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提升生產率和老齡化的走向,是未來中國的兩個必然走向

股價下跌與上漲,大盤高峰與低谷。

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未來科技發展的確定性方向“硬核科技”

目前市場已經開始圍繞“硬科技”和“核心資產”兩個主題,如今市場擴容,未來新三板要對接到創業板,上市門檻進一步降低,未來還有期權要推出,那就意味著做空力量。你可以理解這種做法,實際上這些和港股美股的成熟路徑是一樣的。

在港股,如果你沒在日常生活中聽說過這家上市公司的名字,一般是很差的公司,甚至於是老千股。但是如果你一聽名字就感覺熟悉,諸如康師傅,金山軟件,統一,高鑫零售(大潤發),騰訊,中生製藥(正大天晴)等等,他們都是常青樹和好公司。一般公司名稱越是耳熟能詳,股價越是表現穩定。越是故弄玄虛,越是後繼乏力。那些聽到過耳熟能詳的公司,你就可以定義為“核心資產”。所以有時候如果你對於自己分析能力信心不足,那麼就按照港股的這個邏輯來進行。

“硬科技”提升生產率和老齡化的走向,是未來中國的兩個必然走向

我們再來說“硬科技”。硬科技的上市公司不應該給予過高股價。說華為為什麼研發和銷售這麼強,很大程度上和其不上市有關係,華為的員工只能通過創造利潤來實現自己的收益。未來要發展的“硬科技”,股價炒太高,會誘惑研發人員利用股權激勵套現,這反而是不利的。

“硬科技”的研發成果可能要等待五年甚至十年。我們說過傳感器是6-8年,小到一個耳溫槍,大到工業機械機器人。背後都有一群用時間堆積成果的人。在日本和德國,他們推進更穩定的職業模式,比如日本的終身僱傭。很多日本技術人員上50歲依然活躍(日本人稱之為肉食動物,相對於年輕人的草食動物)。而很多歐美的遊戲程序員,都是四十以上的中年人。

“硬科技”提升生產率和老齡化的走向,是未來中國的兩個必然走向

同樣的,如今“硬科技”一片大好,但是作為投資人,你是否也同樣有耐心來等待硬科技產生成果呢?醫藥、傳感器、工業機器人裡面的伺服電機和減速器、鋰電池突破能量密度瓶頸,芯片突破製程和設計。滿分100分的話,中國工業已經超過90分,但是要到100分,我們需要投入比之前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所以,“硬科技”需要耐心的員工創始人,也需要耐心的投資人。但為什麼說硬科技是我們國家的必然呢?因為日本德國和美國,甚至於韓國都走過這條路。硬科技的路,我們是一定要走的。“硬科技”提升生產率和老齡化的走向,是未來中國的兩個必然走向。

我一直覺得價值投資才是最適合大眾的投資方式,穩健增長才更有幸福感。醫療和科技股一直是我研究的方向,我深信這兩個行業就是我們要找的大概率投資,歡迎大家加入“凱恩斯投資圈”,圈內分享深度價值研究與跟蹤方向以及各行業大概率投資機會。點擊這裡加入: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今年 5G 建設的開啟,PCB等上游行業率先迎來彈性,隨著明年5G 正式商用,基礎設施進入全面建設的高景氣,行業中上游產業已 率先進入向上週期,美國一直在敦促其他國 家不要允許華為參與 5G 網絡建設。儘管受到美國施壓,近幾個月來一些 歐洲國家並未同意禁止華為。華為非 A 版基站已順利推進,華為無線側產業鏈 標的公司,比如我們反覆講的無線耳機的公司表現不錯。同時 5G 承載網及光模塊招標將近,前傳和中回傳光模塊需求明確,未來光模塊會迎來機會,相關的A股公司有兩三個標的。我們認為Q4 到來,投資人應當跟蹤中國移動集採的集採量、主設備商份額、建設方案。預計 IDC 行業 2020Q1 新一輪增長,產業鏈公司業績回暖可期,主要的公司有三個公司。用於 5G 網絡建設的一些短板設備都是運營商近期會加 大集採的品種,如高端路由器、電源和雲服務器等,相應的中標上市公司明 年業績增長有了充分保證。最近A股市場南北資金交鋒,從市場結構角度看,後面ETF 和 MSCI 被動式配置驅動不可小視,通信板塊也會呈現出流動性好的績優白馬品種估值溢價效應, 而業績較差的小公司將出現估值折價以及流動性逐步萎縮的現象,目前階段,投資人應當深入研究這幾個細分市場相關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邊際變化,準確把握有根本性改觀的上市公司,也許這裡可能誕生下一個滬電股份。

“硬科技”提升生產率和老齡化的走向,是未來中國的兩個必然走向

醫保談判,醫療器械存機會

最近,醫保談判正在進行,幾家歡喜幾家愁。我們是最早提出醫藥創新領域投資的。而實際上,大多數的醫藥公司都按照我們的劇本在推進。以至於我們覺得很多時候都不用再重複,關於老齡化,關於醫藥,關於CRO和醫療器械。但是還是有人一直選擇旁觀和等待,結果眼看著錯過了牛股,你說是不?

政府近些年一直在鼓勵醫藥企業研發創新藥,並且國內新藥的審批制度逐步接軌國際,加速高臨床價值和急需藥品上市。上一輪醫保談判基本上所有企業都嚐到了甜頭,所以本輪醫保談的基本都是利好的存在。商業化品種臨床放量更快,更有利於研發加速,實現企業轉型升級。醫藥創新是一個啞鈴型的結構,有好的商業化項目,無論引進還是自主研發這個問題上並無所謂絕對的頭部公司。按照不同領域來看值得挖掘的龍頭企業很多,關鍵有無好的商業化落地的項目。再者就是營銷,可能要比研發更重要,這一領域倒是國內頭部公司越來越明顯,綜合考慮藥品的產品力、醫保談判能力、醫生關係、政府關係等多個因素。對於新型 Biotech 是個巨大的挑戰。我們認為市場只有思考過創新藥替代、存量替換,是醫藥工業的未來,創新替換輔助用藥和仿製藥是重要的一部分, 思考未來三到五年仿製藥公司在自己細分領域內做出頭部,給轉型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具有突出臨床價值的創新藥械或將長期受益。

“硬科技”提升生產率和老齡化的走向,是未來中國的兩個必然走向

所以兩個大方向,有必要不停的重複。中國會老,人口結構決定的,老齡化導致健康支付增加,所以健康投資是確定的方向。中國要強,要用生產率戰勝老齡化,那麼“硬科技”一定是確定的方向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