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旅途

沉重的旅途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矿区,这是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山脉最南侧的埃姆尼克山西北部的锡铁山铅锌矿。矿区西北距大柴旦镇72公里,西南距格尔木市140公里,东距省会西宁700公里。矿区及其外围均为走向近北西—南东分布的山脉,山势陡峭,海拔3000多米,属内陆沙漠性气候,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居民主要为职工和家属,燃料由附近绿草山、大头羊、大煤沟煤矿供给,小柴旦湖边泉水与地下淡水为矿区生活和工业用水源。

区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达肯达坂群、上奥陶纪滩间山群、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下石炭纪城墙沟组。上奥陶纪滩间山群下岩组为矿区主体地层,也是锡铁山铅锌矿床的主要含矿岩系。矿体产于绿岩系中的大理岩、含钙质片岩和绢云母绿泥石片岩中,矿体形态主要为似层状、透镜状,产状与围岩一致。铅锌矿普遍含有金、银、锡、铟、镓、镉等多种贵重稀有元素,部分铅锌矿体中还可圈出共生金、银矿体,金、银赋存于铅锌矿、黄铁矿中,经济价值十分大。金石抵达时,青海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仍在对矿床原勘探区内的金、银矿进行补充评价工作,以查明金银在铅锌矿体中的分布及储量。他同地质队员在矿区交流经验,向他们学习,同时也指导工作,帮助地质队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他上任后不久,国家正式批复这里建设锡铁山铅锌矿,设计生产能力为年采矿石100万吨,日处理矿石3000吨。1986年开始投产,日后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开发项目之一。

离开了锡铁山铅锌矿,金石来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茫崖石棉矿。矿区属高山—中低山地形,最高海拔3791米,最低3050米。这里气候非常寒冷干燥。在矿区,金石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经过了短暂的适应之后,他到正在进行详细勘查的矿区1岩体2—10线南端,采集标本。1982年,西北地质公司提交储量529万吨,其中新增385万吨。矿区内共发现大小超基性岩体32个,其中含棉岩体6个,走向近东西,倾向北西—北北西。1号岩体规模最大,含棉性最好。石棉矿体均产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多呈似层状的单斜层产出,属超基性岩型横纤维蛇纹石石棉矿床。

矿区属茫崖镇所辖,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特大型石棉矿,也是该区经济支柱。除了茫崖石棉矿区,其它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各个矿区所承担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即经济支柱。这引起了金石的注意,尽管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些,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带领青海地质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心。

他继续穿梭在柴达木,前往著名的冷湖油田。辽阔的大地上,公路宽阔,车辆很少,显得格外的清静和寒冷。犀利的穿山风,像脱了僵的野马,在混沌无垠的戈壁上驰骋咆哮。黄色的沙尘顷刻间吞噬掉了整个天空,天地之间只见一片朦胧的昏黄。

这是一座与荒漠为邻的石油城。1958年“地中四井”的喷油,打破了这片土地的沉寂。整个五十年代,这里曾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在当时石油产量极端低下、国家经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的腾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金石多年前对它就有所耳闻。“地中四井”钻至650米深时,发生异常猛烈的井喷,持续了三天三夜,日喷原油800吨。这个消息曾震动全国。但时间推移到八十年代,当金石抵达这里时,他所见到的却是一幅稍显落寞的景象。晚霞映照在一排排土坯房子的四周,昔日的人声鼎沸被北风的呼啸所取代。由于过度开采,冷湖油田产量不断下降,采油队伍日渐缩减,资金短缺,此时仅能维持日常生产。

沉重的旅途

曾一时繁荣的冷湖油田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带着沉重的心情,他又来到位于冷湖镇东67公里处的六五沟云母矿区。矿区属中高山区侵蚀地形,海拔一般3600米,此时仍处于冰冻期,天气依然寒冷。矿区1969年由青海省地质局地质五队发现,1971年开始对主要矿脉进行了勘探。岩性以花岗岩为主,次为伟晶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及超基性岩。矿脉中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微斜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矿脉结构以石英块体、微斜长石块体、准文象、交代残余结构为主,带状、团块状构造。白云母以不均匀巢状矿化及区段带状矿化为主,云母类型以原生结构型为主,同化交代型和交代型次之。探明储量潜在经济价值28.8亿元。矿区内没有植被和水源,生活生产用水均需从冷湖镇或苏干河拉运。

接着,他到大、小柴旦湖硼矿调研。大、小柴旦湖为“姊妹湖”,硼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山间盆地中,其北为达肯大坂山,南依绿梁山、锡铁山,西部有一第四纪隆起而与鱼卡洼地相隔,东部为洪积扇。大、小柴旦湖均为大型内陆盐湖型硼矿床,除硼矿以外,还有可供综合开采利用的芒硝、石盐固体矿床以及钾、镁、溴、锂液体矿。大柴旦湖硼矿自1958年起,由大柴旦化工厂小规模开采湖滨固体富硼矿,到80年代末,探明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497.5亿元。小柴旦湖硼矿自1960年始,采用围堰法露天开采富矿区的富矿生产硼砂,80年代末探明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26.4亿元。

了解了矿床和地质队的基本情况后,他途经德令哈,抵达柴达木东部的乌兰县希里沟镇,看望1965年4月组建的希里沟地质队(后改为六队)。这支队伍建队时只有36名职工,先后完成了旺尕秀、霍德森沟和尕林格铁矿详查等任务,探明了沙柳泉一处中型铌钽矿床,对茫崖石棉矿远景作出了评价。

随后,他们驱车途经茶卡短暂停留后,即赶往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恰卜恰镇,看望地质十队。该队前身是江西省九一一地质队,1967年3月地质部将其整建制调入青海,驻扎在此,由465名职工组成,1983年改名为青海省第三地质队。建队20多年,初步查明和圈定了日龙沟—赛什塘铜多金属矿田(带);鄂拉山多金属矿带,瓦洪山东段多金属矿带,苦海汞矿田等成矿远景区。

离开共和,他返回西宁。一圈下来,他已经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每一个地质队,每一个矿区接下来的发展之路都得他来引领。他发现几乎所有矿区的食粮和日常生活用品,甚至矿区生活生产用水都需外界补助。趁着对矿区和地质队的调研之机,他还对整个柴达木盆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各民族居民的习俗、生活情况都作了调查了解。

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风雪的吹打,使这位长在江南水乡的人,脸色黝黑了起来。连日来的操劳和疲惫给他明亮的眼睛罩了一层淡淡的红丝,加上干燥的空气,他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鼻子也十分难受,但这些都无法转移他对地质局改革的思考。


转自: 王妃小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