報不上到,還得回農村。因此每天一大早就催我趕快到公司報到。直到12月31日報上到,領了半個月工資九元錢,才放下心來。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現在的一路車比過去的線路略有改變,不走黃興路改走湘江大道經西湖橋再到書院路回原線。這是現在的線路牌。

1路車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為環城線,從東塘發車,向東向西同時對開。向東的車由東塘走韶山路到八一路,進小吳門,到中山路,轉先鋒廳走黃興北路過五一廣場,走黃興南路到勞動路回東塘,這叫外環線;向西的車走勞動路轉黃興南路,過五一廣場到黃興北路,從先鋒廳轉中山路,出小吳門走八一路,轉韶山路,回東塘,叫做內環線。

這樣就把2路車的線路搶了一截。後來就讓2路車出南門口後,轉西湖橋路,再轉書院路到老火車南站。

2路車

2路車,起點北站路湘雅醫院,終點東塘。

2路車從北站路的湘雅醫院發車,走蔡鍔北路、水風井,到解放路左轉,到黃興南路再走勞動路到東塘廣場。我坐得最多的是2路車。因為2路車離我家鐵佛東街近,只要父親要進城辦事,就會坐2路車。要是父親要幫祖母到解放路的楊裕興端面他也要坐2路車來去,我去端面也是坐2路車。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是老的2路車。現在不再停北站,而是到北辰三角洲,南邊也不是東塘終點,而是延長到桔園。

我五歲時,有次父親到蘇家巷工商聯開會,順便帶我這個大崽去玩。我們坐2路車到樊西巷下,走到蘇家巷開會。我在會場裡聽到三反五反的偷漏稅名單竟然有我叔叔,他當時是德福醬園的經理。我叔叔可是個老實人,但後來還是被掃地出門了。

開完會,父親帶我到解放路楊裕興端碗肉絲麵,在解放路口坐2路車回家。文化大革命中,我叔叔的二崽進了人民汽車公司開2路車,不過這2路車因前面說的原因改了線路,到南門口後改走原1路車的線路到老火車南站。我是知青,文化大革命別人造反我沒事做,便天天坐他的2路車到南站玩。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是韶山路中醫學院站,2路、7路車都要在此停。柳建球攝

後來,我的要好同學王森林同學搬到砂子塘住,我要到他家玩,走路太遠,便走一截路,到水風井再坐2路車到東塘。然後走路到他家。

為什麼要走到水風井坐2路車呢,到營盤街坐2路車不少走一站路嗎?其實是我們窮知青的小算盤。我家住工人文化宮的西園,走到營盤街站上車是近點,可汽車票要1角1分。如果走一站到水風井上車,便只要九分。我和同是知青的表哥走幾步路並不費勁,又可省四分錢,何樂而不為。

3路車

3路車起點五一路輪渡碼頭(1972年湘江大橋修通後延長到濚灣鎮),終點黑石渡。

我們最早坐的公交車,是3路車。記得我還未上小學時,要到東鄉望新橋灰埠的外婆家玩(現在是星沙),便會到烈士公園站上3路車到黑石渡。那是因我年紀太小,坐一截公交,可少走點路。然後過河走20多里路到外婆家住幾天。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過去3路車是唯一過到河西的公交車,從黑石渡到濚灣鎮。這是現在的3路車八一橋站的線路牌,柳建球攝

那時到東邊鄉里只有這一趟車,當然也可走洪山廟過河。那時還沒有長沙大學,只沿河邊走幾里路轉鄉村公路經炮兵學校、土橋村,到黃土嶺下公路,離外婆家就不遠了。後來三年自然災害時,我媽媽要我和弟弟送些米去外婆家,我們兩個十一二歲的小鬼一人背幾斤米,坐3路車到黑石渡下車,過河經鴨子鋪走20多里小路送米到外婆家救急。

那時3路車從五一路輪渡碼頭髮車,經五一路、建湘路,走松桂園轉東風路,經烈士公園,也是我去鄉里上車的地方,再走德雅路,過絲茅衝到黑石渡。

直到1972年湘江大橋通車,才把3路車延長到河西濚灣鎮,總算有公交車通河西了。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改革開放後,有一段時候沒有了3路車,只有這種303路車,走的是原3路線。

