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都說21世紀最缺的是人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問題,家長們真是一刻也不敢鬆懈,就怕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落後於人。但是孩子本人卻好像提不起什麼熱情。孩子被動的學習,學習效果怎麼能讓人滿意呢。

小楊家的孩子今年剛考上市重點初中,家裡人還沉浸在孩子升學成功的喜悅中,但是小楊卻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了。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原來小楊的兒子小飛雖然成績一直都不錯,但是卻離不開自己的監督。平時要是不提醒小飛完成作業,小飛能拖到很晚;即便是正在寫作業,小飛也常常開小差,遇到不會的題總想放棄,總是要小楊多次提醒和點撥。小升初的時候,小楊更是覺得自己比小飛還要累。

現在孩子上了初中,作業量和作業難度明顯就上去了,小飛要是還不自己打起12分的精神,成績下降恐怕是難免的。加上孩子一點點長大了,對於小楊的督促越來越感到不耐煩,有時候小楊看見小飛在玩遊戲或者幹別的,提醒多了,小飛就會說“你煩不煩呀”這樣的話,讓自己這個做媽媽的感到更心累了。

小飛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聰明的孩子不主動學習,不願意在學習上下功夫,也會變為差生。

“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但是如今太多孩子都只做到了“眼到”和“口到”,而心卻沒有到,甚至心是牴觸學習的。這樣“被迫”學習的孩子,自然會犯一些簡單的錯,甚至是一錯再錯,學習成績難有起色。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被動學習都有那些弊端?

缺乏主動性,孩子易產生厭學情緒

如今各種課後輔導班層出不窮,但是因為課後作業班、輔導班而提升了學習成績的孩子卻很少。原因就在於,孩子們只是被迫要在作業班裡待著,待到回家,對於學習的主動思考卻很少。有不少孩子甚至在從作業班出來時,仍有很多作業沒有完成。

不管是在家裡被父母監督著完成作業,還是在作業班裡被機構老師監督,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沒有太多區別,他們的內心都認為是被逼著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這樣的逼迫也會加重孩子對於學習的牴觸情緒。

不會舉一反三,孩子學習難進步

被動學習時,孩子眼裡看到的更多的是完成作業的進度,即只想快點完成作業,而缺乏足夠的思考。在檢查孩子作業和試卷時,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錯過的題仍然再錯,同一類型的不同幾道題孩子也在錯,題目給出的條件有了一些調整,孩子就又不會做了,這些地方各丟幾分,總分自然也就低了。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對於被動學習的孩子來說,把舊的知識點舉一反三可能比學一個新的知識點還要難。

★過度依靠外部驅動,家長身心疲憊

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被氣到住院的新聞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不得不說,監督孩子學習已經成為全國性難題了。當然這樣的例子也有一些誇張,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像小楊這樣的情況。

對於小楊來說,監督孩子學習已經成為了她的工作了——每天下了班還要監督孩子的學習,加重了疲憊感不說,還得生一肚子氣,而孩子似乎也不領情,只覺得自己“煩人”,親子關係好像也不如從前親近了。

小編認為:【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只有孩子願意學習,熱愛學習,才能在學習這條路上走得又快又好】

孩子不主動,家長在急也沒用,孩子從小在家長的監督下完成作業,以至於對家長的監督也形成了依賴性,沒有了外界的監督,孩子就好像完全沒有自制力似的。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所以孩子被動學習有時候也可能是家長的行為所導致,要想孩子主動學習,也離不開家長的努力】

如何幫孩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

一坐到桌子前,孩子就像是霜打了的茄子似的,完成作業的進度也完全是被家長拖著前進。但是隻要一看電視,一玩手機,孩子就好像永遠不會累似的,簡直是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的家長也常說“你要是把看電視和玩手機的勁頭花一點在學習上,成績還能不好嗎”,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除了看電視和玩手機時人能獲得更強烈的視聽刺激以外,還有一點就是這個過程是愉悅的。看電視時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後面的情節,看完一部會有一定的成就感,用手機觀看還可以領取積分或者其他獎勵;玩遊戲通關或者勝利時,也會有一定的獎勵機制,就連遊戲失敗了,也還有“繼續加油”,“還差一點”這樣的鼓勵,讓孩子怎麼不對它們“上癮”呢。

▊讓孩子對學習“上癮”,愛上學習

美國作家尼爾·埃亞爾在《上癮》中就介紹了這樣“讓用戶養成習慣”的“上癮模型”,他將這個模型分為觸發、行為、不確定獎勵和投入這四個環節。其實這樣的“上癮模型”也可以利用到孩子的學習中。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觸發,讓孩子開始學習

有不少APP都會自動彈出提示和消息,這其實就是在引導人們主動的點開APP,隨後人們就很有可能會進行其他的功能的使用。相似的道理還有即便並沒有太強的飢餓感,到了飯點,人還是覺得應該吃點東西。

其實孩子的學習也需要一個引導行為來刺激執行力。給孩子劃分出一個專門的學習區域,將孩子學習的時間固定化,在孩子開始學習前先引導孩子整理學習相關的用品等,都可以減少孩子對開始學習的牴觸。

行為,讓學習變得有條理

現在有很多手機軟件,比如視頻剪輯軟件幾乎都是“白痴化”的操作步驟,原因就在於步驟和過程過度複雜會勸退一部分用戶。所以平移過來,孩子的學習也需要有計劃的展開。

有的孩子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興致倒是很高,但是不知道先做什麼在做什麼,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後好像什麼都沒有做好,反而心煩意亂。所以在開始學習之前,家長們不妨先讓孩子思考一下如何去做這件事情,完成多少的作業可以休息,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有條理,更容易落實。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不確定獎勵,讓孩子學習有盼頭

問家長孩子為什麼要學習的話,很多家長都可以說出一大堆理由來,但是基本上都是像未來更好的就業機會,以後更輕鬆等這樣的理由。雖然事實確實如此,但是對於還沒有吃過什麼苦的孩子們來說,這些未免有些太遙遠,甚至是不真實。

所以家長們不妨讓目標和獎勵具體化,近期化,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獎勵,加強孩子學習的內動力。

投入,讓孩子持續學習

不管做什麼事情,其實都是有一個沉沒成本的,比如給遊戲充了很多錢,就很難捨棄,為了完成一項工作付出了很多精力,就更難接受失敗。

當前三項都得了有效的落實以後,孩子自然也就很難接受成績下降和成績下降帶來的其他後果了。前三項的落實可能是困難甚至是痛苦的,這也就需要家長們更多的堅持和耐心,讓學習成為孩子的一項“事業”。

想讓孩子學習被動變主動家長要學會這種教育方法,別不信

溫馨提示:【家長們還要注意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用啟發式談話激發孩子主動思考等。孩子學習從被動到主動的變化過程也是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互動話題:大家平時有這樣的煩惱嗎?大家還有什麼幫助孩子主動學習的辦法嗎?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