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精準幫扶靖西、那坡,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攜手譜寫發展新篇章

緣起東西,情暖邊關。根據中央、省、市的統一部署,龍崗區在2017年與靖西市、那坡縣簽訂脫貧攻堅幫扶合作框架協議,圍繞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方面開展系列幫扶工作。11月12日至14日,記者跟隨區委書記張勇率隊的龍崗考察團來到靖西、那坡,通過2天的實地探訪,看產業、入民戶、進學校、訪民情,切實感受到龍崗區按照“中央要求、當地所需、龍崗所能”原則,推動幫扶項目落到貧困縣、沉到貧困村、綁定貧困戶,真正把助力對口幫扶地區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扛在肩上、落到實處。

龍崗精準幫扶靖西、那坡,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攜手譜寫發展新篇章

區委書記張勇(右二)率隊走進龍靖小學的3D打印創新課堂。

看園區

“一區三園”解決邊境居民5萬人就業

“每天都有老百姓打來電話問啥時能投產?”

“轟轟轟……”雖然周圍仍有一臺臺泥頭車和挖土機在繁忙地穿梭,但眼前的粵桂扶貧協作(跨境)產業園龍邦園區已頗具規模。這座位於靖西市龍邦鎮界邦村龍邦口岸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內的產業園區,已引進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6家,與20多家企業達成意向,未來園區將主要承擔粵商跨境產業轉移服務、企業進出境綜合服務、跨境產業合作服務、跨境商品展示貿易等口岸綜合服務和樞紐功能。

龍崗精準幫扶靖西、那坡,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攜手譜寫發展新篇章

“2017年,我到靖西參與扶貧工作,邊境口岸的另一邊——越南總理正在我們中國的口岸開展調研工作,讓我意識到發展口岸經濟的重要性。邊境貧困地區如何可持續脫貧發展,其產業發展是關鍵。”深圳市龍崗區扶貧幹部、廣西百色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長林華興告訴記者,接下來的兩年裡,龍崗區與百色靖西市開展扶貧協作,立足兩地的資源優勢,以市場化思維積極推動兩地共建跨國、跨境“飛地”產業園,探索邊境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新模式。

方向確定了,扶貧工作進展體現了“深圳速度”:2017年,深圳與百色兩市開始推動建設深圳-百色-越南高平跨境經濟合作區。2018年9月,在靖西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動工建設深圳龍崗·百色靖西協作共建產業園,在龍邦口岸萬生隆國際物流中心掛牌建設深圳龍崗·百色靖西跨境合作產業園。2019年4月下旬,廣東省第二扶貧組到靖西調研,決定將百色“深圳小鎮”配套產業園與龍邦口岸聯動發展,共建粵桂扶貧協作(跨境)產業園。

按照規劃,粵桂扶貧協作(跨境)產業園擬分三個園區,分別是龍邦園區、靖西園區及百色園區。龍崗區產業投資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整合各類產業資源及對口扶貧政策,並按照成熟的運營模式對龍邦園區和百色園區實施運營管理。其中,龍邦園區主要承擔粵商跨境產業轉移服務、企業進出境綜合服務、跨境產業合作服務、跨境商品展示貿易等口岸綜合服務和樞紐功能。項目一期核心區包括粵商綜合服務平臺及龍邦跨境落地加工產業園。規劃建設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龍邦跨境落地加工產業園區規劃建設了14個標準廠房,預計總投資2億元,建成後可提供56000平方米廠房、12000多個就業崗位。廣西佰晟食品有限公司便是首期進駐龍邦園區的企業之一,11月13日,該公司負責人自豪地帶著龍崗考察團參觀了自家在園區的廠房,對各種已經到位“蓄勢待發“的生產設備如數家珍。他說:“預計公司用工數量會達到600人,現在每天都有當地老百姓打來電話或直接上門來問我們啥時投產、啥時招人。”

林華興告訴記者,三個園區將創造5萬個以上的就業崗位,帶動1萬個以上貧困人口就業。三個園區的建成,將成為靖西乃至桂西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東部產業轉移的“飛地園區”,推動靖西乃至整個百色老區的救助式扶貧向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邊貿扶貧等綜合性扶貧模式轉變。

看易地搬遷

協作共建配套讓老百姓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去年我來這兒還是看展板,今年來看,孩子們已經坐進去讀書了。”11月13日,龍崗區委書記張勇站在位於靖西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龍靖小學校園內感慨道。