然而,我們讀初中時,學校組織去嶽麓山春遊,我們都捨不得坐3路車,只能走路到五一路坐輪渡過河。坐輪渡是不可避免的,來去1角6分,過兩渡河後,到濚灣鎮坐5路車到嶽麓山的湖南大學站下,然後上山。等到下午回家時,便又捨不得坐汽車了。

那時我們家窮,春遊秋遊父母除給二毛錢過河和坐汽車外,再沒得一分錢多了。裝一碗剩飯,上面蓋點剩菜,就是一餐中飯。也沒人管帶不帶水,飲料更是沒聽說過。渴了到白鶴泉找點水喝了事。

4路車

4路車起點勞動廣場(黃興路和勞動路相交處,不是現在的賀龍體育場),終點新開鋪。

4路車是從勞動廣場到新開鋪的。現在的賀龍廣場當時叫勞動廣場。可黃興路和勞動路交界的那個路口也被人們叫做勞動廣場,也是4路車的起點。4路車從勞動廣場發車,到候家塘右轉,直到省腦科醫院再轉赤嶺路,過交通學院和電力學院(現在的理工大學),過金盆嶺到新開鋪。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4路車的線路變動不大,這是老四路車

4路車我是一直沒坐過,可是到了1973年時,我陪老同學王森林去新開鋪相親,第一次坐4路車。那姑娘家對我們相親的客人還是蠻熱情的,招待特別周到,一定要留我們吃飯。可惜可能是緣分沒到,後來沒談成。等我第二次坐4路車時,已是2009年,到長沙機床廠採訪一個攝影家。

好像4路車的線路一直就沒有變過。後來我侄兒進了公交公司,開的是4路車。

5路車

5路車起點濚灣鎮,終點中南大學。

5路車是從濚灣鎮開出,經二里半,過師範學院、湖南大學、嶽麓山到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河西五路車的左家壠站。柳建球攝

5路車是那時長沙河西唯一的一條公交線路,我是到嶽麓山去玩才坐過幾回。不過,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我的小學同學蘇春明在有色金屬學校讀中專,邀請我到他們學校玩,也是坐5路車去的。我特別羨慕他們這些考上中專的天之驕子,比我們下農村的知青要好不知多少倍。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5路車行駛在新民路地段,過去這裡是一條水泥路,叫做二里半,現在是寬敞的柏油路,改稱麓山路。柳建球攝

1979年我們蔬菜公司的國營醬廠因建新火車站,被拆遷到中南大學外的農村,我曾坐5路車去那裡參加過公司組織的乒乓球賽。記得到終點站下了車還要走兩三里鄉村小路才到,大概是現在的王家灣一帶吧。

6路車

6路車起點五一廣場,終點正圓動力機廠(文化大革命中叫紅旗內燃機廠),(有段時候從天心閣發車)。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有一段時候六路車從濚灣鎮發車至東塘,接8路車東塘至正圓廠。

6路車是從五一廣場發車的,走韶山路,到東塘左轉勞動路,過赤崗衝、樹木嶺,到正圓動力機廠。

那時從東塘到樹木嶺,大路兩邊幾乎都是農村,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有一回我在樹木嶺的礦山通用機廠工作的老同學邀請我到他們廠看電影,我是騎單車去的,一出東塘向東走,路兩邊沒有路燈,只有少數居民家射出的微弱燈光,我眼睛是近視,看不清路,可把我害苦了,只能慢吞吞的騎著單車,生怕騎到路邊的溝裡去。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現在的6路車進站了。這是五一廣場開過來的,停靠芙蓉廣場站。柳建球攝

1974年,老同學王森林結婚搬到樹木嶺,我才坐過幾次6路車到他家。有時也坐11路車。後來我岳母家搬到樹木嶺,我又多坐了幾次6路車,因為那裡的坡太陡,騎單車太累。而且我當時已是醬園經理,報幾分錢汽車票並不為難。

7路車

7路車,起點袁家嶺,後為新火車站,終點先是鐵道學院,後是井灣子,最後是新汽車南站洞井鋪。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7路車在新火車站建成後,便從火車站發車,沿韶山路先是到井灣子,後是到新汽車南車。

