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墓与珠履坊

春申君墓与珠履坊

  • 在常德城内曾有纪念春申君的建筑,一是春申君墓,旧址在今三味书店;二是珠履坊。前者直到文革时期才被毁掉,后者至清末犹存,今虽然旧迹不再,但它毕竟是常德楚文化曾有过的标志,我市一些造诣高深的学者对它的形成及春申君的历史作为曾 进行过富有成果的研考,对人们了解和弘扬常德这一历史文化大有裨益,令人欣慰和鼓舞。
  • 春申君墓与珠履坊


  • 对春申君墓葬何物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原有的志书记载:春申君被害后“葬常德”。学者们的研究排除了这一说法。指出:春申君自公元前262年至前238年任楚相25年,自恃功高权重,晚年政治野心膨胀,与李园兄妹为谋,试图谋夺楚祚。然而却败在野心更大的李园手 下,于公前238年被李园诛杀于禁宫,落得个被抛首弃尸,全家尽被诛灭的悲惨下场。在此 乱局之下,李园之辈岂能为其善后建墓旌表?况且,此事件发生在楚国东迁后之新都寿春 (今安徽省寿县西) ,与常德相隔遥远,何能运尸“葬常德”?对此,韩隆福、彭其芳、应国斌等先生在论著中,以翔实的史料排除了春申君死后“葬常德”之说。笔者 以为是很正确的,无异是给志书做了个新的注脚。
    是不是“衣冠冢”?研究认为,似乎亦无可能。春申君当时被害,祸及全家,即便有人幸免 ,逃亡避祸已为要务,难有可能收其衣冠来常建个衣冠冢。如果说南宋祝穆作《方舆胜览》 所记,是指衣冠冢,亦当是后人修建,有学者考究说其墓建于唐。若此,离春申君死去已越千 年,未必尚能收集到其衣冠筑墓葬之?况且,文革期间毁墓建粮店时,据今健在的目击老人 讲,墓掘开后什么也没有。可见,春申君墓是个空冢。完全是后人为怀念他而修建。有的朝代几次修葺,谅是多出此因。

    珠履坊是源于春申君养士斗富的故事。 战国中后期,由于争夺天下的政治 需要,因而,对人才的争夺特别激烈,各国兴起了一股养士风气。这方面最著名者,当数齐国的孟尝君、赵国 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各养食客数千人。春申君居楚国相位长达25年,先后收养天下才士三千之众,在他的治理下,楚国得以复兴,并成为关东六国合纵抗秦之盟长。因而,楚国与各国的外交活动日趋频繁,互使不断。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使臣到楚国,为向楚国炫耀他们 的富有,就在头上插着玳瑁簪子,佩带着用珍珠宝玉装饰鞘套的刀剑,请求会见春申君的门客。于是,春申君就叫他三千门客中的上等宾客都穿着缀有珍珠的的鞋子来会见赵国的使臣,赵国使臣见了大感惊惭。这就是“珠履”的来历。
    既有“珠履”,自然有产地,但史书并未记产何处,常德的志书则补了史书之遗缺。清嘉庆《常德府志》有记,新纂的《常德市志》再次明记:春申君“曾养士三千,常德城有为其制 作鞋袜的珠履坊。”旧址在今下南门西侧100米处的“衣巷子”。此坊虽已不复存在,但毕竟在常德历史上有过。为繁荣我市旅游计,若能恢复“珠履坊”的古迹,并与蓬勃发展的淡水珍珠产业 相结合,作为一个地方品牌打造,则仍不失三千珠履之风流, 大可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再 现光彩。

    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大凡历史上为国家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者,人民 总是不会忘记他。 对春申君的评价,我市不少有识之士发表过许多精辟评论。赖汉屏先生《史记评赏·三千珠 履说斯人》一文 (见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1月版第151-165面) 指出:“春申 君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有过人的才智,有大功于楚,对六国合纵抗秦事业做 出过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他晚年以恶行秽德构祸,谋夺楚祚,被人暗杀于宫禁之中。”作者对“他一生前后判若两人”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同时,对这位历史名相又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呼唤:“斯人不泯,魂兮归来!”充分表达了常德人对他的怀念,引人共鸣则是必然的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