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慣匪“座山雕”,真的有那麼厲害?帶你瞭解真實版林海雪原

“座山雕”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智取威虎山裡面的山大王。

他的本名叫做張樂山,在當時東北的土匪中不算大的股匪,但是他家是三代慣匪,自己為匪數十年,經驗豐富,要抓住他是很不容易的。

日軍佔領東北期間,曾經多次試圖捕捉他,都沒有 成。功張樂山的山林功夫相當厲害。後來日軍認為沒必要和他糾纏,決定“招安”他。

張本來就是一個沒有立場的土匪,當即允諾,並且按照日軍邀請到牡丹江喝酒盟誓。 喝酒安排在一家叫“惠吉”的酒樓,張為人十分多疑,日軍聯絡人員的舉動引起張疑惑,張當即從窗口飛出,仗著輕身功夫從房頂上逃出城去。後來證明這只是張的 多疑,他還是接受了偽滿的任命,只是不肯進城,說到底還是一個土匪。

三代慣匪“座山雕”,真的有那麼厲害?帶你瞭解真實版林海雪原


座山雕的來頭,可是不小

清朝同治年間,湘軍撤軍以後,遺留下了大批的散兵遊勇,這些人因為沒有什麼出路,就加入了“哥老會”。在“哥老會”裡有一派叫做“安慶道友”,此派裡的人從前大多以運河的漕運為生,後來因海運開通,他們失業以後又改為“販私鹽”,後來又形成了青幫,又被稱為家禮教。


清朝始終都將鹽的管理運輸掌握在政府手裡,當時的官府對“販私鹽”進行了嚴厲打擊。在“販私鹽”方面做得很艱難,加上這個時候“闖關東”的風氣盛行,許多“家禮教”的人流散到關外去謀生,當時“家禮教”的人遍佈東三省。據說張樂山的祖輩都是“在家禮”中輩分較高的人物,所以,對座山雕家族內幕較為了解的人常常稱其家事“三代為匪”的世家。

三代慣匪“座山雕”,真的有那麼厲害?帶你瞭解真實版林海雪原


張樂山是山東新泰市龍廷鄉苗莊村人,生於1882年,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三,故後人稱“三爺”。在張樂山8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父親在打家劫舍的時候被抓,處以死刑。他的母親因為驚懼過度,後來也去世了。孤苦無依的張樂山就跟著親戚“闖關東”,一直往北到了黑龍江額穆一帶,後來輾轉到陳二爺家裡做長工。


根據東北綠林的一些傳說,說張樂山有“三絕”:管亮(槍法好)、眼亮、腿腳快。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後來當上了陳二爺家的護院。當時有幾撥土匪來砸“響窯”(搶劫大戶人家),都被張樂山帶人打退了。陳二爺很信任張樂山,就給他配了快槍,帶領著20個人,專門守炮臺(大戶人家自己修的圍牆)。


哪知道張樂山並不甘心只是做一個護院,他聽到附近有一夥大土匪,就拿著陳二爺的家底當“局底”,入了綹子當上了二掌櫃。不久,大掌櫃的在一次“綁票”途中陣亡,張樂山就當上了大掌櫃。當時在東北做土匪頭子的,都不用真名,要報號,張樂山報號就是座山雕。

三代慣匪“座山雕”,真的有那麼厲害?帶你瞭解真實版林海雪原

張樂山之墓

其實,真實的張樂山雖然也算是東北的大土匪,但是完全沒有這麼誇張,也沒有什麼八大金剛和橋頭暗堡。關於楊子榮抓捕張樂山的過程,可以參考1949年2月19日的《東北日報》文章《以少勝多創造範例,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

牡丹江分區某團戰鬥模範楊子榮等六同志,本月二日奉命赴蛤蟆塘一袋便裝偵察匪情,不辭勞苦,以機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偵察,當佈置周密後,遂於二月七日,勇敢深入匪巢,一舉將蔣記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創造以少勝多殲滅雕匪的戰鬥範例。戰鬥中摧毀敵匪窩棚,並繳獲步槍六支,子彈六百四十發,糧食千餘斤。

也就是說,“小分隊”也就是六個人,而張樂山那邊也就是二十五個人。而座山雕所藏匿的地方,也沒有什麼碉堡暗哨,也就是一個“窩棚”。所謂“窩棚”,在東北遍地都是,就是土匪為了藏身修建的建議住所,找個低窪處,有一些木料,一些磚石,差不多就能拼湊出來。但問題在於,東北這個地方山深林密,路生疏的人進了山,很容易就會被熟悉地形的人打掉。

三代慣匪“座山雕”,真的有那麼厲害?帶你瞭解真實版林海雪原

座山雕劇照


而且當時張樂山活動的地方,國軍部隊也不多,尤其是在1946年謝文東被處決以後,東北依附於國軍的土匪幾乎都處於散兵遊勇狀態。貴為“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的張樂山手底下也不過二十來個人,幾支槍,這家底說起來還是挺寒酸的。所以,有的人看了徐克的電影覺得瞎掰,其實原著《林海雪原》本就有藝術上的誇張,徐老怪再誇張一點兒,我覺得也無可厚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