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杨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厂长

特约记者 杨胜章

她,天生丽质,爱唱爱跳;她,活泼乐观,奋勇向前;她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气概,再艰难困苦都想做出一番作为和事业来,她就是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美宏杨制衣厂负责人杨美。

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搬入新居

杨美一家的原迁出地是贵州省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那里常年云遮雾罩,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当地群众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凯棠镇辖芦笙、火香、梅香、凯棠、大坪、凯哨、养小、白水、龙塘、新村、南江等11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寨,属于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脆弱,条件差。而凯哨村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行政村,辖6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全村599户2925人,全村耕地面积1560亩,田907亩,旱地653亩,2016年之前村民大部分居住的是木房子,有的甚至盖着茅草,若是三五年后会长出青苔,阴暗潮湿,不宜居住,经济基础脆弱,条件差,群众一直以来没有找到发展门路,连年来凯哨村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制约了凯哨村的经济发展,导致凯哨村成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中的短板。

2003年,杨美和丈夫离开贫穷的老家,远赴上海打工,但打工之路并不能摘掉贫穷帽子,她一直寻思脱贫致富之路。2016年,凯哨村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大会召开,杨美的丈夫张志祥囿于成见,觉得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在农村里,有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舍不得离开魂牵梦萦的故土,不愿意搬迁,更不会搬迁。经过扶贫干部的彻夜未眠耐心讲解政策,张志祥仍然下不了决心,担心到城里生活不下去,回老家一无所有,一言以概之“背井离乡难以生存”。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讲力度的慢慢加大,张志祥终于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是他们一家的出路,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可以享受国家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城低保等等。2016年,杨美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凯哨村搬迁到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成了“城里人”。

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走上就业路

人生最难的是选择。搬迁入住之后的杨美在易地扶贫搬迁道路上遇到第二次抉择——如何稳得住、能致富?“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是杨美最希望看到的前途和改变的命运。在杨美的眼里,她觉得只有自力更生才是走上脱贫致富的唯一路途。杨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胼手胝足,她从下地耕田上山砍柴,到起早贪黑四处打工,有时候做农活饿着肚子,两眼发黑,口干舌燥,但是不得不继续下去,心中却一直在寻找着改变贫困的出路……外出打工多年的杨美知道,若是能够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创业,便是了却心头的苦涩,渐渐在新的航程上继续前进,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2017年4月,在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凯里市人社局和凯里市生态移民局共同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杨美是其中的学员之一,基本掌握了缝纫机操作、打板、裁剪、缝制等制作服装的技术,于是萌生开一家制衣厂的想法。办理证照、购买设备、招募工人……说干就干,经过2个月的筹备,2018年7月,她的制衣厂在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开业。杨美摇身一变,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为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兴美宏杨制衣厂的“女厂长”,手下管理着十多名工人,而这些工人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

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砥砺前行

有一种信念叫“望向前方奔跑”。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兴美宏杨制衣厂能够生产工装和白大褂等10多种产品,效益也越来越好。杨美家有7口人,劳动力充足,曾经不愿意搬迁的张志祥,看到自己的妻子敢拼敢闯,创出了一番事业,心中乐开了花。兴美宏杨制衣厂成了杨美的小孩,每天呵护它,看着它茁壮成长,现在把经营范围扩大到民族服装、医院院服和学校校服等制作,每天忙碌的杨美像永不停止的轮子。

兴美宏杨制衣厂拟扩建100台缝纫机规模的制衣厂,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资金,发展扩大规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黔东南州2019年锦绣培训计划在兴美宏杨制衣厂开班,为锦绣计划注入力量。以辖区内规模化制衣厂为依托,组建巾帼脱贫基地,与社区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加大订单规模。积极请示妇联、民政、扶贫等部门,为兴美宏杨制衣厂争取扶持资金。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区位优势,通过多措并举促进服装制作方式进一步优化,确保所有从事服装生产的贫困户能够脱贫。按照规划,兴美宏杨制衣厂还要建成凯里市著名的脱贫攻坚创业示范点、黔东南州巾帼脱贫基地、团结进步示范点、锦绣计划示范点、黔东南州优秀扶贫车间,为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打造创业就业品牌,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后怎么办”等问题,确保搬迁家庭的劳动力都能够稳定就业、稳定增收,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定收入来源。目前,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按照设置厂长、车间主任、会计和出纳的管理模式,工薪酬待遇以计件为主(保底2000元一个月),实行月全勤奖(100元),工龄工资(每满一年月工龄工资20元,逐年递增),年度优秀员工奖(第一,二,三名依次为500元,300元,200元)等奖励机制,为脱贫攻坚战树立了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