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听湘潭

美文|听湘潭

(一)

我们早已习惯通过视觉、触觉乃至味觉来获取城市印象,通过文字、影像记录城市过往,却鲜少有意识地凭借听觉感受、体会、铭记其内在韵味。

其实,从黎明第一束阳光唤起喧嚣,到最后一抹余晖归于静谧,不论是自然或人工,嘈杂或淡雅,消逝或新生,城市总被声音环绕着、包围着、陪伴着,后者俨然成为前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一天24小时,一座城市总有她最独特的腔调。

我到过不少地方,细品一下,仍数湘潭这座城市的声音最令人难忘!

不信?

来!闭眼,附耳,用心,聆听——我们的湘潭,感受每一声细微背后的故事。

(二)

每个天光乍现的清晨,环卫工人便会用扫帚与地面“耳鬓斯磨”的沙沙声为世界送上来自“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最早问候。

不远处,江风裹挟着渔夫满载而归后喜悦的号子,幻化为城市最温柔的呼吸,在渐渐醒来的土地和人们耳边低语呢喃、诉说情话。

而早醒的各种虫儿和公园里练嗓的人儿,也都会随声附和几下,昭告新一天的光临。

… …

以和谐为基调的情感抒发,是这座水秀山清城市里的清晨“演奏家”们最为擅长的方式表达。

美文|听湘潭

(三)

烧饼豆花,最寻常不过的两样食品,却因叫卖大叔喇叭里循环播放着录制的妻子吆喝声,而有了“爱”的味道。

米粉,无疑是这个湘中城市大受欢迎的早餐之一。特别是勾火颠锅端出来一碗淋着红油、冒着热气的码子米粉,带着家的亲和力,朴实而平价地填饱饕客们空荡了一夜五脏庙中的辘辘饥肠。以至于,就连那吮吸粉面的“呼噜噜”、品咂汤汁的“嗦嗦嗦”以及叫码添菜的“快点快点”的嘈杂,听起来也那么“有滋有味”。

还有,音像店播放《我和我的祖国》、学校的朗朗晨读声以及拐角市场买与卖的讨价还价和挑挑拣拣中,尽是接地气的生活哲学。

这就是烟火味十足的湘潭市井,声色交杂,但更真实。

(四)

待到太阳完全脱离地平线,这座城市便再一次朝着高质量的现代化开足马力。

一辆辆崭新的小汽车伴着机器的轰鸣,从无到有,化腐朽为神奇;

一趟趟飞驰高铁,送走了尊贵客人,迎回了远归游子,也拉来了幸福生活;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里,数以万计的“追梦人”正用智慧和辛劳,马不停蹄地向未来报到。

… …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湘潭人南征北战的胸襟和抱负、东接西联的决心和行动,已汇聚成为历史溢彩、当下喝彩、将来添彩的最强时代鸿音。

(五)

江边,大概依水而生的缘故,湘潭人对水及其衍生物存在着天然情愫,比如轮渡。作为比较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轮渡见证过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却独留其原来姿态,默默静载一代又一代莲城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街角,一间略显破旧的裁衣补鞋铺里,安详地坐着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妇——老式缝纫机还在下针,开了胶的旧鞋正被修补……某些曾经走街串巷的老行当还能寻觅到丝丝踪影,一些传统手艺人至今依旧不改初心。

远处,一眼使用至今的老井中细碎的哗哗水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那些鲜为人知的古往今生。

在湘潭,比时间更有力量的,是人心,是值得被颂赞的情怀。

美文|听湘潭

(六)

夜幕下的湘潭,依旧被各种声音包裹:

有孩童敞门迎父母的亲昵,有学生伏案深思的专注,有全家畅聊的温馨,有推杯换盏的豪爽,有“码长城”的愉悦,又“KTV”中大叫大喊的放纵,也有忙碌一天后鼾声连连的满足……既雅俗共赏,更动静相宜。

这是每一座城市入夜后皆固有的声音符号,是逼真到无法还原及无法复制的世俗。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今天的湘潭,其声嘹亮,青山藏不住;其音悦耳,高低正芳华——正展示着这座城市遗世独立的时代气场,亟待你我附耳聆听。

(作者单位:湘潭市政府经济研究和金融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