7路車開始是從袁家嶺開鐵道學院,後來新火車站建好,便由新火車站發車,延長開井灣子。上世紀70年代,東塘的中醫學院那段韶山路上有一面大橫幅:進入長沙城區,長沙人民歡迎您。但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橫幅移到井灣子路口南。現在當然移到暮雲市了。7路車也開到新汽車南站,那裡是離原長沙城20多里路的洞井鋪。

1963年秋和1964年春,我讀初三,學校組織支農,我們揹著行李走路到袁家嶺,坐7路車到鐵道學院下車。到鐵道學院外的農村,幫助秋收,主要是挖紅薯,雖然我們沒有抓過鋤頭,手很快打了水泡。可我們特別高興,這是出世十多年來第一次集體住在農民家。一個班的男同學在農民家的堂屋裡,地上鋪點草,然後大家把各自帶的被子一裹,一邊睡覺一邊聊天,那可是人間一大樂趣。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7路車停在韶山路砂子塘站。柳建球攝

第二次是到雨花亭果農場勞動,住在21中教室裡。第三天我有事要回家,便在收工後一個人坐7路車到東塘轉二路車回家,次日一黑早又坐2路車轉7路車回21中,同學們還剛剛吃完早飯。後來,我才知道,我完全不用坐7路車,因為雨花亭離東塘才二站路,浪費我8分錢了。

再坐7路車是1983年,我們蔬菜公司組織基層經理到鐵道學院後面的二商幹校培訓。我有時騎單車來去,有時也坐2路車轉7路車到林校下,轉進二商幹校。

8路車

8路車起點勞動廣場,終點正圓動力機廠。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8路車開始是從東塘發車,後來從勞動廣場發車,現在當然不是了。這是東塘東站,6 路、8 路和11路車都

8路車是從勞動廣場到正圓動機廠的線路,可那趟車我幾乎沒坐過,只是有次從那邊鄉里有事回長沙,在當時還叫紅旗內燃機廠的正圓廠坐8路車到東塘轉二路車回家。8路車有些變動,可我一時記不清楚了。

9路車

9路車起點火車站,終點伍家嶺,現在延長到湘江世紀城(沒有新火車站之前從天心閣發車,經現在的芙蓉廣場的老火車站)。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9路車在汽車北站路段等紅綠燈。柳建球攝

9路車也是變動不大的線路。一直是由長沙火車站開伍家嶺的。伍家嶺建立交橋以前,現在的芙蓉北路是沒有的,只有建湘瓷廠旁邊那條巷子通新河南堤。東邊只有新碼頭路到瀏陽河邊。後來開通了芙蓉北路,9路車才延長到湘江世紀城。那時我要坐火車,基本上都是坐9路車去。不管是下農村那些年,還是後來到瀏城橋岳母家看女兒,坐9路車的機會最多。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現在9路車的終點是金霞苑,這是開始發車上客了。柳建球攝

現在想來還是9路車坐的人最多,它從湘江世紀城發車,過汽車北站,上一大批人,再到湘雅附一院,過湘雅附二院,到火車站,都是最熱門的地方。這些站上的客比其他許多站上的客都要多。可是,自從地鐵1號線開通,搶了9路車不少生意。我注意到,汽車北站上9路車的客沒幾個,要到原始發車點伍家嶺南才多幾個客上車。

10路車

10路車,起點火車站,終點馬坡嶺。

10路車算是郊外的線路了。先是從袁家嶺發車,後從火車站發車,就右轉再右轉到五里牌出城往東走。開始往東只這一條線路。

記得1967年我一個熟人住在農大,有次到他家玩,坐10路車到馬坡嶺終點站下,走路到農大的。馬坡嶺在老長沙人心裡還有點恐怖,因為1967年文化大革命搞武鬥時,造反派在那裡打了一仗,打死了不少人。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現在的長沙10路公交車線路站點

後來10路車延長到農大,我有次到東湖幹休所採訪老紅軍,曾坐10路車去過一次。

11路車

11車起點天心閣(後為赤崗衝),終點新河。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是11路車現在的新河站,不是老新河站。老站才是原11路車的始發站。柳建球攝

11路車也是在老城內的線路。從新河發車走沿江大道轉五一路,過蔡鍔路,到建湘路,城南路的終點天心閣。後來才走到韶山路到東塘,終點是赤崗衝。

上世紀60年代,我父親每天下班要坐11路車到五一廣場,下車走路到解放路的楊裕興幫我祖母端碗麵,再回家。有時他幫單位送進賬單到中山路工行中處,也是坐11 路車到五一路的蔡鍔路口下。然後走路回家。現在,我住在湘江世紀城,九路車和11車在我家門口是起點站,我坐9路車和11路車的機會是太多了。

