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中的文化之河南烩面:中原人民的苦难与包容

味道中的文化之河南烩面:中原人民的苦难与包容

上大学时候一个河南的同学曾经自豪的说道:“来我家玩,一天三顿饭,连着吃半个月绝对不重样。”我为了验证他的话,不远千里去找他玩耍,在河南逛了一个星期,吃了一个星期,真的是大饱口腹之欲。

河南是美食大省,尤以面食为著,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烩面了。说起烩面,其实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在饮食无地域之分的今天,烩面也是遍地开花,大城小县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每天面对最大的难题就是“吃什么”,一到饭点便不由的开始犯愁,此时楼下烩面馆就成为了“懒人”们的首选,烩面里有菜有肉,有汤有饭,吸吸溜溜的来上一碗,骗饱了肚子,满足了味觉。

虽说烩面不是稀罕之物,可要说真能吃出味道来,还得到河南。也许是心理原因作祟,我觉得地方美食只有到了当地才能品出味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食亦是如此。在文化的沉淀中,语言可能变了腔调,名胜古迹可能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有食物,在人民的生存需要下可以传承不断,虽然酸甜苦辣咸的味道有添有减,但是对食物执著的情感却镌刻在嘴里、心里,世世代代从未改变。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河南的烩面以及那碗面中蕴含的中原人民的饮食文化。

味道中的文化之河南烩面:中原人民的苦难与包容

烩面的由来

关于烩面的由来,查阅了好久的资料,众说纷纭,真假无从分辨。你我皆凡人,既不是专家学者为求真实,也不是商家宣传以正名号,索性就不再计较,传说传言全部当真,权当笑谈。

烩面的历史传说最久远的可以追溯至唐太宗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没当皇帝前,在一次战争中落难逃亡,饥渴难耐,柳暗花明中幸遇一农家,农人朴素热情,用刚刚补到的鹿肉做了一锅鲜汤,匆忙中将面拉扯成条状下入汤中,不曾想香甜无比,李世民吃的是兴高采烈,补充好体力后,唐太宗得以回归军中。日后他登基为帝,回忆起此等情景,怀念美食,遂令人寻访民间,学得此面制作方法,日后逐渐演变为烩面。

烩面还有一种离现代较近的传说。抗日战争期间,一赵姓厨师和几位帮厨某日正要吃饭,忽遇日军空袭,他和众人只能匆忙逃命。空袭过后,赵厨师回到店中,不忍将饭食倒掉,便将饭菜一股脑倒入锅中烩着面吃,发现味道很好。于是他开动脑筋,将此类面食做法加以改良,选用上好的羊肉,放入各种佐料以及黄花木耳等时鲜的菜蔬,河南烩面便由此产生。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之外,还有慈禧西逃说、羊肉泡馍改良说等一系列传说故事,这里不再赘述。烩面的传说故事,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河南人民对它的热爱。

对于一碗面的来历传承喋喋不休的争吵和考据,也向我们展现出了河南人可爱认真的一面。大家试想,在坊间的街头巷尾,在一间间烟气缭绕的面馆中,几位老人为了证明自己知道的烩面的历史是唯一的正确,吵的脸红脖子粗,口干舌燥之时来口香鲜的面汤,老板点着一支烟在一旁乐呵呵的看着,直到酒足饭饱,人去楼空。这样的场景本身就是烩面的历史,无关王侯将相,是非沉浮,只关乎人间烟火,家长里短。

一碗烩面,吃不出什么深厚的历史,吃出来的只有心安理得,随遇而安。

味道中的文化之河南烩面:中原人民的苦难与包容

中原地区人民的苦难化成了烩面的浓汤:有了味道,熬了时间

古代帝王建立封建王朝的标志之一,就是占据中原地区。所谓逐鹿中原、问鼎中原,才显示出一个封建王朝的正统性。可就在这逐鹿和问鼎的过程中,带给中原人民的是频繁的战乱,再加上黄河等水域的引来的自然灾害,河南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千百年来从未断绝。

苦难的历史带来的是苦难的文化。过去,中原地区的人们一次次背井离乡,一次次骨肉分离,一次次家破人亡,又一次次的重新站起,重建家园。不安定的生活带给中原地区人们的,是对家的渴望和不自觉生出的防备的心态。他们看似习惯了四处漂泊,实则内心深处乡土观念最重,他们为了生存引来无数非议,实则心地善良,心怀美好。苦难没有消磨中原地区人们的意志,反而让他们生出对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希望。

食物最能反映出人们的情感,面条是其中的代表。我们来看看烩面:大大的碗,羊骨熬出的浓汤,用料实在;碗中有肉有菜,好似亲人聚会时的团圆盛宴,吃一口,就离家近一步。烩面看着繁复,吃着确是简单,人间百味一碗盛,大口吃下,美滋滋的说声:“中!”豪爽又实在。

走在河南各地,文物遗迹所处可见,其中一些想要看上一眼,需要付出不菲的门票。一处处不同朝代的遗迹,就是中原人一次次的苦难的见证。在每个喧闹的景点旁边,你总能找到卖烩面的饭馆,或富丽堂皇,或街边野摊。我们一边吃着烩面,一边看着文化的过眼云烟,仿佛会产生一种错觉:苦难从未来临过这片土地,就像烩面中的浓汤一样,只是岁月把时光煮了又煮,终究味道变浓,过往变淡。

味道中的文化之河南烩面:中原人民的苦难与包容

烩面的“烩”出了中原地区人们的包容

烩面的精髓在于一个“烩”字。我们所了解的烩,就是大杂烩。各种食材放在一起,味道混合成鲜美,可以满足不同的口味。烩面就是这样一种面。它不仅仅拘泥于羊肉菜蔬的“烩”,也可以根据不一样的人群变换出不一样的搭配方式:三鲜、五鲜、纯素等等。

在河南,你会找到正宗的羊肉烩面,也可以寻得符合自己口味的“不正宗”烩面。在各地挂着各种招牌的“河南正宗烩面”面馆中,我们发现,烩面的正宗与否只与老板是不是正宗的河南人有关,而于烩面本身无关。这在讲究美食的正宗性的我国饮食文化中极其罕见。

按理说,经历苦难的人们群体性格难免偏颇,有着莫名的怨气和执拗,可这样的情形,绝对不会出现在河南等中原地区人民的身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有包容。而烩面就完美的体现出了中原地区人们的这种包容。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路人马在中原地区来了又走,融合也纠缠。曾经的“胡”,曾经的“汉”,早已交织在一起,分不出你我,分不开血缘。就像烩面一样,形形色色的食物下到了同一个锅里,出锅后,盛进了同一个碗。我们不会说这是羊肉面,这是蔬菜面,这是什么什么面,只会说:这就是一种面,叫做河南烩面。既然烩在了一起,就不会再去强分你我。于是,心胸开阔的中原人,努力的耕种着自己的土地,把生产出来的粮食输送到各地,直到今天,以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基地,养活着万千黎民。

也许,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的心里,过往的任何荣耀和诋毁,都像烩面一样,吃了也就吃了,痛痛快快的的打个饱嗝,快快乐乐的继续生活,毕竟,幸福值得这碗面!


请关注风舞鹰翎,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