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的扇貝,薛定諤的貓


一、“扇貝去哪了”迎來第四季

獐子島扇貝,在A股市場可謂如雷貫耳。

11月11日晚,獐子島發佈風險公告稱:底播扇貝在近期出現大比例死亡,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佔80%以上。公司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也就是說,繼2014年、2018年和2019年一季度,獐子島三次公告“扇貝找不到了”後,獐子島“扇貝去哪了”又迎第四季,而且這次劇情更奇葩:

價值3億元的扇貝沒跑,全死了。

獐子島的扇貝,薛定諤的貓

由於扇貝死的太過突然,以至於深交所火速發出關注函,要求獐子島就底播蝦夷扇貝短時間內出現較大面積死亡的原因等事項做出說明。

獐子島的回應則是:截至目前,尚未能獲知導致本次蝦夷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的具體原因。暫時無法判斷此次底播蝦夷扇貝死亡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及核銷的具體金額,以及對於公司2019年度經營業績的具體影響。

同時,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底播扇貝可能是剛死的。其依據是公司所發現的大部分死貝的殼體間韌帶具有彈性,部分殼體中尚存未分解掉的軟體部分,而扇貝的軟組織一般在死亡後幾天時間就會消失。

對此,網友們的評論是:可以侮辱我的智商,但請注意次數!

獐子島的扇貝,薛定諤的貓

二、扇貝的離開,究竟是浪的追求,還是網籠的不挽留?

獐子島扇貝數度“跑路”,放在別的公司,必定會引起投資者們的恐慌,但對於身經百戰的“獐子島股民”來說,扇貝跑了,股價跌了,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不過那都是人家扇貝的自由。

算上此次的扇貝死亡,獐子島的扇貝“消失”案件,5年來已經花式上演了3次

獐子島扇貝的三次“跑路”:

14年

2014年10月底,獐子島公告稱,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穫期的蝦夷扇貝絕收。受此影響,獐子島當年業績出現大變臉,由前三季度的預告盈利變為全年虧損11.89億元。

18年

2018年2月,獐子島再次公告稱,因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造成高溫期後的扇貝越來越瘦,品質越來越差,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的扇貝沒有得到恢復,最後誘發死亡。為此,獐子島對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或核銷處理,相關金額將全部計入2017年度損益,導致公司2017年全年虧損7.23億元。

19年

2019年4月,獐子島公告,一季度虧損4314萬元,同比下滑379.43%。原因仍然是蝦夷扇貝受災,導致產量及銷量大幅下滑。

一路看下來,獐子島的扇貝可謂“命運多舛”,然而這一切為何總是來得沒有徵兆?如同2014年,外界質疑獐子島:殺死扇貝的冷水團,為何無法提前監測?
對於獐子島公司的種種說詞,從一開始網民根本是不信的。但奧妙之處就在於,人人不信,卻又拿他沒轍

。即便是交易所,同樣尷尬如此。

三、獐子島“扇貝跑路”的底氣

讓扇貝一次次“凍死”、“瘦死”,獐子島為何仍能逃過退市這劫,安然至今?其底氣究竟在哪?

真論起來,大致有這些原因:

第一,自是扇貝“成精”。雖然頻繁出事,但扇貝被“凍死”、“瘦死”,決不會連續三年、四年,因此,獐子島也不會因為連續三年、四年出現虧損而被退市。

第二,則是農林牧漁行業,由於自然條件的不確定性,本身存在的業績波動。例如一批蝦苗、貝苗被投放到海里,投放數量可以確定,但沒人知道能活下來多少。扇貝養成後打撈,有沒有全撈上來,海底下有多少尚未打撈的蝦貝,外人同樣難以搞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業績的易於操控,農林牧漁行業也成為造假的重災區。如此前的藍田股份、萬福生科等公司,都是以養殖過程中難以確定的各種條件,而進行財務造假。獐子島也曾經因為涉嫌財務造假、虛假記載等因素,遭到過證監會的處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儘管獐子島一再虧損,但監管對其的態度顯然是相對溫和的。

這其中有多方面考量:

其一,從經濟角度來說,在我國東北,上市公司本身就已經不多,而且公司質地不佳。獐子島作為東北地區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地域稀缺性。從經濟全局角度出發,保住僅存碩果的意義要遠大於監管力度的價值。

其二,在股權結構方面,獐子島大量的股東都是獐子島島民成立的持股平臺,雖然上市公司問題多多,但是當地民眾實則是善良第三方。坊間多次傳出的島民舉報管理層的消息也表明,大家不希望看到自家的公司淪落。

從保護當地民眾利益出發,也使得獐子島存在的意義落在市場之外。

獐子島的扇貝,薛定諤的貓

四、扇貝死了,獐子島其實也不好過

儘管導演了這一系列“扇貝去哪了”真人秀,但實際上,扇貝死了,獐子島自身也不好過。

據獐子島此次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公司2017年及2018年底播蝦夷扇貝賬面消耗性生物資產合計賬面價值3億元。如果按獐子島今日總市值19.20億來計算,扇貝的“亡魂”可謂帶走了六分之一個獐子島。

而且,除了股票大跌,屢次的扇貝消失,也讓獐子島逐漸被投資者拋棄。有媒體報道稱,多家買方機構表示,早已將獐子島列為禁投對象,選股時更加註重對公司管理層的考察。數據顯示,2017年底以來,公募基金對獐子島的持有數量基本為0。

此外,對於獐子島扇貝的再次跑路,新華社也發表評論稱,資本市場並非兒戲,對於觸碰底線的上市公司,有關部門須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問責,甚至予以退市,讓市場真正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土壤。

唯有如此,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更好保護,我國資本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有序發展。

一言以蔽之。面對獐子島扇貝的一次次出事,從監管角度來說,加強上市公司治理,並且將這種監管和治理常態化、持續化,任重而道遠;

從上市公司角度來說,真發生這樣的事情,損失其實並非不能規避,因為有一種產品叫做保險;

最後,對於投資者而言,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可能真的只有像扇貝一樣,有多遠跑多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