龍崗精準幫扶靖西、那坡,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攜手譜寫發展新篇章

據瞭解,靖西市易地扶貧搬遷(老鄉家園)安置點共建設有4904套住宅,安置易地扶貧搬遷4360戶18872人,安置對象來自全市19個鄉鎮238個行政村。為確保易地搬遷安置居民實現安居樂業,龍崗區和靖西市緊密合作,投入專項資金,整合粵桂幫扶資金3000萬元,同步完善項目的配套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記者看到,這裡除了一棟棟整潔明亮的樓房,還有跟深圳一樣的“一站式”社區黨建、社建服務平臺,為安置居民提供保姆式的社區服務;投資30萬元建成的康城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和靖西市中醫院聯合運營管理,為在此居住的易地搬遷安置居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健康服務;被譽為現在靖西最好的小學的龍靖小學不僅擁有4棟教學樓、1樓綜合樓,還配套了多功能階梯教室、風雨球場、運動場和籃球場等,整個校園洋溢著典雅的書院情韻和人文情懷。在這裡,張勇專門走進學校的3D打印創新課堂,看著孩子們熟練地通過電腦繪圖、3D打印機打印出栩栩如生的各種模型。據瞭解,這個創新課堂也是來自深圳的愛心企業喬豐科技公司專門捐贈的,該公司總計向靖西市的26所學校捐贈了總價值135萬元的3D打印機。“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對口幫扶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從根兒上還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張勇看到通過對口幫扶,貧困地區的孩子現在也能接觸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最怕老百姓過慣了“土裡刨生活”的日子,雖然搬出了貧困山區,但找不到生活的著落。為此,龍崗區與靖西市在易地搬遷安置點協作共建了配套產業園,產業園佔地1000畝,擬分兩期建設,規劃建設倉儲物流、堅果、水產品、糧油等加工廠區。項目總投資10億元,目前已投入粵桂幫扶資金3000萬元,引進中靄製衣等20多家企業入駐,可直接為搬遷安置人員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以上,帶動靖西市易地搬遷人口就近就業脫貧致富。在中靄製衣工作的梁大姐就是易地搬遷而來的老鄉,她笑聲爽朗地說:“現在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有樓房住,孩子有好學校上,騎著自行車就能到旁邊去上班,這日子太美了!”

“易地搬遷安置後,一定要注意做好‘後半部分文章’。”張勇強調,要通過建好的學校服務孩子,通過產業留住青壯勞力,真正使易地搬遷貧困戶和邊境居民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看產業

山溝溝裡吐“銀絲”帶來山鄉鉅變

山路蜿蜒,從靖西出發,一路往西北方向,1個半小時後,就抵達中越邊境的那坡縣。這個地處石漠化片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級市,是廣西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最多的縣級市。“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這兩年,龍崗區緊扣當地優勢和特色做文章,精準對接優勢產業和當地群眾,形成了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龍崗精準幫扶靖西、那坡,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攜手譜寫發展新篇章

11月13日,張勇一行專程來到那坡縣同益新絲綢廠,深入工廠車間開展調研。這個龍崗區幫助那坡縣引進的產業翹楚,已建設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繅絲、織布、練白生產線10條,日產能10萬米坯布,帶動了85個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227人。目前,工廠提供了逾800個就業崗位,共有那坡籍員工183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8名。此外,截至今年9月,同益新絲綢公司還收購鮮蠶繭82萬斤,賣蠶繭受益貧困人口數達7095人。據悉,今年該廠預計可給那坡縣級財政增加8687萬元利稅收入。

張勇對工廠安全生產工作格外關心,他說,在廠裡工作的都是本地老鄉,一定要在防治職業病上下工夫,朝著百年老廠的方向努力,真正把這個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這些年,通過精準施策、精準發力,那坡人民在龍崗區的幫扶下,愣是讓這個田少山多、石漠化嚴重的山溝溝裡吐出“銀絲”,織出美麗的綢緞,吸引包括巴寶莉在內的眾多國際一線大牌前來採購原材料。眼前,工廠繅絲車間裡熱氣騰騰,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他們的生活因為對口幫扶、產業扶貧,也如這水蒸氣一般蒸蒸日上。

一路疾行的中巴車上,張勇對比時隔1年半的兩次那坡之行:“這次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沿途看到老鄉們都在爭先恐後地‘起房子’,上次來還不是這樣,這說明,咱們老鄉兜裡是真的有錢了。”

看學校

對龍崗援建的學校就三個字:好!好!好!

13日下午,張勇一行來到那坡縣城廂鎮深龍小學看望老師和同學們。在學校操場,他向圍攏過來的孩子詢問學習和生活情況;在學生食堂,他了解貧困學生餐費補貼和食品安全衛生情況,強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叮囑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學生在學校學、住、吃都安全。聲聲句句,都是溫暖;聲聲句句,著眼未來。

龍崗精準幫扶靖西、那坡,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攜手譜寫發展新篇章

那坡縣城廂鎮深龍小學是一所今年9月才開始招生辦學的新學校。作為深圳對口幫扶援建的易地搬遷公共配套項目,該學校建設用地25畝, 總建築面積10877.66平方米,其中教學樓4498.76平方米,綜合樓3069.21平方米,食堂1854平方米,配套建設室外體育場、道路、綠化、圍牆、擋土牆等,項目總投資約3060.36萬元,能容納30個班級,學位1500個。目前學校開設有一到六年級16個教學班,在校生共7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224人,易地搬遷戶子女81人。

問起覺得龍崗援建的深龍小學怎麼樣,不善言辭的校長黃麗宇連用了三個“好”來評價。黃麗宇告訴記者,龍崗區不僅對口援建了學校,還派出2名教齡超過20年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前來支教,幫助深龍小學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龍崗來的餘成豔老師和張弋燕老師不僅承擔著一線教學任務,還負責學校的有關管理工作,把她們在深圳、龍崗積累的好的教學、管理經驗帶來了我們那坡。現在,很多孩子和家長都點名想要深圳來的老師上課呢!”

“老師好!你們是從深圳來的嗎?”學校操場上,有著一雙美麗大眼睛的黃美遐熱情地和深圳來的客人們打招呼。今年9月剛剛轉來深龍小學入讀的她是一名3年級的小學生,也是一名易地搬遷安置的孩子,她告訴記者,對比以前的學校,自己很喜歡現在這座美麗的新校園,“我知道這個學校是深圳幫助我們建設的,謝謝深圳龍崗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建了這麼好的學校,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去深圳為龍崗建設出力。”當教育公平的陽光灑在黃美遐稚嫩的臉龐上,我們隱約可見,讓每個孩子上得起學、上好學,正在從夢想變為現實。

僑報融媒特派首席記者 王晶晶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