12路車

12路車,起點濚灣鎮,終點火車站。

再說12路車。文化大革命前長沙只有11路車。可是,當1978年長沙新火車站已修好,五一中路也通車了,長沙增開了一條公交線路——12路車。這條線路從對河濚灣鎮直到新火車站,是長沙不轉灣的唯一線路。它整個線路全部在五一路上。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12路車開行在繁華的五一路。這是從西向東行駛在靠近芙蓉廣場的路段。柳建球攝

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曾在12路車線上開過一些雙層公交車,算是五一路上的一道風景。我有次好玩地坐過一回。其實上公交車還要上一層樓,只是有趣,並不太方便,坐二三站的短途客,還沒上樓坐穩,又要急著下樓準備下車了。當然,要是坐得遠的客,可以坐在二層公交車上看看長沙風景,還是蠻有味的。

可能是雙層公交不太適合長沙的情況,沒過多久,這些雙層公交車就不見了。

那時的公交車,配有售票員

因為長沙2路車和1路車和3路經過的都是主城區,坐的人多,而那時車輛少,一條線路就那麼幾臺車。每個車上還要配兩個售票員,前門一個,後門一個。那些售票員的站立基本功好,一個手要拿著票本,還要拿鈔票。另一隻手收錢找錢撕票,全靠身體平衡性能好。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是我們當時用過的公交車票

售票員絕大多數是女同志,她們在車開動時賣票,停車時要檢查下車乘客的票,生怕人溜票,忙得不亦樂乎。她們的專坐還經常要讓人老弱病殘人坐,真是表現不凡。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是公交公司自己組裝的加長公交車

坐1路車、2路車、3路車的人多,車卻少,有聰明人便想出了辦法,把公交車尾巴切去一點,把另一部報廢的公交切去車頭,再把兩車相接,使一部公交車有了兩部車的乘客量。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這樣的公交車有三個門,當然也配了三個售票員。只是這樣的車行駛和轉彎可不太容易,一般這樣的車都是特別有經驗的老師傅開。

那時的公交車,頂上背個大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長沙的公交車出現了奇怪的景象。長沙的這些公交車因為國家經濟困難,沒有汽油用,便在車頂上背一個大包,用煤氣來代替汽油。我們小朋友不理解,便跳著笑著說:公共汽車也背書包上學了。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用煤氣做燃料的老式公交車(非長沙公交老照片,僅供參考)

後來,國家開發了大慶油田,才慢慢解決了缺油的困難,公交車上的大包才被取下來。

那時的公交車,流行“踩一腳”

改革開放初期,公交車的增加趕不上坐車的乘客增加,於是公交公司便開放民間資本,允許私營中巴車上路參運。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中巴車

長沙的中巴車雖然有線路,可它們沒有固定站點,可以隨時停車上客,只要有客在路邊招手,司機便會踩剎車停車上客。乘客們要上下車時便會大叫:司機,請踩一腳。於是踩一腳成了那時長沙人的共同語言。後來,如果人們想讓別人停止做某件事,或停止講某句話,也會來一句:請踩一腳。

這中巴車隨意停車,對其他車造成影響,也成了車禍的某種根源。在加大公交車的運力後,時行了幾年的中巴車被強制退出城區,轉到鄉村,為廣大農民伯伯服務了。

1978年後,便是我國迎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期,國家一天天富強起來,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公交線路也一天天多起來。據說現在有100多條線路了,幾千臺車,站點也多了,車次也多了,真正做到了城市建設到哪裡,公交線路便開通到哪裡,讓人民出行方便。

這12條公交車,老長沙人忘不了

此外,地鐵也建成了,隨著1號、2號、4號線開通,後面的3號、5號、6號、7號、8號線會陸續修建好,那時你想到長沙任何一處地方參觀遊玩,都會感覺到特別方便了。

每個人都只能記憶一段時期的事,我也一樣。長沙公交線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我並不完全清楚,只是把我知道的回憶出來。如果有不妥之處,敬請行家裡手批評指正。

謹以此文,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願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柳建球,編輯 | 明明,未註明出處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