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該讓孩子當學霸,還是放養

到底應該讓孩子當學霸,還是放養

今年9月,我的小公主降臨了。對於未來孩子教育的問題,又變成了我和老婆的熱門話題。身邊所有“有孩子”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大家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教育小孩呢?是應該從3歲就給小孩報名各種學習班,逼她當一個學霸,還是讓她度過快樂的童年,放養呢?而且我發現,不管家庭的收入怎樣,父母的知識水平怎樣,針對小朋友教育的問題,都是一籌莫展。

說實話這個問題在我沒生小孩之前就一直在思考,包括和我老婆也經常探討,但是始終都沒有達成高度共識。好在,這個問題經過了數年的思考(真的是數年),前兩天我終於想通了。在我的思考過程中,我經歷3個思維過程:

  • 體制內教育無用論
  • 體制內教育有用論
  • 綜合教育有用論

體制內教育無用論

這一點跟自己的經歷非常相關,我從小學習就非常不好,但是我創業了並且掙了點小錢。我的手下比我學歷高、分數高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我曾經堅定地認為,學習是沒那麼大用處的。分數考得高又怎樣呢。因為最終拼的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分數呀。在工作中,我曾經學過的線性代數、西方經濟學,並不能直接應用到工作中。所以當時我對一定要把小孩打破頭送到好的“學區”這件事非常的抗拒。

體制內教育無用論

可以說,第二個階段我把自己曾經的立場徹底推翻了。因為我發現,在我的朋友圈中(三本院校的朋友圈),幾乎沒有人或者說比較少有人創業並且獲得更好的發展。反而,我在工作中認識的很優秀的朋友們,絕大多數人都是985、211這樣的一類院校。

我有幾次機會了解到人大、清華的校友會,基本都是半個班的人都在創業或者發展的很不錯。這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問題,我沒有考慮概率。同一級學生,我的同學裡只有個別人創業,少數人發展的很好,但是學霸圈子裡,一半人創業,大多數人發展的很好。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認為還是需要把小孩送到更好的“學霸”環境裡,這樣在見識、身邊的資源各種角度上,都更有優勢一些。

綜合教育有用論

直到前幾天,我腦袋中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刷新了我的認知。因為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難道,真的是因為一類院校裡面的學生學習好,所以未來總體上發展會更好嗎。我突然意識到,很可能我只看到了他們學習好這一條擺在我眼前的事實,所以做出了“當學霸”會混的更好的結論。

真實情況是,真正混得好的,不僅學習好,而且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始終都接受了綜合能力訓練的家庭教育!比如說思考能力、比如說學習情商、又比如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動手能力的訓練。而那些僅僅是分數高的人,即使是學霸,一樣會陷入迷茫。

每一個人能力的比較,在單個維度上,比的是長度;在兩個維度上,比的是面積;在三個維度上,比的是體積。實際上,生活有很多個維度,每個人也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條線。如果只比較是否是“學霸”這一個維度,未免就太片面了。

經過了這些思考。我想,為了分數而當學霸,或者純粹放養,都是不對的。真正應該關注的,是我們能帶給孩子怎樣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說前面提到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情商能力,當然還有更多的方面,比如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有正確的價值觀、愛心、溝通、邏輯思維,等等。

而我們進一步思考,跟孩子接觸最多的老師是誰,是各種輔導班的老師嗎?顯然不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老師是父母。每個家庭,都需要父母把自己做的更好,給自己的孩子做示範。我們不能寄希望於給孩子上了某一個“輔導班”,就可以使孩子具備某一項素質、某一項能力。培養是需要付出心力的,是需要付出時間的。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信息爆炸和人口爆炸組合到一起,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競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當然希望自己,還有自己的孩子,都能過上好的生活。但注意,不要因為焦慮,就給孩子報一大堆輔導班緩解自己的焦慮。未來真正混社會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是自己,還是教育小孩,都應該指向這一點,不然會迷失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